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供应链金融

2024-05-19 12:39

1. 如何做供应链金融

2分钟掌握供应链金融

如何做供应链金融

2. 关于供应链金融说法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这一“脐血”注入配套企业,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而且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还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3. 如何破解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困局

——以票据电子化推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两个设想

立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更有效地推进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之一,便是以票据融资为基础,以票据电子化为抓手,创立互联网票据平台,并与票据池业务有效融合,开辟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的新路经。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出台,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即将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的技术与理念正在逐步与传统金融的各个领域相融合,使之更能与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实体经济需求相契合。

抢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虽然在前互联网金融时期,供应链金融便是与实体经济契合度较高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但其同样无法避免互联网金融对其进行改造。近两年,无论是电商还是P2P平台,甚至ERP软件公司、物流公司等纷纷加入到抢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浪潮之中。

在此背景下,各个商业银行自然也按捺不住,纷纷布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然而,绝大多数银行要么是与电商平台合作,要么干脆自建平台,事实上几乎都是在翻版阿里的模式。不可否认,商业银行在金融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在电商方面却很难与阿里等企业相抗衡,因此,虽然各个银行决心很大,投入也很大,并且也试图寻求差异化经营,但最终能将这种电商模式的供应链金融做到何种程度,则很难预料。

事实上,立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可能还有更有效的模式推进供应链金融的创新,那便是以票据融资为基础,以票据电子化为抓手。

票据电子化的三层含义

票据融资一直以来便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之一,包括承兑汇票保贴、承兑汇票保证、商业汇票赎回、商业汇票贴现等形式。事实上,票据堪称供应链融资中使用最频繁的金融工具,这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根据法定要求,票据业务必须具有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和交易关系,这与供应链金融的生存环境紧密结合;第二,与其他在单一环节应用的供应链融资工具相比,票据业务可贯穿供应链上下游的多个企业,因此灵活性更高,功能更强;第三,国内企业习惯于使用票据,并且票据贴现利率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客户更愿意接受;第四,由于票据可被用于调节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因此其也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而票据电子化在国内也已发展许多年。

不过,人们通常认为的票据电子化就是以电子票据取代纸质票据,这种认识是比较狭义的。

票据电子化存在几层含义:一是票据介质的电子化,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最简单的理解,即以电子票据取代纸质票据。在国内票据介质电子化可追溯到2005年招商银行推出“票据通”网上票据业务,并与TCL[微博]合作开立国内第一张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二是票据交易系统电子化,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建立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便是实现了交易系统的电子化。三是票据流通渠道互联网化,这是互联网金融浪潮兴起之后,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票据理财的兴起,我国票据电子化的又一新进展。

当然,第三种自发生成的流通渠道互联网化并没有与传统意义上讲的介质或交易系统的电子化很好的相结合,比如互联网平台主要使用的还是纸质票据而非电子票据,但是至少目前票据电子化这几个层面的要素在我国都已存在了,至于如何将几个要素有机的衔接在一起,则需要视票据市场未来的发展而定了。

破解之道:互联网票据平台

在互联网金融理念的指导下,商业银行或可尝试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深入推进票据电子化,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

一是可以电子票据推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在商业银行的推动下,电子票据在供应链金融中替代纸质票据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对于企业来说,使用电子票据替代纸质票据不仅可以明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也避免了票据损失、损坏风险,同时通过票据信息的数据化存储也可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使用电子票据替代纸质票据则可节省承兑行的人力,增大贴现行的业务量,总的来看,不仅便于商业银行的数据统计和经营分析,同时也可为其拓宽客户范围,加深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增加商业银行综合收益。

