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

2024-05-19 04:50

1. 国际合作

1.出台鼓励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政策措施
为加强对地质与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政策支持,于2012年4月发布实施了《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质与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开放与合作工作的通知》,从工作机制、服务平台、技术和人才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地质与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具体措施。
2.召开2012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等国际会议,搭建国际矿业合作平台
2012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以“携手应对,共促发展”为主题,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推出了468个推介洽谈项目,89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超过132亿元。成功举办2012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矿业领域的务实合作。
充分利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巩固了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传统资源大国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了与东盟、中亚、北欧、南太平洋等地区重要资源国家的合作。
3.稳步推进地学与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国土资源部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国际地科联常设秘书处正式迁址中国、中国科学家当选了国际地科联核心领导层成员。成功举办了第58届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 P)指导委员会会议。参加了国际地球科学计划40周年纪念大会和展览,加强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地质公园、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与阿拉伯工业发展与矿业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拓展了与阿拉伯地区在矿业领域的合作。
通过部际高层互访,加强了与阿根廷、秘鲁、波兰、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
4.鼓励外商投资矿业
目前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矿业公司在中国投资矿产勘查开发,涉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铅、锌、金矿等700多个勘查开发项目,外商在华设立矿业企业达到近400家,国外一些从事勘查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公司也进入了中国市场。外商矿业投资在全国29个省区均有分布,其中内蒙古、山西、山东、辽宁、湖南、河南等地区成为外商矿业投资重点地区。
2012年,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勘查项目153个,主要集中在贵金属(占62.1%)、有色金属矿产(19.6%);采矿项目256个,主要集中在建材及其他非金属(43.3%)、能源矿产(15.9%)和水气矿产(13.5%)。

