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的研究领域

2024-05-10 01:23

1. 寄生虫学的研究领域

从寄生虫进入人体或动物,建立寄生关系,发展为寄生虫病的流行,以及从寄生虫病流行的压缩、控制到终止流行和长期巩固,都是寄生虫学必须用理论和从理论到实际加以阐明的领域。例如:①寄生虫学是从寄生虫病的病原学和病原种群动力学的角度,论证上述过程的基本原理,并用以直接揭示寄生虫病流行的规律。从病原种群的遗传变异和生态变化,预测和确证流行区性质的改变。从病原增殖与致病能力及其和外界条件的关系探索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②从寄生虫学角度,对于新近出现在某一地区的寄生虫(人源的或人兽共患的)或者已经得到控制或消灭的寄生虫病进行监测、预报和防止回升。③从寄生虫的物质代谢的研究,提示合成新的抗寄生虫药物的途径。

寄生虫学的研究领域

2. 寄生虫学的医学寄生虫学

 中国近代医学寄生虫学大约起始于1870年,首先是由一些供职中国海关的外国医生,借助他们的特权在中国一些城市、农村开始了寄生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中国的寄生虫学工作者是在1921年后才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到1934年中国动物学会成立之时,在寄生虫学及寄生虫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1、原虫方面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对危害人类健康较大的原虫性疾病,如疟疾、黑热病、阿米巴病等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⑴疟原虫:疟原虫所引起的疟疾是危害中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在中国长江以南流行尤为严重。本世纪30年代许多学者对各地区人群进行了广泛调查,对发病季节及疟疾的种类进行了分析。这些调查结果显示了三种疟原虫在全国的分布轮廓。1935年胡梅基报告了上海高桥地区疟疾的季节分布与中华按蚊密度间的关系。此外,冯兰洲等还对疟疾的传播媒介的确定、对一些按蚊在疟疾传播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了一系列调查研究。1936年姚永政等证实盛行于中国西南各省山岭区域的所谓“瘴气”实际上就是恶性疟疾。1941年姚永政与吴征鉴在昆明首次证实卵形疟原虫在中国的存在。 在旧中国,尽管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过一些“点”的调查研究,在云南省曾设立了疟疾防治所,进行小范围的防治工作,但全面的抗疟工作在当时无法开展,据估计每年疟疾患者至少3000万以上,病死率约为15%。⑵黑热病:黑热病也是中国重要的原虫病之一,流行于长江以北,主要在黄河流域。1904年Marchand与Ledingham报告的由青岛回国的德国籍患者为在中国发现的第一例患者,随后许多学者相继在许多地方发现了黑热病患者,从而初步肯定了当时中国18省有黑热病流行。关于黑热病的传播问题,中国学者等根据一系列调查研究,证明中华白蛉为中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⑶溶组织内阿米巴: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所引起的阿米巴病也引起当时许多学者的注意,并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调查。1943年卢婉卿及冯兰洲以实验方法证明蝇在传播阿米巴病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除最常见的阿米巴痢疾外,还报道了有关阿米巴肝脓肿、肺脓肿以及皮肤、生殖器与泌尿器阿米巴病的许多病例。 张孝骞等用乙状结肠镜诊断阿米巴痢疾。认为方法简便可靠。2、蠕虫方面的研究⑴日本血吸虫:1905年Logan在湖南常德县的一例下痢患者的粪便中检出了日本血吸虫卵。差不多同时,一位英国医师在解剖一例福建籍华侨的尸体时,在其肠系膜血管中发现了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从而用现代医学手段科学地证实中国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 早在20年代对日本血吸虫在中国的危害性已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因此在不少地方,如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广西、云南、广东等部分流行区开展了小规模调查,至1949年,血吸虫在中国地区分布的轮廓已被初步确定。1949年以前,对中国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已证实并确定其种名者有6种,分别属于3个螺属。⑵肺吸虫:1880年,曼松在厦门于一福州籍病人痰中查见并殖吸虫卵,但直到1930年应元岳在浙江绍兴兰亭发现两例并殖吸虫病人,才最终确定肺吸虫病也存在于中国。此后草药中国学者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源学及地理分布等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并发现了新种。1934年,吴光、屈荫杰等在浙江绍兴的蟹体内发现并殖吸虫囊蚴;1942年Asada证实在东北地区的三种喇蛄有并殖吸虫囊蚴感染,从而确定了石蟹与喇蛄为中国肺吸虫病的传播媒介,浙江和东北为中国肺吸虫病的流行区。⑶丝虫:近代医学文献中有关中国丝虫病的记载始于1871年,在海关和教会医院工作的外国医生,先后记述了中国丝虫病的发现与感染情况。1878年Manson在厦门首次证实蚊子为班氏丝虫的中间宿主及传播媒介。⑷钩虫:钩虫病在中国的分布虽为广泛,据当时报道,中国学者在辽东省7市、北京、山东济南、河南焦作煤矿区、南京、南通、上海、浙江萧山、湖北、四川、福建闽南、江西萍乡煤矿区、湖南、海南岛、广西宾阳、云南昆明等地的调查中均发现有钩虫病患者,可见钩虫病在中国分布甚为广泛。⑸其它蠕虫:许多学者,先后在全国许多地方,通过对不同人群、患者的粪便检查或尸体解剖,进行了肠道蠕虫病的调查,证实还存在其它肠道蛹虫,如:华枝睾吸虫当时已自南到北、由东到西做了较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广州一带华技睾吸虫感染率高的因素作了调查分析,并就其引起的合并症,如胆囊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及与肝癌的关系均作了观察报道。关于布氏姜片吸虫的分布,当时已知达10省之多,唯各地分布明显不均,呈散发状。当时中国学者指出人体囊尾蚴病在中国并非罕见,而且自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囊尾蚴可在脑内寄生,因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百分率很高,所以对猪肉绦虫在中国的严重性不应忽视。关于蛔虫引起的各种合并症,如胆道蛔虫症、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等也有许多报道。3、医学节肢动物方面的研究医学节肢动物方面的研究以蚊子、白蛉、蝇类及跳蚤等为主要调查对象,其中蚊子的调查做得比较多,包括地域分布及各种类的调查,按蚊种类检索表的编制,生活史与生态研究以及与疟疾和丝虫病的关系等。在解放前已知的按蚊有41种、库蚁33种、伊蚊40种,并初步确定可能作为疟疾传播媒介者,根据实验与流行病学观点看计有12种按蚊,其中重要的有4种。传播丝虫病的蚊种,根据实验结果计有10种,其中主要的有致乏库蚊,尖音库蚊与中华按蚊三种,并早在1940年根据南京地区的材料对中华按蚊的三个种型提出了初步分析。对白蛉的调查研究也进行了不少,到解放前夕已知中国有白蛉17种之多,其中10种系新种。

