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对地导弹的发展历程

2024-05-18 17:24

1. 地对地导弹的发展历程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战场上的武器装备也在随之而变化。为适应新的战场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远射程、大威力、高精度武器,特别是地对地战术导弹系统。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装备了地对地战术导弹,其中第三世界国家中就有二十个国家部署了地对地战术导弹,有十几个国家拥有研制、生产地对地战术导弹或导弹部件的能力。尤其是在各国对战术导弹的发展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首先是许多国家都加快了发展速度。例如,巴基斯坦的“哈特夫Ⅰ”、俄罗斯的SS-21“金龟子B”、印度的“普里特维”SS-150、阿根廷的“阿里克林”和埃及的“普鲁杰克特T”等地地战术导弹都是在这一、二年内开始装备部队的,另外还有十几个新型号也都是在这两年中首次列入研究计划的,如韩国的KSR100、俄罗斯的SS-21“金龟子C”、印度的“普里特维”SS-350和伊朗的改型CSS-7等。国外及地区的地地战术导弹发展现状 1.美国 按美苏中导条约的要求,美国仅剩下的“长矛”战术地地导弹也已于是1991年开始逐渐被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所取代。在海湾战争中,“陆军战术导弹”首次投入战场使用。它是美国现代化计划中第一部装备并投入战场使用的纵深火力武器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改进后的M270式多管火箭炮进行发射,节省了“长矛”导弹原来的部队费用。另外由于这种武器系统具有从偏高炮目轴线性30°角发射导弹的能力,因此可以防止炮位侦察雷达对弹道进行外推,有利于发射阵地的隐蔽,从而提高了导弹系统的生存能力。美国新一代战术弹道导弹ATACMS正在继续进行的研制和改进项目主要是ATACMS-2和-2A导弹,另外还有用于ATACMS发射的新型高机动发射系统(HIMARS)、改进型火控系统(IFCS)和改进的发射器机械系统(ILMS)等。IFCS计划于1996年完成硬、软件研制,并在5月~8月进行3枚ATACMS导弹的发射试验;ATACMS-2型导弹的智能反装甲(BAT)弹头已于是1996年进入飞行试验阶段。ATACMS包括-1、-1A、-2和-2A 4种改型,4种改型的推进和控制系统均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制导系统和战斗部的不同。ATACMS-1和-1A装有杀伤人员、破坏装备(APAM)子弹,其中-1采用激光陀螺惯性制导系统,-1A则增加了GPS辅助制导装置; -2和-2A装置包括GPS在内的改进型制导系统,配有BAT子弹。ATACMS-1和-2为射程约150km的基本型,ATACMS-1A和-2A则为采用轻质量弹头的增程型,其射程超过300km。ATACMS-2型携带13个BAT子弹,BAT子弹弹长914.4mm,弹身直径139.7mm,翼展914.4mm,弹重19.96kg;采用红外和音响寻的器。对运动中的装甲集群,每一BAT子弹直接命中一辆坦克或装甲车。ATACMS-2A型装载6个改进型(P3I)BAT子弹,该子弹将采用毫米波或毫米波/红外双模寻的器,使其不仅可以攻击静止的装甲集群目标,而且具有攻击地地战术导弹发射车(TEL)的能力。美国已经广泛收集潜在的战术弹道导弹TEL多频谱红外数据,并研究相应的TEL红外图象分类、鉴别算法。1996年BAT弹头进行了4次飞机投放试验,从1997年7月开始,进行了一系列BAT弹头的工程研制飞行试验,按计划,1997年8月进行首次了ATACMS-2导弹的满载荷(13枚BAT子弹)抛撒试验。美国海军根据作战能力扩大到浅海及沿岸战区的需要,提出将ATACMS改型为一种海军战术导弹系统(NTACMS),用于从海上对地面的火力支援。1995年论证了潜艇发射ATACMS导弹的作战方案,并进行了登陆舰在海面发射ATACMS-1A导弹试验。1996年底,美国又成功地进行了舰载MK-4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ATACMS的试验,验证了海军舰上作战系统发射该导弹的能力。NTACMS最终将以MK-41舰上垂直发射系统代替ATACMS所用的M 270倾斜式发射系统。2.俄罗斯同美国一样,中导条约后俄罗斯只剩下“飞毛腿B”和SS-21“金龟子”两种战术导弹,但由于它们的射击精度远不能满足现代战场的需要,也逐渐被新研制的SS-21导弹和新型“飞毛腿”导弹所取代。俄罗斯尚公布新型“飞毛腿”的正式名称,美国赋予它的代号是SS-X-26。