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现在发展成怎么样了?

2024-05-13 11:59

1. 国内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现在发展成怎么样了?

互联网家装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互联网家装行业相关上市企业仅有齐屹科技(01739.HK),与此同时,土巴兔也在冲刺A股上市。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互联网家装市场规模数据、中国互联网家装市场结构等等
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互联网家装平台可以帮助业主完成与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匹配,以及家装服务过程当中的信息咨询、材料购买及施工管控等工作。平台作为信息提供者、服务整合者、执行监督者,帮助业主处理家装流程的相关问题,节省业主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得益于网络环境的发展,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消费者对多样化、定制化、高效率家装的需求持续增长。此外,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中国的互联网家装市场规模自2016年以来飞速发展,中国互联网装修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2020年,中国互联网家装市场规模(线上交易口径)达到567.1亿元。
建材线上交易仍是主要市场
互联网家装市场可进一步被细分为建材市场与非建材市场;其中,互联网家装建材市场主要指家装主材、基础建材等产品的线上交易市场;互联网家装非建材市场主要指家装产业链相关设计、施工、监理等服务的线上交易市场。
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家装行业仍以建材市场发展为主,2020年,互联网家装建材线上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87.92%,市场份额远超非建材市场线上交易规模。
具体来看,互联网家装建材市场运营模式与电商较为类似,业主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需要的家装主材及基础建材。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智能手机渗透率的增长以及网购市场规模的扩大,互联网家装建材市场规模(线上交易口径)也在不断提升,2016-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4.1%,到2020年,全国互联网家装建材市场规模已增长至498.7亿元。
平台活跃用户规模超过三千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家装行业发展的逐渐深入,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开始布局互联网家装平台。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我国互联网家装平台活跃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由2016年的1617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3156万人。
具体到平台方面,据Fastdata公布的2021年3月中国互联网家装平台月活用户排名榜单显示,齐家网以460.0万排第一;好好住、酷家乐以及土巴兔紧随其后,月活用户规模分别为281.6万、221.5万和217.7万。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家装行业市场前瞻与解决方案深度分析报告》。

国内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现在发展成怎么样了?

2. “互联网+”能为建筑设计行业带来哪些巨变

当前,传统的建筑施工作业方式正逐渐被一些高新技术所颠覆。建筑施工行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和管理密集型转变。近期发布的《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6)互联网应用与发展》深度论述了建筑施工行业互联网应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认为建筑施工行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与深度应用,智慧建造、智慧企业将是未来建筑施工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那么,智慧建造究竟带来了哪些变化呢?▋智能穿戴设备将成重要装备智能穿戴设备,是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衣服、配件上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借助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建筑工人的重要单兵装备,与施工环境紧密结合,为建筑施工带来很大转变。智能穿戴设备在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手环可用于对现场施工人员的跟踪管理;佩戴智能眼镜,可将虚拟模型画面与工程实体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智能口罩上的粒子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施工作业区域空气质量,并把定位资料和采集到的信息传到手机上应用并共享;借助穿戴的运动摄像装置,可记录现场质量验收过程等。▋移动智能终端将成重要工具智能终端,具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各种功能。常见的智能终端包括移动智能终端、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电视等。施工现场的移动智能终端正在向实用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是智慧建造技术平台向生产一线延伸的重要工具。移动智能终端在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配合相应的项目管理系统,实时查阅施工规范标准、图纸、施工方案等;可直接展示设计模型,向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设计交底;加强施工质量、安全的过程管理,实时确认分部分项形象进度,辅助分部分项质量验收;可现场对施工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情况进行检查并拍照,将发现的问题和照片汇总后生成整改通知单下发给相关责任人,整改后现场核查并拍照比对;可在模型中手动模拟漫游,通过楼层、专业和流水段的过滤来查看模型和模型信息,并随时与实体部分进行对比。同时,还可提前模拟作业通道是否保持畅通、各种设施和材料的存放是否符合安全卫生和施工总平面图的要求等。▋建筑机器人将成辅助工具建筑机器人应用于施工的基本模式,是通过与设计信息(特别是BIM模型)集成,实现设计几何信息与机器人加工运动方式和轨迹的对接,完成机器人预制加工指令的转译与输出。建筑机器人建造流程需要仿真模拟与监测,支持高度灵活、个性化的建筑产品服务和生产模式。未来,建筑机器人不是简单施工工艺的替代,将在方方面面成为智慧建造的辅助工具,成为施工方案的一部分。建筑机器人在施工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全位置焊接机器人,可用于超高层钢结构现场安装焊接作业,提高焊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超高层外表面喷涂机器人,不仅可以解决高空作业安全问题,还可提高施工速度和精度;大型板材安装机器人,可用于大型场馆、楼堂殿宇、火车站、机场装饰用大理石壁板、玻璃幕墙、天花板等的安装作业,无需搭建脚手架,由两名操作工人即可完成大范围移动作业。云机器人是云计算与机器人学的结合。机器人本身不需要存储所有资料信息或具备超强的计算能力,只是在需要时连接相关服务器并获得所需信息。例如:机器人拍摄周围环境照片并上传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检索出类似的照片,并计算出机器人的行进路径以避开障碍物,同时将这些信息储存起来,方便其他机器人检索。所有机器人可以共享数据库,减少了开发人员的开发时间,还可以通过云计算实现自我学习。

