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的个人简介

2024-05-20 04:46

1. 罗哲文的个人简介

1924年,罗哲文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农民家庭,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已录入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1940年,四川宜宾人罗哲文考进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他随老师梁思成来到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1950年,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专家后,他一头扎进北京古建的修护中,修长城、保团城、转移清音阁…曾任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的名誉会长。2012年5月14日晚11时,罗哲文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罗哲文的个人简介

2. 罗哲文的介绍

罗哲文(1924~2012.05.14),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201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3. 罗哲文的资料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 

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 年后,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现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 那时候的营造学社跟现在大学里的情况不一样 

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少年罗哲文当时并不了解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可见到考题中有写字、画画等内容,觉得很有兴趣,便去投考了,并且成为众多考生中惟一一名被录取者,从此,罗哲文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在这里,他先是为刘敦桢先生抄写整理《西南古建筑勘查》的文章,并绘制一些插图。半年后,梁思成见罗哲文在绘图方面有培养前途,便把他收作弟子,为自己绘图和整理资料。 

中国营造学社是当时我国惟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它以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建筑进行整理和研究,并且对如何正确进行保护维修,提出了建议和方案设计,奠定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基础。它把在历史上一贯被视为“工匠者流”的建筑行业,提高到一门学科的地位,与金石、书画等同等重要,跻身于文物保护对象的行列。

☆ 我和他们就等于是一家人 

1945年日本投降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今北京),清华大学出面请梁思成先生回母校创办建筑系,梁思成欣然同意,并与校方达成协议,由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合办一个中国建筑研究所,继续进行古建筑的勘查测绘工作。1946年,罗哲文随中国营造学社来到北平,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助理,同时在研究所里工作。那时罗哲文被称为“研究生”,即“助理研究”的意思。

罗哲文的资料

4. 罗哲文罗哲文资料罗哲文简介罗哲文贡献罗哲文功绩

郑孝燮为罗哲文题诗贺寿(图)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10年4月17日是我国著名古建、文博专家罗哲文86岁寿辰。
 
 与罗哲文、单士元一同被称为我国古...
 
 ://chla//c44/2010-04/55152.
 
 罗哲文呼吁开创“运河学”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呼吁——运河申遗,亟待开创“运河学”
 
 ://chla//c44/2009-10/54047.
 
 罗哲文:保护运河促进运河经济发展
 
 记者:众所周知,您是京杭大运河申遗最早倡导者“运河三老”之一。
 
 您也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长城是什么...
 
 ://chla//c138/2009-06/54036.
 
 罗哲文:六点建议——首都文化风貌笔谈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文物古迹、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使我对北京古建筑的一殿一阁、一廊一...
 
 ://chla//c62/2010-04/53988.
 
 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序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chla//c101/2010-04/53984.
 
 罗哲文:古建维修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中国古建筑以其物质的建筑材料,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多民族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独立于世界之林,被称之为...
 
 ://chla//c170/2010-04/53933.
 
 罗哲文:“文化遗产”刚起步 仍需挖掘
 
 ://chla//c138/2008-06/53914.
 
 罗哲文: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兴衰与辉煌再创
 
 长城与大运河,这两项世界上修造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古代建筑工程,在神州大地上一个东西、一个南北...
 
 ://chla//c102/2008-09/53913.
 
 罗哲文:圆明园应复原
 
 记者:关于圆明园是否修复的争议由来已久,您是怎么看的?
 
 ://chla//c138/2008-09/53904.
 
 罗哲文:与梁思成林徽因等古建筑专家的师生缘
 
 ——追忆与梁思成、林徽因等古建筑专家的师生缘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同时我从事文物古建工作...
 
 ://chla//c138/2009-10/53895.
 
 罗哲文:营造学社最后的见证者
 
 罗哲文:营造学社最后的见证者
 
 ://chla//c46/2009-12/53894.
 
 罗哲文年谱简编
 
 ://chla//c46/2010-04/53883.
 