国际合作

2. 国际合作

在立足国内,大力挖潜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地质科技与国际影响能力,加大境外资源潜力调查与投资环境、战略的研究力度,获取境外资源勘查开发可靠信息,搭建有效防范、规避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风险的信息服务平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对于维护我国的资源安全、经济安全意义重大。
一、部署重点
1.全球矿业投资环境综合研究
对全球主要资源型国家的矿业投资政策、法律和法规进行系统分析,结合我国的对外关系、地缘政治要素、经贸合作关系等,综合分析各国矿业投资环境,提出适宜我国企业开展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目标国。编制各国矿业投资环境指南。
2.全球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与对比
以富铁矿、铜、镍、铬、铀和钾盐等我国短缺矿产为目标,全面开展全球重点成矿区带对比研究与评价,并针对重要成矿带中重点地区开展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工作。
综合地质、矿产、构造等基础信息,辅助以遥感和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技术,选择如环太平洋、特提斯和乌拉尔—蒙古成矿带、非洲和南美克拉通等开展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
3.我国周边国家重要跨境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
以大陆动力学及地质力学为理论指导,对我国周边地区开展深入的基础地质和地质环境研究,开展周边国家重要跨境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编制1:100万系列地质图件,建设矿产地数据库,优选重要成矿带开展潜力资源调查评价。在东北亚地区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蒙古—鄂霍茨克成矿带、布列因—佳木斯—兴凯成矿带、完达山—锡霍特—阿林成矿带、营口—长白山—惠山等重要跨境成矿带开展铜、铁、金、钼等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及资源潜力评价。在中亚地区阿尔泰成矿带、天山成矿带、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带等跨境成矿带开展铜、铁、金、铅锌、铀等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及资源潜力评价。在东南亚地区三江—湄公河、越北—华南等跨境成矿带开展铜、金、钨锡、铁、铝土矿、钾盐等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及资源潜力评价。
4.非洲、拉美重要成矿带中重点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开展拉美、非洲等重要资源分布地区资源潜力调查评价,优选风险勘查靶区。在非洲西部和东南部几内亚、利比里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厄里特里亚、刚果(金)、津巴布韦等国家重点成矿区带开展铜、铁、铝、铂族金属等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在拉丁美洲巴西、秘鲁、阿根廷、圭亚那等国家开展铁、铝、铜、金等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5.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评价与优选
开展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优选,同时,资源丰富国家开展矿业权项目信息收集、筛选与评价、调查工作,筛选有投资价值的矿业权项目,为企业提供服务。
6.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与服务
建立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包括全球60个资源丰富国家的集基础地质矿产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矿业开采信息、法律法规、投资环境等为一体的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
二、部署建议
(一)全球巨型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研究及编图
1.工作现状
为了能够在全球矿产地质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国有关部门历来重视全球性矿产地质工作,在以往国家科技攻关和地质大调查项目中均安排有相关的课题,其中中国与周边国家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获重要进展。尽管在境外矿产地质对比研究及编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同类工作相比,尚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本项目的实施可以解决以往境外成矿带研究及编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现代区域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编图方法,对乌拉尔—蒙古、特提斯、非洲、环太平洋和全球克拉通成矿带开展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研究及编图工作,并且对各成矿带关键部位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基本查明全球巨型成矿带的成矿环境、揭示重要矿产资源的形成规律、提出创新性成矿理论,带动我国成矿理论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为国内矿山企业“走出去”提供科学依据。
“十二五”期间:以跨越我国大陆的乌拉尔—蒙古和特提斯成矿带为工作重点,对成矿带范围内有关国家优势矿种的区域构造背景和分布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编制1:100到1:250万构造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和成矿规律图及相关说明书。在此工作基础上,选择重要矿集区或典型矿床进行解剖性研究,查明成矿带的形成环境和成矿规律,为我国矿山企业“走出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启动对非洲成矿带(区)的地质对比研究及编图工作。对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科技攻关,确定成矿带的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类型,深化对成矿规律的认识,进而提出创新性成矿理论,为我国成矿理论研究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三五”期间:继续对非洲成矿带进行地质对比研究和编图工作,同时,启动对全球前寒武纪克拉通成矿带以及跨越我国大陆的环太平洋成矿带进行地质编图,对各个成矿带存在的问题进行科技攻关,查明成矿带的成矿背景,阐明各类重要矿床的形成分布规律,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3.工作任务
总体工作任务:
(1)工作地区:主要包括环太平洋、乌拉尔—蒙古、特提斯、非洲和全球克拉通区;
(2)技术手段:采用野外地质调查、测试分析和编图相结合方法,对成矿带进行综合性对比研究;
(3)工作内容:编制系列图件(1:250万~1:00万),主要有构造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和成矿规律图及相关说明书;对各成矿带(区)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十二五”期间:以跨越我国大陆的乌拉尔—蒙古和特提斯成矿带为工作重点,全面分析已有成果资料。对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攻关,查明重要矿种区域构造背景和时空分布特征,并且与我国成矿带进行对比。同时,编制1:100到1:250万构造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和成矿规律图及相关说明书,深化对成矿带区域成矿环境和成矿规律的了解,为国内矿山企业“走出去”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启动对非洲成矿带(区)的地质对比研究及编图工作。对非洲成矿带(区)已有成果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确定工作重点。对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攻关,查明该成矿带区域构造背景和时空分布特征,编制1:250万到1:100万构造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和成矿规律图及相关说明书,查明优势矿种的形成环境、分布特点和成矿规律,为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提供科学依据。
“十三五”期间:在开展非洲成矿带(区)的地质对比研究及编图工作的同时,以全球前寒武纪克拉通成矿带和跨越我国大陆的环太平洋成矿带为工作重点,进行地质对比研究和编图工作,编制上述成矿带1:250万到1:100万构造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和成矿规律图及相关说明书,深化对这2条成矿带总体布局的了解,同时,对存在的科学问题进行科技攻关,提出创新性区域成矿理论,为实现我国区域成矿理论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亚洲系列地质图件编制及相关重大地质问题研究