由于北约的东扩俄罗斯将加速SS-X-26导弹的研制,并可能在两年内部署。1995年底到1996年初,俄罗斯SS-X-26导弹进行了一系列飞行试验,其首次飞行试验是在1995年10月25日。西方军事评论家推测,SS-X-26是在SS-23导弹基础上设计的新一代固体导弹,具有适应21世纪作战需要的高命中精度、强突防能力和能采用多种常规弹头等特点。SS-X-26导弹长7.3m,弹体直径0.92m,发射重量4600kg,弹头重量415~700kg,最大射程300~500km,装置在新型运输—竖起—发射车上。SS-X-26可能采用了以下新技术:①精确制导技术SS-X-26导弹的弹头较小,因此必须有非常高的命中精度,有报导称SS-X-26的精度甚至超过SS-21近程导弹的精度(CEP<35m)。为了达到高命中精度,俄罗斯可能采用的精度制导技术包括毫米波雷达主动末制导、利用GLONAS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提供的末制导、改进的惯性平台和复合制导技术。导弹在发射前将目标信息输入弹头内的计算机,机内储有地形图,高度表启动以后,计算机开始搜寻其储存的目标数据,同时数字传感器针对每一个存储的高度进行显示对比,由装在鼻锥部位的光学传感器搜索目标,并与计算机数据进行比较,一旦确定目标位置后,导引头随即将其锁定,并通过控制尾翼将弹头引向目标,达到准确的命中精度。②突防技术 为了对抗21世纪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SS-X-26具有较小的雷达反射截面,可能采用特殊形式的弹道或末段机动飞行,以及诱饵等突防措施。③子母弹技术SS-X-26非常可能装备常规弹头,如集束式子母弹头、燃料空气弹头、打击加固工事的钻地弹头和反雷达的电磁波脉冲弹头等。俄军用以取代原型SS-21“金龟子”导弹的改进型SS-21导弹共有两种,一种为该国装备,另一种供出口专用。该国SS-21导弹可配用6种战斗部,除两种核战斗部外,还可配用高爆炸药战斗部、空爆人员杀伤战斗、高爆电脉冲战斗部长对付战场雷达或海军雷达的反雷达寻的战斗部。供出口用的SS-21导弹可配用两种战斗部,一种是具有50 颗杀伤子弹的子母弹战斗部,另一种是高爆炸药破片杀伤战斗部。3. 法国:法国地地战术导弹装备到军一级,1974年开始装备的五个“普鲁东”准战略核导弹团从1992年开始逐渐由法国新研制的“哈德斯”导弹取代,但这种取代并不是一对一的,原来的五个“普鲁东”导弹团由2个“哈德斯”导弹团代替。一个是第15炮兵团,另一个是第3炮兵团。到1994年,“普鲁东”导弹已基本上全部退出现役。“哈德斯”导弹的射程为460km,可配用核裂变和强辐射战斗部。法国原计划装备80~120枚“哈德斯”导弹,但由于东西方局势缓和,加上美国和俄罗斯取消部署在欧洲的战术核武器,所以法国于1992年5月底彻底决定中止生产“哈德斯”短程核导弹。法国对“哈德斯”的使用原则是:只贮存,不再部署。4. 印度自80年代以来,印度就十分重视国产导弹的研制和发展。他们认为导弹是印度国土防空系统和对付外来威胁的有力武器。海湾战争后,印度更加认识到导弹 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显加快了国产导弹的研制与发展进程,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印度自行研制的SS-150“普里特维”战术导弹已于1993年末装备印度陆军,随后SS-250“普里特维”导弹也于1994年开始装备部队。SS-150“普里特维”导弹是一种装有两级液体燃料发动机的弹道导弹,射程为150km,战斗部重500kg,经过改进后的SS-250“普里特维”导弹战斗部重量被减为250kg,射程提高到250km。印度声称,这种导弹的特点是速度快、精度高,而且它的杀伤威力比原苏联的“飞毛腿B”、美国的“长矛”或以色列的“杰里克Ⅱ”导弹的杀伤力都大。5. 台湾随着台湾军队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导弹将取代传统式武器成为未来战场的主宰,而且导弹和反导弹作战将会成为未来海峡地区局部战争的独立作战方式,台湾通过引进美国和以色列等国的先进军事技术,现已具备了研制多种战术导弹的能力,除在80年代装备部队的“青峰”地地战术导弹外,还先后制造了“雄风”系列舰载、岸基反舰导弹和“天弓”系列地空导弹。“青峰”地地战术导弹采用的是预贮式液体燃料发动机,射程为 120km。据说它与美国的MGM-52“长矛”导弹相似,只是弹径略大一些,达600mm,弹长7m,总重量1400kg,用主动雷达制导。6. 朝鲜劳动-1导弹是在飞毛腿-B导弹的技术基础上由朝鲜自行研制的中程弹道导弹,该型号为单级液体推进,其推进剂质量比飞毛腿-B增加了近2倍,而有效载荷质量仅为飞毛腿-B的一半,所以射程可以达到800~1000km。劳动-1导弹的制导控制系统与飞毛腿-B相似,采用3个陀螺仪和4个空气舵。1993年,劳动-1在进行生产型飞行试验的准备。因为劳动-1所进行的技术改进比较简单,近几年内有可能部署。

