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点是什么?

2024-05-19 02:41

1. 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点是什么?

编制“十四五”规划的两种方式以及“十四五”规划所包含的内容

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点是什么?

2.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十二个方略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3、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4、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5、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6、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8、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9、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0、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1、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12、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扩展资料: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3.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1.努力稳定劳动力供求关系。

化解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这是很多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社保支出压力的通行做法,我国也到了采取类似做法的时候;

二是让进城农民工和城市间流动就业人口落户,我国有2.7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各类城市就业,近1亿在城市间流动就业的城镇人口,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就业所在地户口,农业转移人口一般在男50岁、女40岁左右就离开工作岗位回到老家并逐渐退出劳动力队伍,如果能让这批人获得就业所在地户口,一般能延长劳动年限5-10年,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的劳动力供给;

三是让体制内退休官员和科技人员更好发挥作用,我国现行制度对退休官员特别是高级退休官员再就业有严格的限定,不允许他们退休后被企业等有关机构有偿聘用,这导致很多有很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经验积淀的政府精英人才,也包括部分体制内高级科研人才被闲置浪费。这些措施从反腐角度看似乎有合理性,但制度设计过于粗暴简单,如果对相关制度进行细化完善,允许他们在符合一定条件下被企业或相关机构有偿聘用,而不是一刀切地被禁止,完全可以增加我国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

四是在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政策基础上,尽快实施自主生育政策,必要时视情况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多生育,以扭转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国家人口结构失衡问题。

2.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质量。

应对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以质量提高弥补数量不足。这需要强化实用型技术教育和培训投入,为更多劳动力提供更高质量的免费技术培训和技术教育,通过更专业的技术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题。

应该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教育能够针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员工教育和培训服务,并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缓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导致的人才浪费。

要全面提倡专业精神,减少教育的功利性,真正培养个人专业兴趣,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能人文化。

提高各领域专业人员、技术工人的社会待遇和认可度,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使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专家和工人都能成为更受尊敬和尊重的职业人士。

3.强化全方位科学技术创新。

以研发投入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看,我国算得上一个研发大国,我国也是一个产业体系门类齐全的大国,但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来说还远不是强国。

从创新效果看,我国虽然专利数量虽然名列前茅,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大致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产业体系看,我们很多产品和服务在品质上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和消费多样性、精细化的需求,很多领域不具备与海外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竞争的能力,一些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还完全不能自主研发并生产,必须高度依赖进口。

在自由贸易环境下,通过互通有无和比较优势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这原本不是问题,况且我国还属于贸易顺差国。

但不幸的是,我国还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国家安全保障、意识形态差异、制度体制差异、获得竞争优势等为借口的高技术封锁和禁运且这一和平时期不应该出现的美国主导的技术禁运还在进一步强化。

在外部压力遏制下,任何对全球化产业链和技术链抱有期待和幻想的技术和产业政策政治上都不容易被接受。

我们还不得不在关键领域继续采取以进口替代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加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国内研发和进口替代,以摆脱对进口产品和技术的严重依赖。

鉴于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体系,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更多投入资源用于研究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激励,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依然需要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更好利用国际上最优秀的研发资源,形成更具激励性的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环境,以及推进研发成果商业化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环境。

4.深度推进全面对外开放。

过去中国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对外开放,未来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对外开放。但是,今后的外部国际环境对中国可能会带来诸多挑战。

这些新挑战可能要求我们的对外开放不能仅限于货物与服务市场的扩大开放和准入,可能还涉及体制机制的与国际接轨。

这是因为更开放的中国经济需要中国企业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投资往来,这涉及到跨国间基于规则的公平竞争和对参与主体法律保护的一致性。

这可能会颠覆我们过去一些传统的习惯思维。比如,我们过去常说制定产业政策是一国主权,不容别人说三道四。

这一听起来合理的论断在新环境下可能恰恰是不尊重国际规则的表现,因为一国在使用产业政策工具时,所使用的政策手段特别是政府补贴等手段,极可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反补贴协议,使受补贴企业相对于不接受类似补贴的企业形成不公平的贸易竞争优势。

所以,在一个开放环境下,如果尊重国际规则,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基于国际规则对他国可能扭曲贸易的国内政策说三道四。

因此,从产业政策角度看,出于对国际规则的尊重和提高政策手段实际成效的考虑,我们需要更好发挥竞争机制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作用,而不是简单利用政府补贴予以支持,避免给别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或反补贴、反倾销措施留下话柄。

在服务领域,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国外先进和高品质服务模式的引进,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高水平竞争,通过竞争尽快提高国内服务业的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

在城市开放发展方面,中国需要加快沿海城市群和重要都市圈的全方位开放,特别是改善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更好吸引国外创新性资源和高品质企业参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培育形成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5.优化能源结构并强化节能。

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燃料,能源革命和创新对中国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资源的人均自然禀赋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为3吨标准煤左右,与美国人均11吨标准煤、俄罗斯13吨标准煤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只相当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一半。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行为会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居民消费行为趋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会趋同。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如何理解十四五战略规划?

2021-2025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目前,各行各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确立“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地方的重要发展规划,也是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要素。
l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国际化进入分化期。
l现阶段,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风险日益加深。 
l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快重塑。
l我国产业发展进入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 
l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顺畅接续转换。 
l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课题。

5. “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 十四五战略规划编制意义是什么?

目前,我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我国于2018年迈入新时代,并且确立了“三级四类”规划体系,而此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也是我国迈入新时代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更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具体情况 “十四五”规划编制时期是我国确定“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交汇时期,也是我国迈入新时代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时期,也是我国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央、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时期。因此,科学研究和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为了更好的推进工作,我们应坚定科学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同时坚定不移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规划“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更应立足我国国情,并放眼全球,为这个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认真规划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破解瓶颈制约、布局重大项目,提出创新改革保障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头和起步。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直努力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力争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这样基本解决了这么多年来我国规划名目复杂和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各相关部门推出了配套的专项规划等工作。因此,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它有助于推进我国战略意图的全面落实,更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
2020年8月15日据新华网报道,“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自8月16日起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据了解,本次网上意见征求活动分别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官网、新闻客户端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设“十四五”规划建言专栏,广大网民可进入相关页面建言献策。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2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扩展资料:
规划历史
2020年6月30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把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bai部署改革任务的落实同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du,把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贯通起zhi,有针对性地部署推进关键性改革。
要提前谋划“十四五”时期改革工作,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8. 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内容

法律分析: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3、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4、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5、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6、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8、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9、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0、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1、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12、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