1.工作现状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地质构造最复杂、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一个大陆。但由于亚洲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科学研究发展极不平衡,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或一个国际组织对亚洲的地质、矿产进行过系统、全面、深入的地质科学研究工作。在国家迅速发展,急需矿产资源—环境保障的时候,开展中国所在的亚洲地质、矿产的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已成为当今摆在中国地质学家面前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即将完成的国际亚洲地质图,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的第一次由亚洲各国地质学家参与的对亚洲地质的系统总结,其所搭建的由国内外百余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平台,则为亚洲地质、矿产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工作目标
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亚洲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规律,研究亚洲主要构造—成矿带的展布及其与中国主要构造—成矿带的连接关系,从更大的视角和更高的层次深入研究中国及亚洲地质构造和资源环境的地质背景,探求矿产资源和能源的潜力,为国家资源—环境保障工程提供地质科学支撑。
3.工作任务
亚洲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规律研究及系列地质图件的编制是一项巨大的科学工程,它将以国际亚洲地质图的科学平台为基础,以关键地质问题和区域矿产对比研究为重点,专题研究与区域编图综合研究相结合,充分调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科技队伍和相关大专院校的合作力量,大力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多学科联合攻关,综合集成。
“十二五”期间: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和数据库、大地构造图、矿产资源图、油气资源及油气资源潜力预测图、变质岩图、岩浆岩图、1:1000万亚洲显生宙主要断代构造岩相古地理图维护与更新。特别是其中国际亚洲地质图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是亚洲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其他编图工作将按计划分别展开。
“十三五”期间:在“十二五”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亚洲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规律,全面完成系列图件的编制。对亚洲大地构造和矿产分布规律进行系统总结。
(三)中国大陆周边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对比与资源潜力评价
1.工作现状
2003年地质调查设立了“中国大陆周边地区主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及潜力评价”计划项目,以东北亚、中亚、东南亚为重点工作区,开展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地质矿产综合图件编制、区域成矿规律对比研究、重要成矿带地质条件对比和资源潜力分析、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等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与周边国家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了对跨境成矿带的认识,并圈定了部分找矿的战略靶区;同时,收集了大量我国周边国家的基础地质矿产资料,编制了跨境系列基础地质图件,建立了全球矿产信息系统数据库;另一方面,也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了国际合作的途径,并培养了一批开展地学国际合作研究的人才。由于前期投入较少,以及合作研究条件的限制,对比研究和编图仍在部分周边国家展开,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尤其是重要成矿带资源潜力评价研究比较薄弱,为了更好地利用前期成果,深入开展中国与周边国家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研究及资源潜力评价,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提供基础信息和战略靶区,有必要继续开展中国大陆周边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对比与资源潜力评价工作。
2.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以我国短缺固体矿产资源为目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收集中国大陆周边地区地质、矿产资料,系统了解周边国家和相关地区的矿产资源潜力和成矿地质条件,进一步开展中国周边跨境成矿带境内外成矿作用、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的对比研究,继续编制我国与周边接壤区域地质、矿产及成矿规律等系列图件;在前期已完成成矿规律研究和编图的跨境重要成矿区带,开展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圈定找矿战略靶区;补充完善和更新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有关周边国家地质、矿产和矿产勘查开发政策法规数据与资料。
“十二五”期间:继续开展中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地质矿产和成矿地质条件研究,编制成矿规律等系列图(1:100万);以跨越我国东北部、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国境的重要成矿带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进行跨境遥感、地球化学等对比分析研究,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圈定资源靶区;开展地质调查情报编译与科技成果集成工作;全面收集整理12个周边国家地质矿产及政策法规等信息资料,补充完善和更新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
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我国西部和南部近邻国家重要成矿区带地质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研究,系统收集这些国家的地质矿产、及有关矿产勘查与开发政策法规资料,充实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内容;通过合作研究,进一步深化近邻国重要成矿带境内外成矿作用、成矿地球化学条件、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的对比研究,编制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等系列图件,进行战略找矿靶区优选;分别开展亚洲北部和亚洲南部地质矿产和成矿规律等系列图编制。
“十三五”期间:继续补充完善全球地质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有关我国周边国家地质、矿产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更新;完成中国周边跨境成矿带境内外成矿作用、成矿地球化学条件、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的对比研究,编制系列研究成果报告;完成编制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等系列图件及说明书;完成亚洲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出我国短缺资源在周边国家可行性勘查与开发的战略靶区。
3.工作任务
中国大陆周边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将围绕以下任务开展工作:
(1)跨境重要成矿区带不同层次的地质矿产、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构造环境对比研究,及系列图件编制。
(2)跨境遥感数据解译与异常信息提取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研究,开展深部成矿地质环境的分析与信息提取。
(3)基于GIS平台,系统开展跨境重要成矿区带地、物、化、遥的综合信息资源潜力评价,圈定找矿远景区或靶区。
(4)系统收集整理周边国家地质、矿产、及矿产勘查开发政策法规数据与资料,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库。
(5)全面总结中国大陆周边重要成矿带地质矿产、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和编图成果,以及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编制系列研究成果报告。