3. 建筑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相比,哪个行业的工作强度比较大?

建筑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相比,哪个行业的工作强度比较大?家里做的是建筑,本人做的是互联网,但是以后会和家里一起做建筑。为什么呢?互联网是打工者的天堂,但是就算是做到管理层,你也只是一个员工,一个打工者;如果你有幸创业,拿到了风投,你会成为投资者的打工者,那是幸运但非互联网常态,更多的互联网从业者都是打工;而且互联网行业虽然工资高,但是平均加班时间一点都不短,平均一下,你的时薪其实不高。建筑行业,比如保温材料等,不是建筑设计,利润相对来说大,而且做好一个项目就是十几万的回报(当然中间要有自己的策略,而不单单是销售),与互联网行业相比,虽然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是很实在。如果你看中的是工作环境、工作价值、或者别人眼中光鲜的白领工作,那么互联网更适合你;如果你很实在,想要的是经济回报,那建筑行业细分下的大宗建材销售更适合你。




互联网入门门槛低,而且对从业人员限制性不高,互联网行业创业者也很多,但99%都失败(李彦宏说的)。建筑行业入门门槛偏高,从业的可以去地产公司当材料员、施工员、施工监理、测绘员等,但建筑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就很炙手可热而且很缺乏了,因为要掌握的知识要很全面,历史、艺术、哲学、物理、设计、人体工程、材料、造价、规划等等都要掌握,而且不是一台电脑或一条网线可以搞定,要很长时间的累积,你发自内心的喜欢哪行,哪行就好,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偏见。当你不是为了钱而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时候,钱反而来的更快。



建筑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相比,哪个行业的工作强度比较大?

4. 中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还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

  这是因为【建筑行业的暴利作用下的结果,还有中国人的盲目从众决定的】

  1.建筑行业每年带来的财政收入占全国GDP的10%,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建筑行业的暴利,让投资者,开发商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国家暂时不会让这一行业“冷下去”,因为国家的经济还要靠,建筑行业来带动,来支撑。他们有着共同利益!!

  2.一个行业的暴利,带来更多的追随者,在中国尤其突出。

  3.中国人越来越多,土地确实有限的,人们的恐慌随之而来,还有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没有房,很难娶到老婆!!!《中国人讲究,有窝才有家的温暖》,对于女孩而言,有房才有安全感!!

  所以,建筑行业,符合我国独特的国情,中国人的心理。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5. 如何评价互联网+建筑?

