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

2024-05-19 05:17

1.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

本条例所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特定的民族、族群或者社群内不特定成员集体创作和世代传承,并体现其传统观念和文化价值的文学艺术的表达。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 (一)民间故事、传说、诗歌、歌谣、谚语等以言语或者文字形式表达的作品; (二)民间歌曲、器乐等以音乐形式表达的作品; (三)民间舞蹈、歌舞、戏曲、曲艺、等以动作、姿势、表情等形式表达的作品; (四)民间绘画、图案、雕塑、造型、建筑等以平面或者立体形式表达的作品。 以上就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著作权 保护条例的回答望采纳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

2.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1】 
         摘 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们心中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民间文学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利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巨大的经济潜能逐渐显现。
         中国千百年来雄霸华夏一方,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文学艺术成就璀璨夺目,但与此相应的,竟是私法对于该类作品保护的一片空白。
         近年来我国频发的相关侵权案件也在向我们不断敲响警钟。
         本文将就著作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困难与障碍进行分析,以探寻其解决之道。
         关键词:著作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困境
         一、保护价值
         (一)保护文化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的失衡局面愈发严峻,而作为上层建筑,各国文化发展与传播也开始呈现不平衡的趋势: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独占鳌头,其文化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逐渐渗透……外来文化的内侵在不断同化着本土文化,使文化的多样性面临危险,因此必须要重视各国本土文化的发展,使其能与外来者齐头并进[1]。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一定的长处和缺陷,有先进的成分,也有腐朽的方面,而文化的多样性恰好使得各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完善。
         假使不同文化之间趋于一同,那么人们就会在文化缺陷前感到迷失,无法补正,最终趋于消灭。
         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各类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着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价值等等,正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对其的保护实质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二)利益平衡
         1.经济利益的平衡
         随着经济蓬勃发展,许多民间文学艺术都拨开了古老神秘的面纱,从传统利用过渡到市场交易和商业利用之中。
         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份报告表明,土著人手工市场每年的交易额约为2亿澳元左右[2]。
         美国Disney公司于1998年出品的《花木兰》,全球票房累计超过五亿美元。
         这部依托中国民俗故事制作的电影,在经济上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同时问题也显现出来:作为“花木兰”素材的来源群体,无论是中国,还是“花木兰”故事的发源地群体,都没有获取报酬。
         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利益是巨大的损害。
         2.精神利益的平衡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文化传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可以在更宽广的平台上展示我们的优秀文化成果,但同时,大范围、低门槛、快速度的文化传播也使得许多民间文学艺术产品被非法使用,甚至对作品加以歪曲和滥用。
         创作群体除了要遭受到前文所述不菲的经济损失,同时也要承受精神上的打击。
         使用者们在使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时,不仅无偿取材,且大多都不会注明出处,这对群体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我们要知道,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有价值,正是依托于创作群体或种族的生命力,丰富多彩的群体生活为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喜爱和自豪则是推动创作的直接动力。
         假使这种生命力遭到损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源头也就会日渐干涸,最终导致其没落和消逝。
         二、我国历史上的探索与尝试
         新中国历史上,该类作品在法律层面上的首次“登场”是《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1984年,由文化部颁布。
         《条例》第10条: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整理者享有整理本的版权,主要素材提供者享有支付报酬权。
         据此规定我们不难看出,该条例保护的仅是作品整理人和素材贡献者的权利,但对于真正创造、发展、继承、保存该类作品的群体、种族或民族却只字未提。
         地方为该类特殊作品的保护也做了诸多努力,例如:《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民族文化大省云南为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而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淮南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条例》――旨在促进当地花鼓灯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为了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等。
         但这些地方性法规更多的还是通过行政手段来管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以达到保护的目的,与此相比,私法领域的法律保护就显得较为空白。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通过,其中第六条将著作权法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体保护办法的制定工作交予国务院。
         依据该规定,国务院授权国家版权局和文化部共同制定《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因种种理由,这一条例并未进入立法程序。
         2001年修订版《著作权法》出台,原第六条未作更改。
         但至今,仍没有相关的具体办法出台,《著作权法》第六条仍然是形同虚设。
         三、传统著作权理论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领域应用困境分析
         2014年国家版权局发布通知,向公众访求有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意见。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尽管当前并没有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明确立法保护,但从司法实践以及我国的政策倾向来看,将该类作品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已是不争之事实。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机械地将传统著作权保护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展至这类特殊作品领域,法律保护将会进入困境。
         而这些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正是该类作品的法律保护迟迟不见踪影的原因。
         (一)客体范围
         “民间文学艺术”并非我国原生词汇,而是从英文单词翻译而来。
         Folklore的创造者是英国学者W.J.汤姆森:民间(folk)是指具有某一相同特征的种族、民族或者群体;传说(lore)是指与戒律、习惯风俗和教条道义有关的事实或信仰本身[3]。
         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语种、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理论间的差异,当前国际上对于如何界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存在着较大争议的,各类国际条约和法律文件也都是各执一词:
         在《突尼斯样板版权法》中,产生于一国领土范围内,并可以证明作者是该国的的族群或者国民群体,世代传承并且组成该国文化体系的科学作品与文学艺术即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4]。
         在《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它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中,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厘定为以传统文化元素为组成基础,由某地区、某国家的某个人或一个群体创作并加以传承和保存,可以折射创作群的整体艺术取向的文学艺术成果。
