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城市将会是怎样的?

2024-05-11 19:09

1. 立体城市将会是怎样的?

  人类在发展,城市的规模一直在发展。人们工作在摩天大楼里,坐地铁穿行于城市中,这些在几百年前,人类都未曾想到的。那么几百年后,城市会不会更高级,更立体呢??????????????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便试图寻找一种理想城市的模式,他在自己的著作《建筑十书》中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样板,从而拉开了人类规划未来城市模式的序幕。
  20世纪初,一些思想活跃的建筑界人士,例如未来主义建筑师们,试图探索适应新型社会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城市模式,提出了一些充满想象力的探索方案。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受丹下健三影响而形成的“新陈代谢派”建筑师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和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一样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位于日本东京的中银胶囊大楼
  另一个同样极度崇拜先进技术的建筑师小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被称为“建筑电讯小组”。他们宣称试图找到一种具有主动精神的建筑,这种建筑将会具有敏锐的反应力和对某些事物尽可能作出响应的能力。小组中的库克设计的“插入城市”和赫伦设计的“行走城市”等都很有创意。
  到了当代,荷兰MVRDV建筑师事务所更提出了“立方千米”的理念,他们认为,今天的城市规模已经扩得很大,因此城市不仅要在两维的平面上扩展,还要增加竖向维度,高空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建立一个拥有更多公共层次的三维城市,以扩展城市的容量来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更趋复杂的城市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空间短缺的矛盾。
  一个现成的案例——香港的城市建设也许能让我们看到未来立体城市的一些雏形。
  香港拥有700多万人口,却只有100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真可谓人多地少。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在香港,形成了在竖向维度上多层次的联系,密集的高楼毗邻而建,高楼之间有联系的廊道,直接通往不同的交通枢纽,再加上沿山地的高程变化,形成了许多层叠贯通的联系系统。完善的地下铁路系统穿过维多利亚港,连接各个区域。高效的运作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也拓展了城市的活动空间。

  现代城市中的建筑

立体城市将会是怎样的?

2. 立体城市的介绍

立体城市(GREAT City)。 立体城市是中国知名企业家、商界思想家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于2009年12月8日晚在哥本哈根“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上阐述的新型城市建设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一个建筑面积约为600万平方米,可容纳10到15万人口的中密度建筑群。

3. 立体城市将会是怎样的?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受丹下健三的影响而形成的“新陈代谢派”建筑师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和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一样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位于日本东京的中银胶囊大楼
香港拥有700多万人口,却只有100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真可谓人多地少。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在香港,形成了在竖向维度上多层次的联系,密集的高楼毗邻而建,高楼之间有联系的廊道,直接通往不同的交通枢纽,再加上沿山地的高程变化,形成了许多层叠贯通的联系系统。完善的地下铁路系统穿过维多利亚港,连接各个区域。高效的运作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也拓展了城市的活动空间。

现代城市中的建筑 

立体城市将会是怎样的?

4. 立体城市将会是怎样的?

另一个同样极度崇拜先进技术的建筑师小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被称为“建筑电讯小组”。他们宣称试图找到一种具有主动精神的建筑,这种建筑将会具有敏锐的反应力和对某些事物尽可能作出响应的能力。小组中的库克设计的“插入城市”和赫伦设计的“行走城市”等都很有创意。
到了当代,荷兰MVRDV建筑师事务所更提出了“立方千米”的理念,他们认为,今天的城市规模已经扩得很大,因此城市不仅要在两维的平面上扩展,还要增加竖向维度,高空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建立一个拥有更多公共层次的三维城市,以扩展城市的容量来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更趋复杂的城市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空间短缺的矛盾。

5. 立体城市的简介

随着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速度逐步达到顶峰。目前,中国每年有 18,000,000 人口由农村涌入城市,盲目的地域性迁移和城市缺乏理性思考的野蛮生长模式造成了诸如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城市化矛盾和挑战。立体城市正是基于对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在产业主导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契合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一种综合解决方案。立体城市坚持竖向发展、大疏大密、产城一体、资源集约、绿色交通、智慧管理六大规划策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改善城市的低密度分散化倾向,提升城市密集度,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在1平方公里内,打造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常住10-15万人,城市中50%劳动人口本地就业,实现节地、节能、中密度、高强度投资、产业先导、自主就业的中国未来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城市。