 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小老百姓们越来越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便利。
  出行滴一个,买东西淘一个,衣食住行四大项只有住作为家之最大支出尚未完全互联网化。
  但联想到买卖租赁时中介的各种互联网平台,才赫然发现:绝大多数老百姓有感知的行业都已经被互联网化了。
  那我们的建筑设计呢?互联网+的步子还比较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以前建筑设计的日子很好过,几百万的合同在线下就能完成得很好,何必要进行互联网化竞争?
  另外,建筑设计作为传统行业的基因比较强,产业链和服务周期长,同时需要相应建筑设计服务的企业比较少,在行业发展高峰期不需要互联网连接。
  俱往矣,互联网+建筑设计伴随着经济新常态呼啸而来,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提升劳动生产率为特点的互联网经济在2015年达到行业最高峰。
  以此而造成的各行各业互联网恐慌也达到极致,各个行业的老板和成功人士都要穷尽一生的智慧和积蓄实现互联网社会的转型。
  因此,在2015年,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遍地开花。
  互联网+建筑设计也在酝酿、发酵和纠结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在摸索中。
  好在已经有众多行业完成了互联网化,主要的模式就是平台+个人。滴滴如此,淘宝如此,各种团购亦如此。
  现在建筑设计行业已经进行的各种互联网+的平台和尝试有哪些呢?
  1、基于大名鼎鼎的威客网——猪八戒上的子网站,八戒工程网。功能很全很好理解,参考淘宝网。
  只不过淘宝卖商品,八戒工程网卖工程设计服务。当然,这种模式在淘宝上也曾经盛兴过一段时间,因为交易量太小而被淘宝招商频道关停过。具体发展情况如何还有待观察。
  2、行业大鳄CCDI赵小钧主做的旅游文化小镇全要素平台,建筑江湖一姐北京曼姐主抓的“筑梦乡村”。
  多是以建筑设计行业内的丰富的建筑师对接海量的乡村存量房盘活与改造,最终形成城市建筑师+乡村建筑改造的目的,实现一乡一美宿的宏大夙愿。
  当然,能起步做这样的平台已经是满满的互联网思想,在路上的过程还很长,但至少让我们也感知到来自于建筑设计领域内部的互联网+思想。
  3、基于其他互联网平台上各种+互联网,比如以微信为载体的民宿盘活、改造及运营也是不少有情怀的建筑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又一尝试。
  4、设计院整体经营状况的惨淡使得管理隐约带上互联网+的基因。大多数设计院开始摈弃以前引以为傲的人员规模越大越好的观点,开始轻资产运营。
  其主要表现在于各个专业与公司实现平台+个人的模式。简单点说就是公司做平台,各个专业人员以专业团队为个体在公司里进行合作、竞争,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共同在市场上觅食。
  设计费报价也不再是传统的根据建设部的指导报价册进行一口价报价。即便在公司内部,也会有至少两个建筑专业的团队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和目前的工作量多寡进行报价。
  在当前的形势下,实现互联网+一直倡导的降低交易费,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说白了就是活少建筑师多,不降价提质就没活干)
  对建筑师个人而言,应对这个变化如此快的社会只有一条。拿起手中的笔,张开我们的嘴,一分画十分说。在各种平台之下,营造我们的个人影响力。
  未来的未来,要么属于平台,要么属于在平台下长袖善舞的个人!

如何评价互联网+建筑?

6. 如何看待现在建筑行业的发展?

从建筑业现状看企业发展前景。决定建筑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不是人工成本、原材料价格、工程造价,甚至也不是管理能力,而是企业能否建立起差异化发展优势,形成自己的品牌。建筑市场之所以被称为“红海”,主要原因是行业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拼的是价格,利润率低是必然的。一家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比同行做得更为杰出之外,另一条途径便是奉行不一样的策略。当前,建筑业知名品牌寥寥无几,这是一块未经开垦的宝地。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建设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将是未来的重点任务。所以,未来能够脱颖而出的企业,一定是有自己的品牌优势、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从城镇化率看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建筑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正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时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70%左右。对于建筑业而言,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阔的市场空间、带来了大量发展机遇,棚户区、地下综合管廊、绿色建筑、钢结构建筑、装配式建筑、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方兴未艾,将给建筑业企业大展拳脚提供舞台。当前,能够跟上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的行业企业,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从世界经济发展看中国发展前景。2017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全部实现经济正增长。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达到3%,总体趋强,东亚和南亚仍是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更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国对全球的经济贡献约占1/3。从目前来看,中国仍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创新能力最强、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近年来的营商环境排名在不断上升,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监管环境逐步向好。2018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指出,中国内地通过改革,在开办企业和企业纳税方面进步较大,营商效率进一步提高。
2018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在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下,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在这种形势下,建筑业企业应当正本清源,坚定“看多”国家经济、坚决“看多”行业发展,抓住发展机遇,守正出新;行业同仁不宜妄自菲薄,应当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增强对建筑业转型的信心,在创新中迎接行业再次蓬勃发展的辉煌前景。
 