然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电子票据对于供应链金融的价值或许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由于票据特有的支付和融资属性,特别是由于票据融资的成本低于信贷,银行可以票据流取代传统现金流、以票据融资取代传统信贷,深度嵌入到企业管理之中,而电子票据则从操作层面上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商业银行可尝试利用电子票据更深层次嵌入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系统之中,掌握经营活动数据,并进而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供应链资金流和资金需求情况。进而,银行可尝试将电子票据业务从当前的网络手工操作、人工干预模式发展为系统条件触发、全自动化处理模式,使得电子票据的签发、转让、贴现等行为得以全部在预设条件下由系统自动完成,并实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这样,通过充分结合票据特有属性和互联网金融处理方式,便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确、透明的融资便利。

二是可尝试整合票据池和互联网票据理财。伴随着互联网金融概念被热炒,从2013年底起,互联网票据P2B融资模式逐渐盛行,全国数十家互联网平台开辟票据C端融资渠道,单个平台最大单日去化量达10亿元。从本质上看,互联网票据理财业务是以票据为质押品、以互联网平台为中介的一种民间借贷行为。由于进入门槛低,加上票据资产风险低、期限短、操作灵活等特点,互联网票据理财自然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之一。

同时,互联网票据理财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市场各方的需求。从融资角度来看,互联网票据融资平台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互联网票据理财主要依托的是小额票据,这些小额票据的持有者往往是小微企业,其融资需求大,但票据贴现难度高,传统上讲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从投资角度来看,互联网票据融资平台也有助于扩展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因为根据《票据法》,个人是无法参与汇票买卖的,但互联网票据融资平台却给予了个人投资者参与票据投资的机会。

事实上,一些平台推出的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已经接近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然而,由于这类平台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足、虚假票据严重、一票多押融资、虚假宣传误导、广泛存在自融等诸多问题,特别一些平台还出现票据理财无法提现、巨额资金去向成谜等事件,市场对此类票据融资平台的认可度急转直下。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的票据池业务却风生水起,并成为各大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商业银行通过票据池质押融资同样拓展了供应链金融服务。

因此,商业银行或可借鉴互联网票据模式,自行开发建设具有大数据特点和集成化的互联网票据平台,同时与票据池业务有效融合,开辟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一条新路经。

如何破解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困局

4. 如何破解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困局

——以票据电子化推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两个设想

立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更有效地推进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之一,便是以票据融资为基础,以票据电子化为抓手,创立互联网票据平台,并与票据池业务有效融合,开辟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的新路经。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出台,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即将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的技术与理念正在逐步与传统金融的各个领域相融合,使之更能与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实体经济需求相契合。

抢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虽然在前互联网金融时期,供应链金融便是与实体经济契合度较高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但其同样无法避免互联网金融对其进行改造。近两年,无论是电商还是P2P平台,甚至ERP软件公司、物流公司等纷纷加入到抢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浪潮之中。

在此背景下,各个商业银行自然也按捺不住,纷纷布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然而,绝大多数银行要么是与电商平台合作,要么干脆自建平台,事实上几乎都是在翻版阿里的模式。不可否认,商业银行在金融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在电商方面却很难与阿里等企业相抗衡,因此,虽然各个银行决心很大,投入也很大,并且也试图寻求差异化经营,但最终能将这种电商模式的供应链金融做到何种程度,则很难预料。

事实上,立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可能还有更有效的模式推进供应链金融的创新,那便是以票据融资为基础,以票据电子化为抓手。

票据电子化的三层含义

票据融资一直以来便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之一,包括承兑汇票保贴、承兑汇票保证、商业汇票赎回、商业汇票贴现等形式。事实上,票据堪称供应链融资中使用最频繁的金融工具,这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根据法定要求,票据业务必须具有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和交易关系,这与供应链金融的生存环境紧密结合;第二,与其他在单一环节应用的供应链融资工具相比,票据业务可贯穿供应链上下游的多个企业,因此灵活性更高,功能更强;第三,国内企业习惯于使用票据,并且票据贴现利率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客户更愿意接受;第四,由于票据可被用于调节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因此其也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而票据电子化在国内也已发展许多年。