         非洲《班吉协定》则将民间艺术作品划定为由非洲的住民群体创作的,成为非洲文化遗产的基础部分,并且世代传承的艺术、文学、宗教、科学等方面的一切传统表现形式[5]。
         以上论述,尽管可以为我们理解提供参考,但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和外在延伸仍然难以厘清。
         对此,笔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类型复杂多样,与其划定明确客体范围,不如仅在法条中述清法律层面上该类作品的一般涵义和特点即可[6]。
         笔者总结后认为,这类作品特征大致如下:创作者的群体性;地域性;创作过程的延续和继承;作品的不可转移性等等。
         (二)权利主体
         知识产权的原始取得是以创造者的身份资格为基础的[7],这是确定著作权归属之一般规则。
         而既然著作权制度要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归入其羽翼之下,那么该类作品的权利归属问题自然也就要遵循这一规则,从而我们推导可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者就应是该类作品著作权人。
         但是,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的作者往往是确定的,此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就与该规定产生了矛盾。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他的创作过程和创作主体往往具有群体性,即是在群体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并世世代代的在群体中继承、流传的。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体现的是创作群体的集体愿景和价值取向,以人们共同生活的内容为基础,以群体的共同社会实践为温床,是群体智慧的结晶。
         所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者呈现出群体特点,没有人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
         但如果不能确定权利归属,那么与著作权有关的各类权利行使将无从下手,遑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
         对此笔者认为,要保护该类作品的作者权益,必须要跨过“第一道门槛”:群体可不可以成为知识产权主体[8]?只有认证了创作群体的主体地位,著作权才能对这类特殊作品进行真正合理有效的保护。
         当然,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民事行为能力上的某些瑕疵,决定了其在行使权利时的诸多不便。
         对此,笔者认为较具有可行性的措施是建立起创作群体的代表机构,从而代表群体行使权利,具体的制度细则与本文主旨无关,在此处不做论述。
         (三)独创性
         从《著作权法》内容来看,其一般客体,也就是作品的构成包括独创性和可复制性两个实质要件[9]。
         其中独创性是指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不依附、不隶属,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作品有一定程度创造空间,当然,著作权意义上对于“新颖性”的理解不同于专利法,对创作高度的门槛放的比较低。
         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是集体、渐进的,在创作中溶入了大众智慧,因此违背了“独立”创作的要求。
         对此,笔者并不赞同。
         笔者认为,虽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并非来源于特定“人”的独立创作,但确是来源于特定“群体”的独立创作。
         群体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群体,是因为这一群人在固定的区域共同生产生活,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经历,使得这一群人有了大体上趋于一致的生活愿景、审美观念、价值取向,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也就在这样的“群体”生活中逐渐演化产生,带着一抹独特的群体色彩。
         例如,苗族的蜡染,其独特的纹路、颜色等审美价值与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种集体的智力成果明显不是对现有的民间优秀文学艺术的复制、抄袭、模仿甚至剽窃,其独创性是无需置疑的。
         在这里,我们不能继续将著作权法上的独创性狭隘地理解个人创造,而是指独特群体特征[10]。
         (四)权利保护期限
         根据《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是作者终身加上其逝世后的五十年时间。
         超过该期限后,著作权不在受到法律保护,作品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不征得原著作权人的同意,无偿取用。
         假使我们在讨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时仍参照该规定,将会产生两个矛盾:第一,该类作品创作呈现群体特点,因而难以确认创作的.起始时间,更无法确认创作者死亡时间,因此无法直接计算出作品的保护期限。
         第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作品,其创造往往没有具体的起止时间,往往是在不停止的延续和继承中逐渐趋于成熟的,某些作品的创造甚至需要经历千百年的浮沉。
         这就决定了任意带有时间限制的保护办法都不利于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
         对此,笔者认为,我国立法可以参照《突尼斯著作权样板法》,对该类作品保护不做时间上的限制。
         三、结论
         民间文学艺术是一个国家在文化软实力上的重要砝码,随着文化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迅速发展,民间文学艺术不再仅仅代表着精神利益,其背后巨大的经济潜能也不可小觑。
         中华民族,千百年间盘踞东方,所造就的优秀民间文学艺术是为世界所瞩目的。
         但是目前,我国法律,尤其是私法领域对于该类作品的保护几近空白,这也间接导致了近年来,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侵权案件时有发生。
         因此,建立起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制度已经是急如星火。
         但是,要将传统著作权理论应用于该类特殊作品保护还存在着诸多困境和障碍。
         因此,本文对这些障碍进行了分析,并且笔者认为这些障碍是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克服的,笔者也期待看到灿烂的民间文学艺术得到法律的坚实保护,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梁芳.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法保护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卡迈尔・普里文.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保存与维护(高凌翰译)[J].版权公报(中文版),1998(4):7.
         〔3〕严永和.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A].吴汉东.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582.
         〔4〕吴瑶琼.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9.
         〔5〕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25.
         〔6〕胡永勇.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7〕〔9〕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第六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47.
         〔8〕管育鹰.知识产权视野中的民间文艺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2.
         〔10〕赵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D].济南:山东大学,2005.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2】 
         摘 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民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其自身特征的限制,其著作权屡屡遭受侵害,这对我国文学艺术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点入手,论述保护其著作权的必要性,并根据我国的保护现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权利主体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
         民间文学艺术(expressions of folklore),是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社会群体经过世代相传而逐渐创作出的、反映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生活历史、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应该是个广义的概念,即某一特定民族或一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留存于民间的,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即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