7. 建筑行业近几年的走向发展?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我国建筑业企业主要包括中国建筑(601668)、中国铁建(601186)、上海建工(600170)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建筑业市场总产值预测
中国建筑业增加值分析
自2009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5%以上。2018年达到了6.87%的较高点,建筑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稳固。2020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创历史新高,达7.2%,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2996亿元,比2019年增长3.5%,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1.2个百分点。
2011-2020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呈逐年上升态势。2020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39万亿元,相比2019年增加了6.24%。2021年1-3季度,中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9.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91%。

中国建筑业目前发展问题
建筑业大而不强,仍属于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行业市场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工人技能素质不高、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所制约行业更好发展。

中国建筑业未来投资机会与发展前景分析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建筑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随着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加快形成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建筑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内建筑市场持续稳定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统计公报数据,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6.4万亿元,同比增长6.2%。

“十四五”期间,国内建筑市场将从中速增长期进入中低速发展期,但中国仍将拥有全球最大的建设规模。根据《全球建筑业2030》报告的预测,中国的建筑业在“十四五”期间将以4.8%左右的速度增长,存在结构性增长空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其它区域建设规划,前瞻认为在以下区域将有明朗的建筑业投资前景: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建筑业市场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建筑行业近几年的走向发展?

8. 建筑行业未来可能有哪些变革?