 我国著名古建筑、文博专家——罗哲文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民族文化遗产守望者罗哲文老先生,即将在4月17日迎来86岁的寿辰。
 
 为此...
 
 ://chla//c46/2010-04/53003.
 
 罗哲文:我看长城与大运河的功过
 
 中国的长城与运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建筑工程,它们修筑历史的悠久和工程的宏大而艰巨,都是世界历史...
 
 ://chla//c101/2006-06/52791.
 
 罗哲文:大运河可与长城媲美
 
 长城与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两项最伟大的工程,他们都开始修筑、开凿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多民族国家统...
 
 ://chla//c101/2009-07/52790.
 
 罗哲文:古建筑研究保护一生缘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中国古建筑主要是木石结构,我称之为木石的史书,综合的艺术,历史的见证。
 
 ://chla//c46/2010-03/52781.
 
 古建专家罗哲文为郑孝燮寿诞题词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10年3月17日(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94周岁寿诞,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为郑老题词祝贺并著诗文。
 
 ://chla//c155/2010-03/51897.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10年3月16日,风景名胜区协会副会长曹南燕等人为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
 
 ://chla//c44/2010-03/51895.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为郑孝燮祝寿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10年3月12日,我国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风景名胜区协会副会长曹南燕等一行人至郑孝燮家中...
 
 ://chla//c44/2010-03/51894.
 
 古建专家罗哲文为郑孝燮寿诞题词贺寿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10年3月17日(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94周岁寿诞,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为郑老题词祝贺。
 
 ://chla//c46/2010-03/51781.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率队考察四川渠县汉阙
 
 5月9日至10日,受渠县县委、县 *** 邀请,中国文物学会特邀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罗哲...
 
 ://chla//c97/2009-05/36006.
 
 罗哲文:记台北林家花园和厦门菽庄花园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罗哲文先生认为台湾省台北县板桥林维源邸林家花园和福建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可称得上是姐妹同胞,两岸争丽。
 
 本文分析了两座花园的造园艺术...
 
 ://chla//c77/2009-04/32575.
 
 罗哲文:历史文化街区应该“有体、有形、有声、有韵”
 
 ://chla//c138/2008-08/17328.
 
 古建专家罗哲文:中轴线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碰撞
 
 ://chla//c138/2008-08/15822.
 
 罗哲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chla//c100/2008-06/11008.
 
 罗哲文:民族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chla//c97/2008-03/7587.
 
 罗哲文 - 长城的守护者
 
 ://chla//c105/2007-06/289.

5. 罗哲的介绍

罗哲,字以恒,(1902年-1928年),湖南株洲人,1902年出生于农家。曾任中共湘潭县委组织部长。1928年9月11日被反动分子何键杀害于长沙,年仅26岁。

罗哲的介绍

6. 罗哲文简介

 罗哲文简介:
  罗哲文(1924~2012.05.14),四川宜宾人, *** 党员,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已录入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1952年,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文物维修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展开。
  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提出了维修长城、向国内外开放的意见。
   
  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把这一任务交给了罗哲文。
  在梁思成等学术大师的言传身教之下,从营造学社开始,罗哲文就养成了严谨勤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在他看来,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他热切希望后辈学者能够接过自己手中的尺笔,好好保护祖国博大精深的古建筑遗产。
  
   拓展资料: 
  罗哲文27岁时调到文化部文物局,开始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
  全中国100多个国家级的文化名城,每一座他都亲自考察过。
  1985年,侯仁之、郑孝燮、阳含熙和罗哲文在全国政协提案,
  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了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1952年,郭沫若提出修复长城,年仅28岁的罗哲文又担起重任,每天骑着小毛驴上八达岭勘察,反复斟酌后拟定了维修规划图。
  多年来一直为长城奔走的罗哲文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7. 罗哲文的人物历程