不过,人们通常认为的票据电子化就是以电子票据取代纸质票据,这种认识是比较狭义的。

票据电子化存在几层含义:一是票据介质的电子化,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最简单的理解,即以电子票据取代纸质票据。在国内票据介质电子化可追溯到2005年招商银行推出“票据通”网上票据业务,并与TCL[微博]合作开立国内第一张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二是票据交易系统电子化,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建立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便是实现了交易系统的电子化。三是票据流通渠道互联网化,这是互联网金融浪潮兴起之后,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票据理财的兴起,我国票据电子化的又一新进展。

当然,第三种自发生成的流通渠道互联网化并没有与传统意义上讲的介质或交易系统的电子化很好的相结合,比如互联网平台主要使用的还是纸质票据而非电子票据,但是至少目前票据电子化这几个层面的要素在我国都已存在了,至于如何将几个要素有机的衔接在一起,则需要视票据市场未来的发展而定了。

破解之道:互联网票据平台

在互联网金融理念的指导下,商业银行或可尝试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深入推进票据电子化,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

一是可以电子票据推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在商业银行的推动下,电子票据在供应链金融中替代纸质票据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对于企业来说,使用电子票据替代纸质票据不仅可以明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也避免了票据损失、损坏风险,同时通过票据信息的数据化存储也可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使用电子票据替代纸质票据则可节省承兑行的人力,增大贴现行的业务量,总的来看,不仅便于商业银行的数据统计和经营分析,同时也可为其拓宽客户范围,加深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增加商业银行综合收益。

然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电子票据对于供应链金融的价值或许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由于票据特有的支付和融资属性,特别是由于票据融资的成本低于信贷,银行可以票据流取代传统现金流、以票据融资取代传统信贷,深度嵌入到企业管理之中,而电子票据则从操作层面上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商业银行可尝试利用电子票据更深层次嵌入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系统之中,掌握经营活动数据,并进而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供应链资金流和资金需求情况。进而,银行可尝试将电子票据业务从当前的网络手工操作、人工干预模式发展为系统条件触发、全自动化处理模式,使得电子票据的签发、转让、贴现等行为得以全部在预设条件下由系统自动完成,并实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这样,通过充分结合票据特有属性和互联网金融处理方式,便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确、透明的融资便利。

二是可尝试整合票据池和互联网票据理财。伴随着互联网金融概念被热炒,从2013年底起,互联网票据P2B融资模式逐渐盛行,全国数十家互联网平台开辟票据C端融资渠道,单个平台最大单日去化量达10亿元。从本质上看,互联网票据理财业务是以票据为质押品、以互联网平台为中介的一种民间借贷行为。由于进入门槛低,加上票据资产风险低、期限短、操作灵活等特点,互联网票据理财自然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之一。

同时,互联网票据理财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市场各方的需求。从融资角度来看,互联网票据融资平台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互联网票据理财主要依托的是小额票据,这些小额票据的持有者往往是小微企业,其融资需求大,但票据贴现难度高,传统上讲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从投资角度来看,互联网票据融资平台也有助于扩展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因为根据《票据法》,个人是无法参与汇票买卖的,但互联网票据融资平台却给予了个人投资者参与票据投资的机会。

事实上,一些平台推出的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已经接近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然而,由于这类平台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足、虚假票据严重、一票多押融资、虚假宣传误导、广泛存在自融等诸多问题,特别一些平台还出现票据理财无法提现、巨额资金去向成谜等事件,市场对此类票据融资平台的认可度急转直下。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的票据池业务却风生水起,并成为各大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商业银行通过票据池质押融资同样拓展了供应链金融服务。

因此,商业银行或可借鉴互联网票据模式,自行开发建设具有大数据特点和集成化的互联网票据平台,同时与票据池业务有效融合,开辟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一条新路经。