   
    1、多样性和业化 
      2、数据才是能力 
   从2019年开始,架构和大数据的应用正在缩小和缩小这些多重故障;人工智能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竞争,数据功能已经重新定义,并且这一系列的变化还在继续。数字技术还将继续渗透到建筑的各个方面,彻底改变建筑与建筑物和建筑物交互的方式,在新的经济模型中打破真实建筑物与虚拟建筑物之间的界限。
    3、财务能力和运营活力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组织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许多组织继续依靠增长率在新市场、新资源、中寻找新的机会,以达到组织追求快速发展的目标。当这种速度开始减慢或减慢时,原始的广泛发展将朝着良好的发展努力。另外,实际建设是金融。当资本成为该行业的重要资源时,财务能力和现金流量将成为评估企业质量的重要指标。该行业原本是各种资格的,不久的将来该国将不断削弱该标准;这种更复杂,更持久的测试要求公司继续保持业务活力。
    4、资格和企业信用体系资格的重要性 
   通过企业信用评估取代原来的企业资格,通过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取代企业信用。这时,业务操作要求的要求和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得到了增强。低价投标必须包括绩效保险和质量保险,并引入第三方服务以加强监督和责任。
    5、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劳动力的老龄化和过去的人口红利使我们看到,建筑业最初的低成本已经不复存在。从2019年起,劳动服务将进入 社会 保障体系,原有的劳动成本和劳动收入保障方式将逐步发生变化。提高生产力和减少对劳动的依赖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想法。工厂工业化和现场工业化将打破平衡,重新定义生产关系,这将成为改变劳动力供给的重要途径。
    6、技术向传统建筑业的转变 
   BIM、GIS、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将为传统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变化。数字建筑将建造从设计、到运营和维护的建筑。数字化设计、所有者、建立、供应链,以创建新的数据协同效应,将有效率更高的、更好的、更多的协作平台来进行建筑服务。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在总量不再迅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传统业务和赚钱模式将受到挑战,原始的利益格局将发生变化;尽管外部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建筑业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一带一路”中国建设的核心支撑。建园建筑公司为加快企业转型,赋予新的建造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品牌效应,吸附和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入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群集聚。实现以建园建筑公司为驱动,带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利益模式。汇集多个产业资源塑造了“互联网+建设、金融+建设、投资+建设”的战略布局,推动“各个角落”产业创新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1、基建投资温和回暖 
   随着基建补短板政策陆续出台,基建投资增速触底反弹,自2018年9月起保持弱复苏态势。2019年9月国家提前下达部分2020年新增专项债限额1万亿元,且明确规定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全年投向基建的专项债占比有望提高至60%,叠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由25%下调为20%,专项债可作资本金参与项目投资等规定,基建投资增速将得到提升。
    2、交通和市政仍是核心发力点 
   2019年下半年国家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政策,预计2021年交通运输投资建设仍将是重点。公共设施管理业占基建投资的比重达4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民生建设等短板领域,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的建设。预计2021年该领域投资将迎来新机遇。
       3、城市群+新基建为建筑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4、PPP进入规范化、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政策调整之后,PPP已开始由理性回归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一些以融资为目的的PPP项目和变相包装的“伪”PPP项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清理,符合PPP模式运用本质特征的项目、绿色环保和惠民类项目的比例显著增加。随着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持续加码,国家明确支持专项债可做项目资本金,主管部门也在积极 探索 PPP与专项债的有机结合,力图撬动更多的 社会 投资,发挥对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更强的拉动作用。
    5、对外承包工程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正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区域冲突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虽然将影响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但部分地区仍有巨大建设需求,如亚太、非洲、拉美等地区。2019年9月,商务部等19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未来传统EPC和施工总承包模式将逐步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行业的发展将由成本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合作创新、融资创新和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发展新的推动力。
    6、铁路建设市场仍有较大空间 
   “十三五”目标任务进展顺利,中长期铁路建设仍有较大空间根据国铁集团消息,截止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5万公里。对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左右。意味着,2020-2025年每年的新线投产里程需达到6000公里,其中高铁500公里,铁路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高铁、城铁成规划建设重点从计划及储备开工建设的铁路项目来看,高速铁路项目多、投资占比大,是铁路建设的重点。当前国家高铁骨干网已经形成,铁路投资建设的主要任务将有所转换,中西部的高速铁路、各大城市群内部的城际铁路将成为下一步的发展重点。老旧铁路升级改造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近年来全国铁路升级改造步伐加快,目前我国开通运营达70年的铁路有2.18万公里,达60年的有3.23万公里,超过50年的有4.17万公里,未来改造需求将越来越大。此外,国铁集团不断加大负债控制力度,其基建投资占资金运用总额的比例持续下降,地方和 社会 资本投入铁路建设的资金增多。近两年各地先后成立了济青高速铁路公司、重庆铁路投资集团等一批合资公司,地方合资铁路项目资本金的出资转为地方或民营企业控股、国铁集团参股,越来越多的地方和 社会 资本进入铁路建设市场。
    7、公路建设市场稳定发展 
   公路建设投资区域差距逐渐缩小中部地区与东、西部地区公路建设区域投资差距进一步缩小,从投资规模来看,西部最高、东部次之,中部较低。从投资增速来看,中部地区公路投资从2019年年初就开始发力,以60.4%的增速开启2019年的赶超步伐。2021年,中部地区或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多项规划推动公路建设发展2019年国家及地方陆续发布公路建设规划,地方层面的规划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主,国家层面重点推进的内容是城际道路、与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联通道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既有道路的改扩建等,如《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完善城市群快速公路网络,《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进一步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公路维养市场发展可期全年多项公路领域政策颁布,从提质增效、资金安排到农村公路建设,均在内容上与维养市场高度关联,结合未来建筑行业专业化市场培育的趋势热点,公路维养市场未来发展可期。