3. 寄生虫学

Mutualism互利共生,共生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受益的共生方式
  
  
 Commensalism偏利共生,共生双方一方受益,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的共生方式
  
 Parasitism寄生,共生双方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的共生方式
  
 Parasites寄生虫,是暂时或永久性的寄生在宿主体表或体内营生的动物
  
 Endoparasites内寄生虫,寄生在宿主体内的寄生虫
  
 Ectoparasites外寄生虫,寄生在宿主体表的寄生虫
  
 Obligatory parasites专性寄生虫,离开宿主便不能存活的只能靠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Facultative parasites兼性寄生虫,可寄生亦可营自生活的寄生虫
  
 Soil-borne parasites土源性寄生虫,不需要中间宿主靠土壤传播的寄生虫
  
 Organism-borne parasites生物源性寄生虫,需要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而传播的寄生虫
  
 Final host终末宿主,寄生虫在成虫及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Storage host贮藏宿主,体内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存在,虽不发育繁殖,但对易感动物保持感染力的宿主
  
 Reservoir保虫宿主,不惯常被寄生的宿主
  
 寄生虫的致病作用,掠夺宿主营养,机械性损伤,毒素作用和免疫损伤,继发感染
  
 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年龄,遗传因素,机体组织屏障,免疫作用,体质
  
 根据抗原来源抗原分,结构抗原,代谢抗原,可溶性抗原
  
 寄生虫的抗原特点,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种、属、株、期等特异性,免疫源性弱
  
 寄生虫的免疫特点,免疫复杂性,不完全免疫,带虫免疫
  
 免疫逃避,寄生虫寄生到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能够逃避宿主免疫效应而正常存活的过程
  