地对地导弹的发展历程

2. 地空导弹的发展历程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为了对付盟国飞机的袭击,研制了“热风”、“飓风”、“暴风”等防空火箭,后来相继研制了“瀑布”、“龙胆”、“蝴蝶”及“莱茵之女”等地空导弹,这些导弹没有来得及批量生产和装备使用,战争就结束了。和地地战术导弹及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展一样,美苏在战争结束后竞相争夺纳粹德国的地空导弹的技术资料和设计图纸,争取了一部分地空导弹专家,从而为战后地空导弹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战后40 多年来,地空导弹的发展主要还是美苏垄断,它们的技术水平基本代表了世界地空导弹的最高水平。从60 年代以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瑞典等近10 个国家已能程度不同地研制和生产地空导弹。 世界上已有40 多个型号服役,各型地空导弹的生产量已超过40 万枚,有30多个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购买并装备了这种武器。战后地空导弹的发展主要可分为四代。第一代地空导弹是战后至50 年代末期研制的导弹,此间主要发展国是美、苏两家。他们在掠取德国实物的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仿制和试验了一批导弹,同时也开始自行设计和制造第一代地空导弹。当时,由于喷气式飞机和战略轰炸机、战略侦察机的大量使用,使传统的高炮失去了作用,射高只有10 公里左右的高炮面对以高亚音速、超音速在12 公里以上高度飞行的飞机已显得无能 为力。为了对付高空高速飞行的飞机,美、苏重点发展了中高空、中远程导弹,其主要代表型为美国的“波马克”和“奈基” Ⅰ、Ⅱ 型导弹,苏联的SA-1 和SA-2。第一代地空导弹在射程上有了很大提高,一般射程可达50 公里左右,个别达140 公里,射高也能达30 公里左右,因而对飞机形成了一定的威胁。但这一代导弹尺寸较大,机动性较差,只能固定发射,对付中高空目标,对低空、超低空飞行的空中目标则显得过于笨拙。第二代地空导弹是50 年代末至60 年代末发展的。由于中高空、中远程导弹的发展,以往以高、中空突防的作战飞机开始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的战术,空中目标的这一重大变化也引起地空导弹的相应变化,因此,一代机动性能好,反应速度快,能够对中低空、中远程和低空、近程目标进行攻击的导弹相继问世,最有代表性的型号有:在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方面,有美国的“霍克”和前苏联的SA-3、SA-6;在低空、近程导弹方面,有美国的“小槲树”、“红眼”,苏联的SA-7 等。 所以这一代导弹除苏联的 SA-11 中程导弹外,其余全是低空、近程防空导弹,其主要特点是不少国家参与了地空导弹的发展,同时一大批性能较好的单兵便携式导弹也得以迅速发展。这一代导弹的代表型有:美国的“毒刺”,苏联的SA-8、SA-9,英国的“山猫”、“轻剑”、“吹管”,法国的“响尾蛇”,法德合研的“罗兰特”及瑞典的RBS-70 等。第四代地空导弹是70 年代末以后发展的。此间,虽然作战飞机仍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模式,但地地战术弹道导弹却构成了新的威胁,使地面防空变得日趋复杂。由于飞机大量采用隐形技术,加之飞行速度已提高到马赫数2 左右,所以目标机动能力和低空突防能力较强。战术弹道导弹飞行弹道虽然较高,但目标小,飞行速度快,也较易突防。为了防空反导,第四代导弹在重点发展低空导弹的基础上,还十分注意发展各种类型的导弹,其代表型有:美国的“爱国者”、“改霍克”、“罗兰特”,苏联的SA-12、SA-13,美国和瑞士联合研制的“阿达茨”,法国的“西北风”,英国的“轻剑”2000、“星光”、德国的“罗兰特”、法国的“夏安”,日本的81 式和意大利的“防空卫士”等。这一代导弹由于采用了相控阵雷达和先进的微电子技术,使地空导弹系统能跟踪和攻击多目标,在命中精度和作战效能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地空导弹和战斗机、高炮一起,构成国土区域防空、要地防空和野战防空的重要武器系统。地空导弹由于命中精度高,摧毁威力大,机动能力强,覆盖范围广,反应时间快,所以日益成为地面防空的主要武器。经过战后40多年的发展,地空导弹已装备了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计有70 余种、100 多型在役,有10 多个国家具有研制和生产能力。