         具体而言,包括:手工艺术生产技艺及其制品;在民族民间流传的诗歌、音乐、歌舞、戏曲、曲艺、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习俗的礼仪、节日和庆典活动、游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工具、建筑物、设施、标识及特定的自然场所;在一定区域或群体中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碑碣、楹联等等。[1]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征和保护的必要性
         1、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具有群体性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不是一个或者几个自然人,它是社会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几个村落,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创作而成的。
         2、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继承发展性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母体创作出来以后,它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继承以往优良的因素,又加以创作和革新,使得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丰富。
         3、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具有不确定性
         大多数著作权保护客体都存在保护期限,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对著作权客体的保护期限大多是作者生前加死后50年,也有部分是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
         然而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继承发展性的特点,它一经创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因而很难明确规定它的保护期限。
         4、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不可转让性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是源于它在一定区域内流传,跟这个区域的自然和文化因素有较大关联。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转让后,它将不能够很好地展现这个区域的民族风貌,同时也很容易导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因无法继承而消失。
         5、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相对公开性
         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特定地域的人通过代代相传共同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对于特定群体而言,此类知识是共同掌握、共同拥有的,这种拥有并没有被人工的加以保护措施予以保密。
         但是由于它并不是每个群体成员都能掌握和运用的,所以它的公开具有相对性。
         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相当程度的必要性。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失传现象,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整理,宝贵的作品将会不断消失。
         其次,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意味着赋予源生某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著作权,这不仅是对创作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的尊重,更有利于该地区的人通过对作品著作权的行使获得经济报偿,而这种经济支持有利于更好地革新和发展该地区的民间文学艺术文化。
         再次,一些外国艺术家将我国很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带入国外,并无偿使用,获得利润,这显然严重侵害了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
         最后,一些文学艺术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改编,在改编过程中损害了作品本身的真实性,并给读者或者观众造成很大误解。
         可以说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已刻不容缓。
         三、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现状
         1、尚未形成统一立法
         《乌苏里船歌》著作权纠纷案是我国首例关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案子,在此之前,法律也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我国1990 年颁布的《著作权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时至今日, 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未出台。
         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就无法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上升到法律层次,面对著作权受到侵害的情况将会束手无策。
         2、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无法明确界定
         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是一个或者几个自然人创作出来的,而是一个社会群体创作的,因此确定作者的范围存在困难。
         另外,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指出,尽管民间文学艺术原生作品事实上的权利主体是产生它的社会集体,但该社会集体不能成为法律上的权利主体并主张权利,他们提出由国家作为民间文艺原生作品法律上的所有权和版权的唯一主体。[2]
         3、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围无法明确规定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然而将这些作品全部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这些作品中,有能用实体形态表现出来的,也有很多无法用实体形态表现的,对于这些是否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界定,也存在困难。
         四、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鉴于以上现状,设立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确定其保护主体和客体的范围,防止外国文学艺术家的不正当侵害,已经刻不容缓。
         1、确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范围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但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作品,很多作品是无法以某种形式复制,例如民间艺术作品的风格或者民间游戏等,因而对于其范围不应当仅局限于一般作品的范围,而以该作品的种类为依据适当扩大。
         同时,出于对立法目的的考虑,著作权要保护的其实是民间文学艺术,因而对在已有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基础上再进行创作的演绎作品也应该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演绎作品,是指通过改编、翻译、注释、整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这种作品如果能够体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也应该纳入著作权法律体系。
         2、确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范围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被人们革新和完善,越来越具有某一区域的特色。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不应该限定为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而应该是某一地区的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
         3、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应设定保护期限
         和一般作品不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延续性,它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而不能设定保护期限是作者生前加死后50年,也有部分是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而应当不设立保护期限。
         4、由国家授权某一组织代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智力成果权
         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者的范围较大,在作品受到侵害的时候,很难较好地保护作品。
         因而国家可以通过立法授权某一组织或者部门代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智力成果权,当侵权发生时,根据作者的申请,代表国家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参考文献:
         [1]张永.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2005,(1).
         [2]肖少启.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路径分析[J].河北法学,2010,(4).