5. 供应链金融为企业攻克融资难题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近期,央行发布消息,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 社会 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为加大企业的支持力度,再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加大金融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本次降准是央行年内的第三次降准。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曾表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释放资金约9000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还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以降低贷款实际利率。
   定向降准是完善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三档两优”政策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服务基层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供应链金融助力企业发展 
   从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来看,不难发现近年来国家各项利好金融服务的政策正在不断被推出,我国在着力改善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积极效果。
   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 健康 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研究促进企业依托应收账款、供应链金融、特许经营权等进行融资”。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应“产业发展需求”而生。它在传统信息模式的基础上,在风控环节纳入借款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在贸易往来中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信息,授信基于真实的贸易往来。
   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提高融资效率,进而有利于解决企业难获融资的问题。因此,供应链金融或将是破局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整理自:互联网
   

供应链金融为企业攻克融资难题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6. 供应链融资难点及措施

 供应链融资难点及措施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大型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大幅下降。大客户往往拥有过于集中的授信额度,对于银行而言,贷款风险加大,并且有过度竞争的危险。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供应链融资难点及措施,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集团大客户供应链融资实践的瓶颈和难点  
         1、核心企业的内在动力偏弱多数大型集团企业有专门的上下游信用管理团队与管理制度,并在长期的经营中已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因而银行可选择的其上下游供应链成员单位基本都已是二级或三级以上的供应商及经销商,应收账款的基础合同也是与核心企业销售公司的代销合同等。
         由于掌握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核心价值,核心企业在上下游交易中处于谈判的优势地位,强势的核心企业通常可以通过对供应商赊账,同时要求经销商提前支付预付款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其对上下游资金的占有时间,而供应链融资方案则需要核心企业担当整合整条供应链的关键角色。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终极受惠者,核心企业还需要着手优化财务供应链,核心企业往往担心供应链融资可能增加其责任、风险和工作量,也担忧降低其延长付款期的自由度。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链长,其态度关系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市场前景。因此解决核心企业的动力是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利益共享机制偏隐性核心企业基于单独成本和现金流优化的一些反映个体理性的财务策略,往往以损害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利益为代价,供应链成员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不强,也导致“信誉链”难以建立。这种状况不仅导致银行可选择开发的链条有限,而且需要审慎评估供应链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对于核心企业而言,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可能不会直接带来收益,但核心企业借助自身较强的信用和实力,能帮助供应链成员企业融资,能够降低整体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顺畅合作,从而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在这种条件下,供应链金融中对核心企业的资信引入利益被隐形,核心企业往往认为自身并没有受益,而是银行及供销商享受了直接利益,因此缺乏积极性及源动力。