3. 导弹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中国导弹的发展历程,看到这些数据,网友:为祖国点赞

导弹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4. 导弹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

导弹诞生的时间并不长,它起源于二战时期的德国,但德国并未开始使用,战争就结束了。从那时起,导弹已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现代的导弹已成为世界各国用于战争威胁和最后解决事端的最有力的打击武器。

5. 地对空导弹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中国导弹的发展历程,看到这些数据,网友:为祖国点赞

地对空导弹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6. 中国的空地导弹有哪些发展过程?

作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的一部分,中国的空中核打击力量的发展是鲜为人知的。普遍的认为是空中核打击能力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事实上中国自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曾先后研制过几种型号的空地导弹供战略部队使用。在中国成功地发射地地导弹之前,为了对付苏联迫在眉睫的核威胁,首先使用轰炸机甩投原子弹成功,之后具有极佳低空突防能力的强5改装机也能利用内部弹仓甩投原子弹,但强5航程有限,作为一种玉石俱焚的攻击方式,在超过作战半径的地方甩投原子弹还是有可能进行核报复的。据说当时选拔的特等优秀飞行员在接受训练时,无一人打退堂鼓,其爱国热情感人肺腑。
在地地导弹发射成功后,并不断有新型号出现的情况下,执行空中核打击的压力有所减轻。70年代后期,有关的科研部门在成熟的巡航导弹基础上研制空地核导弹,据信至少曾有过两种型号的空地导弹服役。这方面的保密性极强,外界对其知之甚少,最近随着新型导弹的服役,老型号的退役,人们才对其有一定了解。在84年的航空知识的某一期里,在介绍轰6国产轰炸机时,曾提到用空地导弹进行战略核轰炸任务。中国发展的一型空地导弹发射重量大约1.5-2吨左右,射程100公里左右,单弹头20万吨当量,制导方式惯性导航加主动雷达,轰6战略轰炸机使用。估计歼轰7,歼10,歼11及歼8Ⅲ也可使用。另一种型号是增程型,最大射程400公里左右,而不是外界认为的中国的巡航导弹的最大射程不超过200公里,但其3吨多的发射重量只要轰6能使用。

7. 导弹有哪些发展历程?