3. 民间文艺的著作权该归谁

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属于人身权。复制权、发行权等权利属于财产权。关于权利的保护期,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但发表权及财产权有保护期的限制。
鉴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同时也为了鼓励传承、弘扬文化,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程度不宜过高,应低于其他作品的保护水平。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应该适用充分保护人身权,限制保护财产权的原则。实践中表现为,在传统和习惯的范围内使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无论是否出于营利的目的,均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无论以任何方式使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均应当指明或标注作品名称以及创作、传承该作品的特定区域民族群体的名称。
对于民间文学艺术演绎作品,可以直接适用《著作权法》进行全面保护。但由于演绎作品是利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再次创作产生的作品,因此演绎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不能及于作品中涉及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那一部分。对民间文学艺术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既要肯定演绎作者对作品付出的创造性劳动,但又不能不恰当地把其中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纳入到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范围予以垄断,从而阻碍他人利用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正常的再度创作。这样将不利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实践中,对于利用同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先、后演绎作品,如果能够认定后作品与先作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用关系及间接受益,则应当适用公平原则及惠益分享原则妥善处理。
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著作权保护,就意味着权利人享有了知识产权上的请求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得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不作为)的权利。需要注意的是,请求权与诉权的区别。请求权属于私权,而诉权是请求国家给予公力救济的诉讼权利,属于公权。
当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受到侵害时,特定区域民族群体基于知识产权上的请求权,可以请求他人停止侵权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由于权利主体状态的特殊性,作为特定区域民族群体利益代表的政府,为维护该群体的公共利益,根据我国宪法确定的原则,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行使诉权。在《乌苏里船歌》案中,法院依法确认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政府是适格的诉讼主体。
在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方面,对于不当利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侵权行为,给创作和传承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定区域民族群体的著作人身权造成损害的,可以适用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方式承担法律责任。