 罗哲文师从梁思成、刘敦桢,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梁思成对罗哲文寄予厚望,像削铅笔、擦橡皮这样琐碎、细小的环节,他都耐心地向罗哲文传授经验,使罗哲文从入门起,就接受到最规范的训练。师母林徽因则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他补习英文。罗哲文曾回忆说,梁思成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是学习,还包括生活。连“罗哲文”这个名字,都是梁先生帮自己起的。罗哲文原名叫罗自福,常被人取笑为“罗斯福”,于是,梁先生给他改名为“哲文”。多年以后,罗哲文回忆老师说,“他们很爱护年轻人,给我印象很深。我现在也是这样,想方设法帮助年轻人多学点东西。”1944年夏天,罗哲文跟随梁思成到重庆。梁思成用铅笔在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标出盟军轰炸敌占区时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并特别提出了需要保护的日本京都和奈良古建的位置,由罗哲文用绘画墨水把铅笔所画的位置描绘清楚,地图及时交到美军手中,从而保护了京都和奈良的20余座国宝性古建,战后梁思成被称为“日本古都的恩人”。 我和他们就等于是一家人1945年日本投降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今北京),清华大学出面请梁思成先生回母校创办建筑系,梁思成欣然同意,并与校方达成协议,由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合办一个中国建筑研究所,继续进行古建筑的勘查测绘工作。1946年,罗哲文随中国营造学社来到北平,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的助理,同时在研究所里工作。那时罗哲文被称为“研究生”,即“助理研究”的意思。梁思成特别注重对罗哲文的全面培养,在清华大学的时候,为了让他把基本功学得更扎实,特许他少干一点杂事,并主动安排他旁听有关课程。罗哲文认为自己能够走到今天,一方面由于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另一方面是缘于机遇,使他在青年时代得以追随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关于梁思成先生,罗哲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至今难忘的是他那种对学艺青年耐心细致的传艺精神,他从绘图板、丁字尺、三角板和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到削铅笔、擦橡皮等小技都一一手把手地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去看一下老师“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先生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为了避免受到牵连,很多以前与他联系密切的人都和他疏远了。一天,在医院刚输完液的梁思成却看到了久违了的学生罗哲文,梁先生高兴得几乎流泪。这次见面中,梁思成嘱咐罗哲文:文物、古建筑是全人类的财富,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在变革中能把重点文物保护下来,功莫大焉。

罗哲文的人物历程

8. 罗哲文的人物访谈

主持人:我们发现您保护的领域在一点点扩大,从最初的古长城,到后来的古建筑。罗哲文: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的思想,他认为古建筑包括的范围很大。从现代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保护的领域又扩大了,扩大到了近现代的建筑,甚至我们当代有价值的建筑也应该保护下来,比如说上世纪50年代的“十大建筑”里,是不是有些东西需要做保护?这是不能断代的。主持人:梁思成先生反对拆北京城墙的时候,好像周围支持他的声音并不是很多?罗哲文:我是支持的,公开支持过,但是当时不起作用,好在当时我还可以做点儿工作。那时我也算是全国负责古建筑保护的干部了,我提出过意见,也写过报告,我认为梁先生的意见是对的。其实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意思,他当时说的是,北京城要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包括城墙、街道还有其他重要的文物,因为这个就批判他,说他一点也不让动北京城。其实他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说一点儿不动,他的中心意思是保护古城另建新区,就是建筑新的北京。有人批判他说:你这整个城都保护,不就是一点儿也不能动了吗?我们怎么生活呀?当时中央有个方针,要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在北京这个城圈子里头,你要搞生产,就要办工厂,所以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们也没有办法了。如果当时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建议,北京就可能跟巴黎、罗马一样,一个新城、一个老城,那样的话,北京肯定是新城更新,而古城也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这里面有一个历史的根源,当时的认识就是这样。主持人:拆城墙的时候您是什么心情?罗哲文:遗憾,实在是伤心呀!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很有感情,听说当时他痛哭流涕。城墙不是一下子拆掉的,从1954年开始准许拆城墙,最早拆的是永定门,以后就一个一个慢慢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才拆完,真可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