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读书随笔

2024-05-20 05:19

1. 《空谷幽兰》读书随笔

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能够跳离生活的小世界,不在局困于现实的狗狗营营,能够放眼更远,足不出户,就可遇见更多新奇的人和事。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舍人深居。
  
 去年读到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本是有点猎奇的心理。比尔波特是美国人,这本书又是写他寻访现代社会中的中国隐士,这该是一个多奇怪的视角。第一感觉是当代童话吧。刚巧在樊登读书又听到有对比尔波特本人的访问和对这本书的解读,忍不住找来翻看,文字倒是蛮有趣味。
  
 比尔波特是位汉学家,对中国的佛道、历史、古文学很感兴趣,尤其对古诗词颇有研究,书中多处引用提及王维、拾得等的诗句。因为对中国隐士文化感兴趣,他不远万里,跋山涉水的多次来到中国,去往深山危崖,人迹罕至之处,寻觅当代隐士。这本书描述了他在中国四处寻访隐士的故事。特别写到他多次去往钟南山深处,那些人迹罕至的深山里。
  
 翻阅此书,最让我惊奇的是他这种执着探究的精神,这种对中国古文化的激情。国人中也不乏对自己传统文化有情愫的,至多是认同、欣赏和沉迷,但只限于精神层面。不至于放下一切俗务去追寻,只在古籍中渺渺可见的文化现象。
  
 在这如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还真有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存在吗?在书中追随笔者的足迹,果真寻访到寥寥几位深山隐士。但正如我们心下疑惑的一样,高山隐士的生活,除了清净外,困顿艰苦寂寞到常人无法想象和忍受的地步。其实鲜有立意修行的世外高人,多为贫贱交加,命运多舛或性情孤僻的贫寒之辈。可以说是被命运驱使着走上离群索居的苦修之路,而并不是自己自由的选择。
  
 隐士名头下,哪有王维们诗词里的空灵与超脱?是诗意还是失意?文人雅士用诗句粉饰和伪装的归隐生活,好似是闲云野鹤似的,哪里看到生计的重负和无奈。于是摇头感慨。
  
 但在书的后半部,又出现了几位新生代的修行者。从一张合影的图片可以看到,他们年轻俊朗高颜值,而且居然有几位是北大的高材生,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不寻常的选择?而我明明从他年轻的脸庞上看到明朗坚定的光彩,而不是厌世倦怠的颓废。肯定有什么是我们没有找寻到的,莫非这世上真有佛光,指点迷津,而你我是至今混沌之辈,还是凡尘有缘,各有渡口,各觅归舟?

《空谷幽兰》读书随笔

2. 读《空谷幽兰》有感

我在人生低谷与《空谷幽兰》相遇的,起初被封面——这幅充满一种生机与寂静互相探测的黑白图和“空谷幽兰”四个字吸引,带着好奇与期待拿起了这本书。它奇迹的抚平了我心中的郁抑烦躁。
  
        空谷幽兰,山谷中优兰的兰花。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
  
        本书是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以轻松幽默风趣的文字带领你探寻隐士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哲学智慧。
  
        我认知里,隐士往往是社会的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空谷幽兰》中的隐士分道教教,佛教,知识分子。他们有个共同点是都喜欢安静,享受孤独,却又向着自己的目标坚定修持迈进。
  
        作者采访的也都是多数人眼里的普通人。每经过一座山都有一个故事,他们都十年或几十年如一日的孤独又贫寒,有的守着破庙,有的独居茅蓬。自己种菜,常年就一身破旧衣服。如果病魔缠身,也不治疗也不恐惧,就平静地等待着死亡。他们用很少的物质维持着生活,却又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修行。
  
        是不是说我们修行就要隐居呢? 修行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寺庙,深山,乡村,都市等等都可以。正如古语所说“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但是学会与孤独相处,是每一个修行者的必修课。
  
        我们绝大多数人置身滚滚红尘,每天面对的是无数的物质欲,若是我们能每天留一点时间自持修行,哪怕是几分钟!我指的修行是你自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成为一个知名学者,育儿专家,知名作家等等,只要你能每天坚持不懈为之奋斗,在自己的选择的道路上修行,精进。终能成为自己的道。

3. 随笔之《空谷幽兰》


随笔之《空谷幽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