民间文艺的著作权该归谁

4.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一)国际上保护民间文学表现形式的法律制度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法律制度,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其起始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从而提出扩展著作权客体的要求。此前,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可以大量无偿地使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资源。为防止篡改、歪曲、擅自使用民间艺术作品的现象发生,实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著作权贸易方面的平衡,一些国家和地区先后将民间文学表现形式列为著作权客体加以保护。
(二)我国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产量丰富,数量众多。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予以保护,有助于挖掘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间经济,增强民族团结,并有助于实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著作权贸易的平衡。鉴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殊性,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其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究竟如何保护,目前还未有一个完整的方案。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特征
第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通过某个社会群体几代人的不断模仿而进行的非个人的、连续的、缓慢的创作活动过程的产物。例如我国的龙,由仰韶文化的鱼纹龙进到周朝的蛇纹龙,经汉、明、清,龙的造型一直发展到今日的龙,龙的创作的演变史已达几千年。
第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丰富。民间文学表达形式包括:(一)口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二)音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三)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民间艺术形式或民间宗教仪式;(四)有形的表达形式,诸如:(1)民间艺术品,尤其是笔画、彩画、雕刻、雕塑、陶器、拼花(拼图)、木制品、金属器皿、珠宝饰物、编织、刺绣、纺织品、地毡、服装式样;(2)乐器;(3)建筑艺术形式。在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有文字、口述、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作品。生活习惯、传统礼仪、宗教信仰、科学观点不属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第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是创作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本民族的某个村落,还可以指几个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无具体的作者。
第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属于创作、保存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
第五,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的保护,不受时效的限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修改权永远由创作、保存该作品的社会群体享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财产权亦不存在保护期间。对此,突尼斯样板版权法认为,民间作品是共同创作的作品,总有尚未去世的作者存在,因此,对民间作品的保护,不受时间的限制。
第六,在传统和习惯范围内使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都属于合理使用,即使营利使用,也不需经许可,不支付报酬。
第七,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由创作、保存该作品的社会群体行使,或者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财产权利由当地民间文学艺术的主管部门行使。
第八,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财产权利不能转让,但允许授权使用。
第九,在以营利为目的,并于传统和习惯之外使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应当取得民间文学艺术主管部门或者有关社会群体的许可。例如,突尼斯样板版权法第六条(三)规定:在国外印刷的本国民间创作作品的复制本以及在国外印制的本国民间创作的翻译本、改编本、整理本或者其他改写本的复制本,未经主管当局授权,不得进口和在国内发行。

5. 如何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法律保护

1、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司法保护上确立了以下重要原则: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由产生、传承该作品的特定区域民族群体共同享有,依法成立的民族区域政府有权代表该区域民族群体作为诉讼主体主张权利;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改编等再度创作,无须经过许可,也不需支付相关费用,但不论以任何方式使用均需标注创作和传承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民族群体名称;对于不当利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侵权行为给创作和传承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民族群体精神权益造成损害的,可以适用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方式承担法律责任。2、发展中国家是将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纳入世界知识产权体系和国内版权法的倡导者。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重视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一方面是由于民间文学艺术是其国家历史和文化形成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是他们不能容忍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他们所拥有的民间文学艺术进行无偿的占有和任意的歪曲。
法律依据:
《著作权法》第六条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如何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法律保护