3. 怎样定义国际科技合作

我找到下面资料,仅供参考。
对于国际科技合作最为准确的解释,莫过于前任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的那一句:“科技的灵魂在于开放”。
“国际科技合作”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顾名思义 ,它是指在国际之间所进行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前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作为一个法律范畴,国际科技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法律主体按照彼此的约定、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根据国际惯例,就涉及科学技术活动所进行的相互交流、配合与协作。

怎样定义国际科技合作

4. 中国科技学院的合作交流

学院结合国内的需求,为建立最佳的教学服务平台,于2005年与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合作,共同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在职继续教育、行业培训、在职研究生教育;2005年与湖北工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合作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2006年与中国国际华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合作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项目;2007年与科技部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生产力发展委员会学术交流中心合作开展菲律宾国立比立勤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博士、哲学博士等专业研究生教育;2008年将陆续与国家政府机构、团体机构开展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者的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

5.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战略研究院是面向国际开展科技政策研究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与窗口。l 发展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战略研究院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布兰第斯大学(BRANDEIS)、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瑞典隆德大学、挪威FAFO研究所,以及香港、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组织共同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合作研究。战略研究院通过与挪威FAFO研究所合作开展“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同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组织研究“中国西部区域自主创新战略研究”,同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共同开展“博士职业调查”,承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科研院所绩效研究”以及欧盟第六框架项目资助的“女科学家在技术研发中的综合角色分析”等多项合作研究项目,在科技政策、创新政策、科技统计、科技与社会等方面培养出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建立国际学术交流长效机制战略研究院先后同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NISTEP)、韩国科技政策研究院(STEPI)、韩国科技规划评价院(KISTEP)、挪威FAFO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所、越南国家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院(NISTPASS)等机构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备忘录,建立了稳定的长期合作机制。此外,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WB)等国际组织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l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术影响与合作领域战略研究院受科技部委托或应合作需要,积极组织国际多边或双边的科技政策论坛与研讨会。近年主办或承办了“科技评估国际研讨会”、“中韩产业技术规划与评估研讨会”、“中欧国际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讨会”、“风险预警技术国际研讨会”、“创新政策与创新模式”、“韩国的技术标准战略”、“中美创新大会”、“中美科技政策论坛”、“中瑞科技政策研讨会”、“中奥可再生能源技术政策论坛”和“中日韩三边科技政策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活动。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6.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一)落实政府间合作协议,加强政府间在国土资源科技领域的合作

中德两国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双方在详细讨论的基础上,签订了地学合作协议书,以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在此期间,召开了中德地学合作研讨会,会上,双方科学家除了交流合作项目和各自的成果外,还探讨了今后加强合作的领域。这是中德政府间国土资源科技合作协议得到全面落实的具体体现。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代表中国国土资源部与希腊地质矿产勘察院签署地质合作协议

2001年10月8日-15日,国土资源部部长代表团与德国经济和技术部部长代表团分别在中国北京、重庆和宜昌举行了年度会晤,双方回顾了2000~2001年度执行的“地质、大地构造和矿床研究”、“海岸的地质研究和填图”、“喀斯特系统的水文地质学”、“云南省丽江-中甸地区地质环境规划及地质灾害治理示范”和“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等5个方面的合作项目进展情况,并拟定了下一阶段的工作方案。同时还建议2001~2002年度增加开展“北京近郊某示范区环境地质问题评价和处理方案”等项目。
以寿嘉华副部长为团长的国土资源部代表团还访问了希腊地质矿产勘查院及其实验室,会见了希腊发展部副部长卡拉法提斯和两名国务秘书。寿嘉华副部长代表中国国土资源部,赛塞斯董事长代表希腊地质矿产勘查院签署了“关于开展地质科学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商定在签订协议的基础上,尽快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代表团还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会见了瑞士经济部发展与转轨经济局负责人和负责中国项目的官员。双方就瑞士政府混合贷款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项目进行了讨论。

