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汉民的简介

2024-05-13 02:45

1. 曾汉民的简介

曾汉民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新型高抗冲击强度塑料,满足军工和民用急需,建立中国第一个橡胶接枝共聚—共混增韧塑料中间试验基地,提出接枝共聚反应的凝胶效应和接枝大分子界面增容及其增韧机理。70年代后期以来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高性能聚合物的共混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高聚物的大分子反应、接枝共聚及其功能化、高效吸附分离功能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等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研制成功多种新材料应用于军工和民用。历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和顾问。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会中国委员会( CC-IUMRS )委员,广东复合材料学会第一、二、三届和荣誉理事长,四川大学“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山大学“聚合物复合材料和功能材料”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军需科技发展特邀顾问,国家教委材料科学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广东省政府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顾问,香港塑胶科技中心顾问, 香港霍英东奖金委员会委员,亚洲科技转让协会顾问,香港城市大学顾问,香港科技咨讯中心首席科学顾问,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兼职教授,中科院固体物理所兼职研究员,《离子交换与吸附》编委会副主任,《高分子学报》、《材料研究学报》等十多种学术刊物的编委,顾问,孙中山基金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中国专家决策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专家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曾汉民的简介

2. 曾汉民的介绍

曾汉民,著名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家及教育家,留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校长(1991年4月-1995年6月),国家高技术(863)新材料领域第一届首席科学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3. 曾汉民的个人履历

 1933年10月10日 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1951.9-1955.7 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55.8-1956.10 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1956.11-1957.12 苏联莫斯科门捷列耶夫化工学院研究生。1958.1-1960.12 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Ph.D)学位。 1961.1-1962.12 二机部北京第五研究所任科研组长。1963.1-1978 中山大学化学系任教员、科研组长、副教授。1978-1985 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教授,教授,副所长兼研究室主任。1986.7-现在 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博士生导师。1983.12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 UNIDO )专家顾问。1987.2-1991.5 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91.4-1995.7 中山大学校长兼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主任 。1985.5-2001.2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1995.8-现在 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曾汉民的个人履历

4. 曾汉民的人物生平

曾汉民,1933年10月10日出生在粤东穷乡僻壤的揭阳县五经富。1951年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1955年毕业。在学期间他获得“三好学生”,“优秀青年”等称号,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前夕被学校推荐参加留苏预备研究生选拔考试,并被录取。1956年10月曾汉民被派遣到苏联莫斯科门捷列也夫化工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师从苏联塑料之父彼得洛夫教授,从事酚醛树脂改性研究。后因导师突发心脏病溘然辞世。1958年1月转学到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师从卡列斯尼科夫教授,从事高分子化学新兴分支——接枝共聚反应研究。开拓了一类碳链—杂链新型结晶接枝共聚物,首次提出了接枝—嵌段共聚物的分类原则。三年中他发表论文18篇,1959和1960年先后两次获青年科学家优秀论文奖。1960年在莫斯科召开的IUPAC国际高分子会议上宣读论文,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他的开拓性的工作受到日本著名化学家井本捻教授的高度赞扬。他亲自把曾汉民的论文译成日文,在日本刊物上发表。苏联科学院院士柏拉德在其著作中也专门介绍曾汉民在此期间的工作。经过3年不懈的拼搏,包括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的折磨(他患上了淋巴结核),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取得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61年初曾汉民学成归国,被分配到二机部北京第五研究所,从事吸附分离树脂及其在核原料分离中的应用研究。他担任课题组长,与组内同志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由于当时国家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生活非常艰苦,加之大量的核辐射剂量,使他本来就孱弱的身体受到更严重的伤害,终于在1962年春天他因患急性粟粒状结核病并扩散到全身而病危。经大力抢救,他终于战胜了死神。1963年1月他调入中山大学化学系任教员。尽管医生要他全休养病,并提出对他要“限制使用”。但他仍念念不忘科研工作。他提出只要给他配备一定的助手,他可以一边养病一边工作,领导满足了他的要求。他承担化工部和农垦部提出的“天然橡胶改性塑料”的科研任务,并任课题组长。首次合成了NAS,NMS 等新型高抗冲击强度接枝共聚物,并且用它们作为大分子增韧剂,改性PVC,制得了多种高抗冲击强度的PVC改性新型塑料。同时进行了中试,满足了军工和机械工业中关键部件的急需,受到广东省高教局和解放军总后勤部的表彰。当时国外出现一种新型的高抗冲击强度塑料ABS,曾汉民主动与兰州304厂合作进行研制ABS的技术攻关,并承担科技人员培训和扩大实验及开发应用研究,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中断。他在科研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接枝共聚反应中的凝胶效应、含接枝大分子增韧剂共混体系的界面增容效应及增韧机理;并且坚持在科研工作中出成果、出人才和科研基地建设。他的科研成果引起国家科委、高教部等有关部门的重视。1965年底国家科委拨款45万元在中山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橡胶接枝共聚—共混增韧塑料中间试验厂。他同时还主动承担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用甘蔗渣纤维制造‘虎木棉’及其改性的研究”,并且在中国最早从事离子交换纤维的研究。在十年浩却中曾汉民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先后被抄家四次,被迫停止了他心爱的科研工作。1976年他受命承担国家‘7511’任务提出的战略武器急需的新材料——碳纤维及其碳/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并任南方会战组组长。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与全国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有关方面的赞扬。1978年他任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室主任,结合国家科研任务大力培养人才和进行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