6.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有哪些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是:不当利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侵权行为给创作和传承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造成损害的,可以适用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方式承担法律责任。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特征是:表现形式丰富。作者是创作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权利属于创作、保存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群体。
一、肖像权的含义
肖像权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形式在客观上再现自己形象而享有的专有权。
肖像作为公民的形象标志,与姓名一样是标明特定自然人的符号,反映特定自然人的形象特征,直接关系到自然人的人格尊严与社会评价,与自然人的人格不可分离。
因此,公民有权决定是否在艺术作品中再现其形象,是否同意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使用其肖像。
对公民肖像权的侵犯需具备两个构成要件:
(1)使用公民肖像未经其同意。
(2)以营利为目的进行使用。
公民肖像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赔偿损失,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二、知识产权等于什么产权呢?
知识产权是一种工业产权,旨在保护文学艺术和工业发明设计以及商标字号的公民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三个类型。著作权保护公民在文学艺术作品上的创作权利,未经作者允许不能擅自使用。专利权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是对于有创造性意义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发明的保护。商标权旨在使消费者能够商业经营者将自己的产品和其他产品区别开来。我国现行有《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三个部门法进行保护,同时根据《伯尔尼公约》,《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我国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和外国的联系。
三、民法典规定知识产权怎么去认定
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一)作品;(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商标;(四)地理标志;(五)商业秘密;(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七)植物新品种;(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特定的民族、族群或者社群内不特定成员集体创作和世代传承,并体现其传统观念和文化价值的文学艺术的表达。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
(一)民间故事、传说、诗歌、歌谣、谚语等以言语或者文字形式表达的作品;
(二)民间歌曲、器乐等以音乐形式表达的作品;
(三)民间舞蹈、歌舞、戏曲、曲艺、等以动作、姿势、表情等形式表达的作品;
(四)民间绘画、图案、雕塑、造型、建筑等以平面或者立体形式表达的作品。

7. 如何判定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否构成侵权?