    8、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前景广阔 
   城轨市场空间广阔,规划建设更趋理性截止2019年底,全国已开通里程和在建里程合计超过300公里的城市仅14个,国家发改委批复的43个城市中,大多数城市还未形成完善的城轨网络,尚不能满足城市公共交通的现实需要.2019年,青岛、天津、合肥、徐州、无锡、济南等城市已上报了新一轮城轨建设规划,遵义、桂林、威海、邯郸、天水、淮安、嘉兴、湖州等一大批城市已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及开工建设准备工作。但是在规划建设审批方面,国家及地方发改部门始终保持审慎态度。地铁、市域快轨、有轨电车是城轨建设的主要形式从2018、2019年新增运营和新开工建设的线路制式结构来看,均是以地铁为主,市域快轨、有轨电车为辅。未来地铁是超大、特大型城市的主要选择,有轨电车是一般大中型城市的主要选择。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都市圈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区与郊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需求越来越大,市域快轨将成为主流形式。“融合发展”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未来趋势国家提出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一方面将与其他交通运输体系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将与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深入融合。因此,城际和市域轨道交通建设,以及以TOD模式为代表的城市综合开发将成为热点。
    9、水务环保建设市场高位运行 
   城镇污水处理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农村污水处理能力亟待提高2019年5月,住建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此后各省市也相继发布各地的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为30%,远低于城市和县城,近年来我国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速,未来建设前景广阔。垃圾分类加速,促进固废产业发展2020年作为垃圾分类各地政策落地和执行关键之年,46个重点城市将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相关制度及立法的建设,以及前端收运及末端处置产能的落实。垃圾分类制度的落实,将对厨余垃圾资源化和垃圾焚烧业务产生巨大影响。政策终考期促进流域综合治理随着“水十条”和“十三五”规划终考年来临,区域性综合环境整理热度不减,以长江流域为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的出台,叠加长江大保护,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有望进一步释放环保需求。国企入股环保上市民企,重塑市场格局2019年,国资入股民企现象频繁出现,如中建集团入股环能 科技 、中交集团入股碧水源,国资入股可以帮助民企改善财务情况,助力民企投资与业务发展,且“国民组合”更易打造具备资金+技术双重优势的企业,未来更有望培育成为环保产业真正龙头。
    10、房地产投资大概率下行 
   2020年房地产投资温和下行近年来,房企拿地不断收缩,2019年1-11月,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速为-14.2%,土地成交价款同比增速为-13.0%。2020年土地购置费增速将进一步回落,将造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温和下行。
         1、需求新时代 
   建筑业主要服务于基建和房地产。过去二十年里,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07年起我国实际GDP同比增速进入下行趋势,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占现价GDP的比重明显提升。进入“十三五”后,在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下,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仍旧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淡化经济增速,突出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目前我国杠杆率高达275%,已经略超发达国家水平,继续加杠杆的空间有限,未来杠杆率应稳中趋降。预计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将持续下行。就基建而言,2020年1到10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0.7%。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2021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未来基建投资的质量要求更高,区域和细分行业分化也会更强。“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及的基建投资可划分为重大项目、城市群交通及新型城镇化民生服务三个主要维度。在重大工程领域,列举了未来拟推进的交通、水利水电等重大项目,在都市圈建设中则强调了轨道交通,在能源基建领域强调了油气管道建设投资等。国家重大工程方面,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较强,有望实现较快推进。都市圈轨交建设主要涉及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项目经济性较好。新型城镇化涉及的非营利性市政类投资,地方政府投入比例高,其推进有赖于相关政策和地方财政支持,市政类工程中具备自身造血能力,且与民生高度相关的水电气热类投资,有望保持较高景气。2020年1到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增长6.3%,表现亮眼。但进入三季度以来,随着“三条红线”政策出台和“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房住不炒”的重申,预计后续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或高位回落,2021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应有所下行。从土地购置面积指标来看,2019年和2020年1到10月同比均有所下滑,预计2021年房地产新开工和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将放缓,房地产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阶段。
    2、竞争新格局 
   在基建投资增速上行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的市场背景以及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建筑业大小企业、国企民企之间的发展差异进一步扩大,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建筑业企业普遍存在债务率高、资金周转偏慢的情况,规模和股东背景往往成为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这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占有优势,民营建筑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较为艰难。当前工程总承包模式正在行业内加快推广,在政府投资的基建、房建领域,业主对设计施工一体化服务能力及大项目运作能力要求快速提升,相对而言大型建筑企业也更加有利。
      近年来政策推动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展望“十四五”,以装配式为核心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数字化设计、工厂化制造、施工装配化是提升全产业链效率的重要路径。“十四五”期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望从量向质转变,全产业链整合能力、技术和制造资源成为建筑企业关键的竞争要素。总体来看,2021年建筑业仍旧面临相对良好的市场环境,但市场结构的调整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要求建筑业企业加快提升应变能力。建筑企业在做好市场经营、项目履约的同时,应不断进行组织更新和能力再造,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和业务模式,投资人才队伍和技术能力建设,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