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黄宗理与法国著名地质学家Paul Tapponnier教授举杯共庆中法科技合作

中法两国进一步加强了合作,在中法地学合作备忘录框架内,双方已经决定继续开展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方面的合作研究,中法科学家在今年也开展了野外工作。此外,中法还落实了地下水寻找和城市环境研究等项目。
(二)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有关活动,使我部的科技走向世界
2001年9月20日,由国土资源部、世界银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澳大利亚援助局协办的“中国矿业2001国际研讨会”在古都西安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国内代表共计219人参加了会议。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副部长寿嘉华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田凤山部长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同展望中国矿业发展前景,共同商讨中国矿业对外开放大计,共同探索中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他郑重许诺:“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在会上发表了《新世纪伊始的中国矿业》的讲话。她在回顾中国矿业发展历程后指出,中国工业化、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都将对中国矿业提出巨大的挑战。未来5~10年,中国将在矿业运行机制、市场投资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勘查评价和矿产开发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西部地区也将逐步成为中国矿产勘查开发和资源供应的后备基地。中国矿业的近期目标是:加强公益性调查评价,鼓励商业性勘查,比较明显地改善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采比,保障矿产供应安全,形成集中统一、精干高效、具有权威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以矿业权和矿产资本为核心的矿业生产市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方向是:在稳定东部矿产资源开采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和海域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首届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暨IGCP世界岩溶系统对比国际工作组会议一角

多年来,我部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际对比计划(IGCP),先后组织发起了“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和“世界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研究”等项目。2001年8月30日,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暨IGCP世界岩溶系统对比国际工作组会在会上,有6位在岩溶科学研究与教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中外专家获得了贡献奖。他们是: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D.C.福特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委员会(IGCP)主席E.沃尔福冈教授、前南斯拉夫特别比尼岩溶研究所所长P.兰诺维奇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美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梦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述彭。会议结束后21名外国专家参加了野外考察。
2001年5月20日—26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东亚东南亚沿海与近海地质科学项目协调委员会(CCOP)在北京举办了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讨班。来自日本、韩国、泰国等10个成员国的18名代表及国内代表20人出席了会议。这次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讨班,试图把我国的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全面介绍给CCOP成员国,让CCOP组织成员了解我国的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水平和工作成果,为我国今后在这些国家承担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合作项目做前期准备。通过这次研讨班,扩大了我部在CCOP组织成员国的影响。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49届特别委员会执行会议在我国举行

作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发起国之一,中国积极参加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活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是目前ICDP投资最大的重要合作项目,获资助150万美元,年初签订了合作开展研究的备忘录。通过该项国际合作研究,将从德国引进先进的钻探技术、分析测试仪器以及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思路。2001年8月4日ICDP派代表出席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开工典礼。此外,中国派专家参加了一系列ICDP支持的学术活动,如在加拿大Malik召开的大陆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研讨会。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开钻后,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学术报告会。来自国内外的6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PI组专家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执委会成员也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肯定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项目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001年9月22日-27日,国际地质联合会主席等12人访问我国,考察访问了重庆、云阳、巴东等地,并在三峡工程地区召开了国际地质联合会第49届特别委员会执行会议。
通过外经贸部中国经济与技术国际交流中心,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申请了“中国国土整治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经过与UNDP的九轮会谈,终于于2001年8月21日在北京正式签署了项目协议。该项目为期5年,总投资600万美元,其中UNDP提供150万美元,中国政府配套450万美元。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三)加强科学家之间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计划(“861”计划)启动后,一大批项目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例如,国土资源部重大专项计划“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在执行过程中,同加拿大岩石圈探测计划(Lithoprobe)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除了派代表团赴加拿大实地考察和研讨外,2001年8月1日-6日,Lithoprobe的首席科学家R.M.Clowes教授还来华讲学一周。
在执行“辽西热河生物群综合研究”专项计划过程中,中美科学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其成果发表在著名刊物《Scienc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