立体城市的简介

6. 立体城市是哪所城市

立体城市(GREAT City)。 立体城市是中国知名企业家、商界思想家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于2009年12月8日晚在哥本哈根“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上阐述的新型城市建设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大约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一个建筑面积600万至1000万平方米,可容纳15万至20万人口的高密度建筑群。立体之都东京 
日本首都东京,位于
南端,东南濒临
。因
、荒川等江河在附近出海,古地名就叫"江户"。1457年在此兴筑了一座江户城。1868年(明治元年),从西部京都迁都来此,遂改名东京。1943年扩大行政管辖范围,把东京改为东京都。日本的"都",相当于我国的直辖市。东京都的面积为2 100多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 100多万人,其中市区800多万人。从东京沿东京湾向横滨方向延伸是日本的最大工业区--
;从东京往东延伸至
境内,为京叶工业区。

7. 立体城市的规划策略

竖向发展将城市的发展从“摊大饼式”向“三维立体式”转变。联合国在1996年人居会议就指出,紧凑城市是低碳城市的未来方向。即把原有平面无序延展的城市,集中并向空间方向拉伸,高效利用土地,将被解放出来的城市空间还原于自然与城市农业,有效节约耕地,因地制宜,尽量保留场地原有的地貌及优良植被,为当地的动植保留生态通道、湿地,保持生物多样性,突出“生态、健康”的理念。大疏大密立体城市总体分为两部分,在外围田园区范围,是农民集中居住、公共配套完善的现代农业为主的新型现代农村。在都市区范围内,是集高端服务业、绿色低碳、和谐生活、持续发展、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微型城市。相比传统开发项目,立体城市城市核心区集中紧凑,密度适中。产城一体立体城市遵循产城一体的规划理念,以医疗健康产业、现代农业、IT等特色产业为主导,实现产业复合、规模适当、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空间组织方式,保证立体城市居民中约50%的劳动力人口可获得本地就业机会以及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巨大积极影响。资源集约立体城市基于可持续城市设计框架建设,在低能耗、可持续方面大量借鉴、吸取了沙漠绿洲马斯达尔和2010AIA大奖得主芝加哥脱碳方案的精髓,引入CCHP能源供给系统、真空垃圾处理系统等。绿色交通立体城市鼓励绿色出行,其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就是以步行环境为主旨,绿色代步工具为辅助,街道的设计理念立足于便于步行、骑车、交流,或者流动商业,保证步行的舒适安全,降低事故,减少噪音和废气排放。智慧管理在立体城市城市管理中嵌入前沿智能管理系统,为城市提供交通、电力、建筑、安全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健康,都市农业等支柱产业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提供全域性智能化服务,从而提升城市生产、管理、运行的现代化水平。

立体城市的规划策略

8. 立体城市将会是怎样的?你能想到吗?

人类在发展,城市的规模一直在发展。人们工作在摩天大楼里,坐地铁穿行于城市中,这些在几百年前,人类都未曾想到的。那么几百年后,城市会不会更高级,更立体呢?
让专家为你解答吧!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便试图寻找一种理想城市的模式,他在自己的著作《建筑十书》中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样板,从而拉开了人类规划未来城市模式的序幕。
20世纪初,一些思想活跃的建筑界人士,例如未来主义建筑师们,试图探索适应新型社会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城市模式,提出了一些充满想象力的探索方案。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受丹下健三的影响而形成的“新陈代谢派”建筑师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和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一样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位于日本东京的中银胶囊大楼
另一个同样极度崇拜先进技术的建筑师小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被称为“建筑电讯小组”。他们宣称试图找到一种具有主动精神的建筑,这种建筑将会具有敏锐的反应力和对某些事物尽可能作出响应的能力。小组中的库克设计的“插入城市”和赫伦设计的“行走城市”等都很有创意。
到了当代,荷兰MVRDV建筑师事务所更提出了“立方千米”的理念,他们认为,今天的城市规模已经扩得很大,因此城市不仅要在两维的平面上扩展,还要增加竖向维度,高空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建立一个拥有更多公共层次的三维城市,以扩展城市的容量来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更趋复杂的城市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空间短缺的矛盾。
一个现成的案例——香港的城市建设也许能让我们看到未来立体城市的一些雏形。
香港拥有700多万人口,却只有100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真可谓人多地少。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在香港,形成了在竖向维度上多层次的联系,密集的高楼毗邻而建,高楼之间有联系的廊道,直接通往不同的交通枢纽,再加上沿山地的高程变化,形成了许多层叠贯通的联系系统。完善的地下铁路系统穿过维多利亚港,连接各个区域。高效的运作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也拓展了城市的活动空间。

现代城市中的建筑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