         3、核心企业准入门槛偏高供应链融资实际就是借助大企业良好的商业信誉、强大的履约能力,给中小企业融资,因此银行对核心企业的选择通常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例如某银行一产品要求企业需行业排头兵企业,上一年度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等。同时要求核心企业具有成熟的上下游供销商评价管理体系,对供销商有较强掌控力。由于卫星企业无需提供担保及抵质押物而且未必是银行的原有客户,银行一般对其信用评级要求较高,尤其是在无追保理的情况下,要求融资企业达到AA以上评级。为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性,银行、核心企业、物流公司等三方信息需全面对接,银行在贷款资金用途合规性、贷后管理方面都有较多要求,过高的准入门槛很大程度限制了该产品在许多企业的实践。
         4、信息技术滞后、多方协同偏难。供应链融资的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项高操作成本的业务,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与操作成本节约高度相关。为有效实现批量上下游客户的融资需求,银行往往借助网络银行技术提供在线操作的系统解决方案。但同时也对核心企业的信息系统提出较高要求,如核心企业需具有完善的ERP管理系统,能准确及时提供供应商的交易数据和交易信息,并有较长期稳定的信用记录等,其交易方式需相对稳定,供应链管理系统平台和银行网络银行系统平台可以顺利进行系统对接,并能及时将平台系统中的订单、收货发票及交易记录等信息发送给银行等。但由于企业、物流、银行技术应用水平的不一致,造成目前并没有实现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信息流共享,物流、资金流与商流的对接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需要银行与核心企业间通过较长时间的沟通与磨合,投入较高的研发成本,共同开发构建供应商融资电子平台,这对银行及核心企业的信息技术均提出了较高要求。
           供应链融资应用与发展的对策  
         1、因势利导强化目标客户推进对核心企业营销供应链融资业务,需要更多地从其根本利益出发,说服企业决策层从战略高度认知供应链融资的意义和价值,从根本上解决其动力问题。正如亿博物流咨询项目总监王智超所说:“对于供应链融资的核心企业来说,融资所带来的收益成为核心企业的第一位收益,如UPS的供应链收益已经成为企业利润的头号功臣,核心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融资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源,获得销量、价格、付款方式、账期、股本升息等立体收益,从而叠加更多的金融资产,并使资产和资源向核心企业集中。”
         2、创建供应链融资的利益共享机制。供应链金融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它的推广还有赖于对采用供应链金融企业,尤其是核心大企业,其态度决定了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前景。供应商管理库存计划与经销商提前付款计划普遍存在激励不足问题。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是企业的天然属性,供应链融资的引入,所带来的效益如何在供应链不同节点上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将直接影响企业采用该产品和服务的积极性。作为核心企业心目中最大的受益者——银行,在扩大自身客户群、发放贷款获得利润的同时,将其部分收益与核心企业以合适的方式共享,以此提高核心企业的积极性,将对供应链融资的推广有重要意义。
         3、强化银企优势、共担风险影响供应链融资风险的主要因素是核心企业风险及其合作风险,核心企业风险主要来源于其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而合作风险最主要是来自于合同风险。为了能有效吸引更多地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银行应适当降低核心企业准入门槛,但同时其风险控制策略就是持续动态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风险,以便及时调整银行对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信贷额度,并将贷款风险控制前移至企业的生产、存储及其交易环节,以产业链整体或局部风险控制,强化单一企业的风险个案防范。因此银行与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风险共担,动态监测,联手控制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核心企业应充分利用自己对上下游企业的了解及控制力,协助银行做好融资客户的资料收集及筛选,并对交易背景和数据的真实性负责;银行主要发挥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的特长,和核心企业一起建立客户的筛选准入标准及确定合作模式,制定业务风险预警机制及客户准入退出机制,动态监控异常交易;银企双方还可以共同出资建立风险池,共担风险。
         4、推进信息技术系统日趋完善。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平台的引进是很重要的。国际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用到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如荷兰银行,它是一家拥有全球布点和网络的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它合理运用因特网技术,自己开发了一套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将信用证贸易下多家银行及买方的单证统一处理,客户可以通过电子银行平台在全球各地实现发送交易指令、查询交易、定制报告等功能,这样节省了银行和客户双方的成本,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交易的程式化和自动化。而目前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融资中信息技术的含量有待提速。这严重影响了供应链融资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因此,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并与核心企业一同完善供应链融资系统及ERP系统,有效实现银企间系统的对接,提高信息技术支撑金融服务的力度。
         供应链融资是银行金融创新的一大趋势,因此银行应建立专业的供应链融资管理团队,由企业信贷、网络银行、信息技术等多类专业人才组合,根据不同客户的交易模式、资信状况、盈利大小来量身定做个性化、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随着供应链融资在集团大客户中的反复运用和推进,该业务必将不断突破、日趋完善。
    ;