火箭的历史可能有千年之久。最原始的可以追溯到我国宋代。据记载,公元969年制成了第一支原始火箭,曾在打仗中用过。但是火箭和导弹不是一个东西。有种通俗的说法:火箭是没有弹头的导弹,导弹是装上了弹头的火箭。现代火箭是一种飞行器,或者叫做运载工具,只有装上战斗部件和制导设备,这样的飞行器才叫导弹。如果装上核弹头,就成了导弹核武器。
最早的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人制造的V-1飞航式导弹和V-2弹道式导弹,V-1导弹非常像一架无人驾驶飞机,能携带1000公斤炸药,飞行250公里左右。V-2使用液体燃料发动机,携带炸药750公斤,射程300公里,最大弹高100公里左右,飞行速度每秒可达1.6~1.7公里。这两种导弹控制设备简单,误差大,德国向英国发射过数千枚,大部分都落入英吉利海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都在德国人的V-1、V-2导弹基础上,积极研究发展导弹武器。在V-l导弹基础上研究发展了多种飞航式导弹,在V-2导弹基础上研究发展了各种射程的弹道式导弹。现今的导弹分类依然是飞航式和弹道式两种。
导弹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40~50年代,主要发展战略导弹和防空导弹。50~60年代,重点在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60~70年代竞相发展多弹头。从70年代以后,研制的方向大多在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和机动发射能力上。

导弹有哪些发展历程?

8. 导弹的发展历史

‘冯.布劳恩’ .人类导弹技术的开创者,1936年在德国佩内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建立的重点项目,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计划,他作为主导者领衔执行V—2工程。   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导弹A—1从德国成功发射,人类军事武器从此掀开了一个新的时代。1942年又成功发射了V—1导弹和V—2导弹,1944年6月到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 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而这些导弹都是由‘冯.布劳恩’主导研制。   1912年3月23日,韦纳·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维尔西茨的一个贵族家庭,后随全家移居柏林。冯·布劳恩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她循循善诱地培养小韦纳的好奇心。她送给儿子的一架望远镜,激发了布劳恩对宇宙空间的兴趣,成了一个大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开端。学生时代的韦纳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探险精神。13岁时,他在柏林豪华的使馆区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实验,也因此被警察抓住,但这并未影响年轻的韦纳对火箭发射的兴趣。他的好奇心使他不断地实验自制火箭。然而也因此耽误了复习功课,使他在一次考试中,数学、物理都不及格。   希特勒曾对火箭技术发生兴趣。在1939年希特勒参观发射试验台的时候,布劳恩被指定给元首讲述技术原理。布劳恩以他一贯的认真严谨态度为希特勒讲解火箭的基本构造,正如他后来为美国总统肯尼迪分析月球接轨方案优劣时一样的认真。但他很快发现,希特勒对他的介绍几乎是一耳进一耳出,只有提及V-2可能具有的军事用途时,元首的眼睛才闪闪发亮。布劳恩开始隐隐感到他的航天梦的前途将是不平坦的。1944年3月,冯·布劳恩被盖世太保抓进了监狱。记录在案的逮捕原因是: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声明,他们从来没有打算把火箭发展成为战争武器。他们在政府压力之下从事的全部研制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去做他们的实验,证实他们的理论。他们的目的始终是宇宙旅行。因此布劳恩可能被判为叛国罪并被枪毙。最终由于朋友们的多方营救和叛国罪名理由不充分,布劳恩被释放了。   二战结束后他来到了美国,之后布劳恩领导的研究班子一开始就投入了另一项人类伟大计划。他主持研制的“土星5号”火箭是准备将美国人送上月球的运载工具。这是一个庞然大物,整个系统及地面辅助设备零件有九百万个之多。这些部件都必须精确的工作配合,经过四次点火,才将飞船送上月球,然后还要返回地球,进行回收利用。“土星5号”应是“完美”的代名词,因为它不仅成功地将载着阿姆斯特朗的“阿波罗11号”送上月球,而且以后还被用于阿波罗6号、7号、9号至17号的飞行,每次运载性能都几乎毫无瑕疵。这简直可以说是奇迹。这是布劳恩及其领导的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才智创造的奇迹。   70年代初,任职于航空航天局的布劳恩开始着手‘航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他为这一计划的出台、成形作出了不少贡献。1975年布劳恩患肠癌住院,不久出院。他虽然病得很重,但仍继续快乐地工作。布劳恩称自己是世所罕见的真正心满意足的人之一。1977年6月16日,韦纳·冯·布劳恩因患肠癌在美国华盛顿逝世,终年65岁。人类的航天事业将永远与布劳恩这个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