您好,亲亲,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概念。非洲产权组织认为一切由非洲人民团体创作的,构成非洲文化基础的,代代相传的文学、艺术、科学、宗教、技术等领域的传统表现形式与作品都属于民间文学艺术;还有很多国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围划分较窄,将其排除在版权保护法之外。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文学艺术创作的民间素材两者容易混淆,很难区分,很多国家立法时会回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这一概念,从而加大了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认定的难度。一般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或者种族集体创作,经过口头或者书面等方式世代相传,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而构成的作品。民间文学艺术包括多种形式,语言形式有民间故事和民间诗歌等,音乐形式有民歌和民间乐器等,动作形式有民间舞蹈以及喜剧等,还有用物质材料体现的形式如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等。【摘要】
如何判定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否构成侵权?【提问】
好呢【提问】
您好,亲亲,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概念。非洲产权组织认为一切由非洲人民团体创作的,构成非洲文化基础的,代代相传的文学、艺术、科学、宗教、技术等领域的传统表现形式与作品都属于民间文学艺术;还有很多国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围划分较窄,将其排除在版权保护法之外。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文学艺术创作的民间素材两者容易混淆,很难区分,很多国家立法时会回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这一概念,从而加大了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认定的难度。一般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或者种族集体创作,经过口头或者书面等方式世代相传,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而构成的作品。民间文学艺术包括多种形式,语言形式有民间故事和民间诗歌等,音乐形式有民歌和民间乐器等,动作形式有民间舞蹈以及喜剧等,还有用物质材料体现的形式如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等。【回答】
很多学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客体为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民间文学艺术演绎作品等,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只有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才能准确反映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征,是最准确的民间文学艺术权利客体。民间文学艺术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民间文学艺术主题、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类别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因此民间文学艺术范围较广。民间文学艺术主题属于公有领域,不被国际法律和现阶段的国内法律所认可,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民间文学艺术中具有作品特征的那部分文学艺术,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可固定性和可复制性,所以著作权受法律保护。因此对民间文学艺术的表达不会划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畴,通常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界定为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客体,这样可以避免将文学艺术表达主题列入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范围,避免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范围过于宽泛,不利于具体知识产权的认定。【回答】
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作为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客体,包含文学艺术作品,但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作品,范围更广。同时,知识产权认定作为外来概念是西方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科技知识和文化而制定的,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作为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客体可以让许多口头的不能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呈现的民间文学艺术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保护,扩大了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范围。另外,民间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学艺术演绎作品具有明显的不同,民间文学艺术演绎作品一般具有民间文学艺术的许多特征,但是其创作者比较固定,有具体的创作时间,是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民间文学艺术演绎作品一般符合著作权保护客体的特征,应该严格区分民间文学艺术与民间文学艺术演绎作品,不能混淆两者的概念。现在学术界认为民间文学艺术客体具有多种表达方式,而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特点,更能反映文学艺术的保护范围,因此通常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作为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客体【回答】
简述1790年美国《实用技术发展促进法》的主要内容。【提问】
从技术政策的理念、依据、工具和范围来说,这一议案既延续了以往技术政策的精神,又有很大的创新。对以往技术政策的延续:1. 从技术政策的目标来看,该法案仍然是为了保持美国与竞争对手的领先地位。Science 刊文指出,该法案议案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中国科技的强势发展提出的,称该法案可以说是《领先于中国法案》(Stay Ahead of China Act)。2. 从技术政策的依据上,该法案是更大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扩大公共资金使用范围,以支持技术发展;3. 政策措施包括增加大学研究经费和培养人才奖学金,发展试验基地和制造,促进技术转移,以及建设区域性中心等,大都是以往的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回答】
创新之处在于:1. 制度和组织创新单独新建一个部门,赋予它特殊的职权,专门支持关键领域的技术发展,且资助金额巨大;而 1988 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案》建立 ATP 计划,只是把已有的国家标准局的进行更名,且 ATP 计划金额不大——1990—2004 年 14 年间,政府投入只有 22 亿美元。2. 战略性领域集中投资政府资金集中在 10 个关键领域技术投资,这是以前没有的。这 10 个领域分别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半导体和先进的计算机硬件;量子计算和信息系统;机器人技术、自动化和先进制造业;自然或人为灾害预防;先进的通信技术;生物技术、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先进能源技术;网络安全、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技术;材料科学,工程和探索相关的其他重点领域。可以推测,如果该法案议案得以通过,将会对美国技术政策和科技体制带来重大变化。如果没有通过,这一法案的创新思想也可【回答】
这一法案的创新思想也可能会以其他形式影响美国技术政策的发展。【回答】

如何判定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否构成侵权?

8. 如何判定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否构成侵权?

1.著作权侵权的“接触” 著作权侵权的接触包括“实际接触”和“可能接触”。“实际接触”指权利人能够证明行为人有实际的接触自己作品的行为,例如行为人购买过该文艺衍生品,或者行为人事先联系过权利人寻求作品使用授权等。实践中更常见...2.著作权侵权的“实质性相似” 判断实质性相似,法院需要将涉案作品进行比对,进而判断相似程度。美术类民间文学艺术衍生品的比对更加复杂,需要排除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民间传统文化素材,仅比对两件作品中有独创性的部分。【摘要】
如何判定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否构成侵权?【提问】
1.著作权侵权的“接触” 著作权侵权的接触包括“实际接触”和“可能接触”。“实际接触”指权利人能够证明行为人有实际的接触自己作品的行为,例如行为人购买过该文艺衍生品,或者行为人事先联系过权利人寻求作品使用授权等。实践中更常见...2.著作权侵权的“实质性相似” 判断实质性相似,法院需要将涉案作品进行比对,进而判断相似程度。美术类民间文学艺术衍生品的比对更加复杂,需要排除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民间传统文化素材,仅比对两件作品中有独创性的部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