7. 如何规避供应链金融风险

1.严格确定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准入条件
供应链金融各种业务模式直接或者间接都涉及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核心企业在对上下游企业融资起着担保作用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具有直接的传递性,直接决定着供应链业务整体的荣损,对其准入管理尤为重要。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
一是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
二是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是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2.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链群
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要不断优选,重点在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等产业链条较完备、行业秩序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若干行业进行优选,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要引导核心企业在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
3.建立明确而又细致的操作规范
在贷前调查阶段,考虑到信息要求比一般企业授信更复杂。银行应建立专业的调查、审查模板和相关指引,调查人员应客罴模板要求的框架进行信息搜集,有效降低调查人员主观能力对调查结果有效性的影响。
在授信业务落地环节,应细化与授信主体及其二下游企业之间合同协议签订,印章核实,票据、文书的传递等事项的操作职责、操作要点和规范要求。在出账和贷后管理环节,应明确资金支付、质物监控、货款回笼等事项的操作流程、关注的风险点和操作的步骤要求,使得操作人员有章可循。
要针对业务管理需要,明确权责。建立起专业的管理部门、设置专业的管理岗位、明确流程环节中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并细化到岗、到人,实现由专人专岗负责业务推动、业务管理、价格管理、合同签署、核保、资金支付和回笼监管等相关工作,使得各岗位之间能够做到既相互衔接配合又相互监督检查,真正实现通过流程化管理落实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封闭操作和全程监控,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运作和集约化运营。
4.加强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为了保证供应链金融中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保证各种信息流活动的无缝隙融合,应加大信息管理硬件投入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建立物资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信息传递风险。
现实中,在相当多的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并非如银行所期待的那样实力雄厚,尽管围绕核心企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它们的贸易活动也满足供应链的形态,但仅靠它们自身的条件不足以获得银行的信用授信支持,这时就需要外部为其提供一些增信服务,如信用保险。保险公司也乐于以信用保险为介入手段,为后续全方位地推进其他险种业务打下基础。信用保险还可与第三方监管结合起来,如果由保险公司充当物流监管者,则既满足对货物进行监管的需要,又为信用保险反担保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如何规避供应链金融风险

8.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瓶颈在哪?可从哪些方向改进?

亲亲,你好,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面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制度安排,其核心特点与功能在于,凭借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资信能力和上下游交易信息,缓解资金融出方与链条上的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供应链金融的底层资产标的实际上是上下游企业因交易而产生的各类债权或物权,本质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制度中,除了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业务发展较快外,真正基于商业信用的应收账款贷款业务发展比较缓慢。票据融资(主要是银票融资)本质是银行信用支撑下的商业信用传递,但由于票据的不可拆分,这种信用传递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应收账款融资本质是商业信用的直接传递,暗含条件是银行认可这种信用传递,必然结果是这种信用传递在供应链上的纵深不够,传递链条非常短。【摘要】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瓶颈在哪?可从哪些方向改进?【提问】
亲亲,你好,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面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制度安排,其核心特点与功能在于,凭借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资信能力和上下游交易信息,缓解资金融出方与链条上的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供应链金融的底层资产标的实际上是上下游企业因交易而产生的各类债权或物权,本质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制度中,除了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业务发展较快外,真正基于商业信用的应收账款贷款业务发展比较缓慢。票据融资(主要是银票融资)本质是银行信用支撑下的商业信用传递,但由于票据的不可拆分,这种信用传递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应收账款融资本质是商业信用的直接传递,暗含条件是银行认可这种信用传递,必然结果是这种信用传递在供应链上的纵深不够,传递链条非常短。【回答】
亲亲,无论哪种供应链金融形式,其赖以发生的底层信用都是零散地、孤立地发挥作用,难以实现供应链金融制度对整条供应链的获盖,特别是供应链远端的长尾市场,获得金融资源的难度非常大。但随着后影子银行时代的来临,小微企业融资政策导向,区块链技术发展以及核心企业话语权的增强一种体现全新信用传递逻辑、可覆盖更多长尾市场的供应链金融制度正在迅速发育和生长,供应链金融的底层信用驱动开始转向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在银行支持下,把银行闲置授信额度盘活,将其转化成用于供应链付款的电子信用凭证,该凭证可拆分、可融资、可流转、可追踪、可在供应链上自由流动,这将长期闲置、流转困难的商业信用在大大小小的供应链闭环中盘活利用了起来,实现了信用穿透化使用。【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