 免疫逃避的机制,组织学隔离,表面抗原特异性,抑制宿主免疫应答,可溶性抗原产生,代谢抑制
  
 寄生虫病流行过程,感染来源,感染途径(口,皮肤,接触,胎盘,节肢动物,自体感染),易感动物
  
 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地区性,季节性,散发性,自然疫源性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过程的因素,生物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常用的粪检实验室技术原理、步骤、适用范围,一、漂浮法,1.原理:利用比重比虫卵大的溶液来稀释粪便,使虫卵漂浮并取表面溶液进行鉴定2.步骤,取粪便10g,饱和食盐水100ml混合稀释粪便,用60铜筛过滤并置于另一干净烧杯中,静止30min,用5mm直径的铁环取轻触表面溶液并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3.适用范围:绦虫线虫的虫卵。二、沉淀法,1.原理利用比重比虫卵小的溶液来稀释粪便,使虫卵沉淀到容器底部2.步骤,取粪便5g,加清水100ml混合稀释粪便,用60铜筛过滤并置于另一干净烧杯中,静止30min,倒掉上层液加水水在混匀再静止30min,再倒掉上层液保留粪渣加水混合,如此反复至上层夜透明为止,最后去掉上层液,吸取粪渣观察。3.适用范围:吸虫虫卵
  
 寄生虫防控原则,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寄生虫防控的一般措施,驱虫,环境卫生(1粪便管理2消灭中间宿主),饲养管理(1安全放牧2饮食卫生)
  
 成熟前驱虫,寄生虫感染宿主后,在其未发育到性成熟前用药将其驱除
  
 治愈现象:寄生虫再次感染同一宿主后,不用药宿主先后将虫自然排出的现象
  
 复殖吸虫的特征,背腹扁平,呈叶状
  
 复殖吸虫的生活史,间接发育型,经历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阶段
  
 论述日本血吸虫的病原,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诊断和防治:1.病原,寄生于门静脉系统和肠系膜静脉。2.生活史:成虫寄生于肠系膜静脉,产卵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发育到毛蚴阶段附着在中间宿主钉螺上—母胞蚴—子胞蚴(无雷蚴囊蚴阶段)—尾蚴并被哺乳动物食用3.流行病学:中间宿主钉螺的存在,有季节性(春末夏初),经饮用疫水感染。4.病变,幼虫成虫释放可溶性抗原到血液或组织中,引起组织机械性损伤5.症状,粪便带血,贫血,大多数动物能慢性经过,下痢,腹水。6.诊断:毛蚴孵化法7.治疗:吡喹酮8.预防:消灭钉螺,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
  
 华支睾吸虫病寄生部位,虫卵形态,中间宿主,1寄生部位:肝胆管,胆囊2虫卵形态:灯泡样虫卵3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棘口吸虫寄生部位,中间宿主,1寄生部位:肠道2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螺,淡水鱼,蛙
  
 论述姜片吸虫病的寄生部位,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与致病作用,诊断,防治1.寄生部位:小肠2生活史:中间宿主扁卷螺,虫卵随粪便排出-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附着在水生植物上-囊蚴-被猪食入3流行病学:囊蚴对外界的抵抗性很强,感染呈季节性4症状与致病作用:机械性损伤(肠炎),机械性堵塞(影响小肠吸收与消化,导致贫血),夺取宿主营养(动物消瘦贫血),虫体毒素作用(贫血和水肿)5.诊断:直接涂片法,水洗沉淀法6治疗:吡喹酮7预防:消灭扁卷螺,加强饲养管理,粪便处理,定期驱虫
  
 论述片形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寄生部位,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与致病作用,诊断,防治,1.寄生部位:分大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寄生于肝胆管胆囊2生活史: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的椎实螺(大致类似姜片吸虫,穿过肠壁经肝包膜进入肝脏,一部分经肠系膜进入肝脏)3.流行病学:中间宿主椎实螺的存在,夏季感染季节4.症状与致病作用:胃弛缓,周期性瘤胃膨胀,腹泻5.诊断:水洗沉淀法6治疗:三氯苯达唑,阿苯达唑7.预防:驱虫,消灭椎实螺,安全放牧
  
 双腔吸虫病的分类,寄生部位,中间宿主:1.分类:矛形双腔吸虫,中华双腔吸虫2寄生部位:肝胆管胆囊3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蚂蚁
  
 阔盘吸虫病的寄生部位,中间宿主;1.寄生部位:胰管2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草螽
  
 前后盘吸虫的寄生部位,中间宿主:1寄生部位:瘤胃2中间宿主:淡水螺
  
 前殖吸虫病的寄生部位,中间宿主:1寄生部位:输卵管,法氏囊,泄殖腔2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蜻蜓
  
 绦虫的外形分:头节,颈节,链体(幼节,成节,孕节)
  
 绦虫的生活史:虫体,中绦期(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中间宿主的时期),成虫
  
 猪囊尾蚴病寄生部位,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与致病作用,诊断,防治,1寄生部位:横纹肌2生活史: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六钩蚴溢出,猪食用含六钩蚴的食物后,六钩蚴随肠壁通过血管寄生在肌肉下,并发展成囊尾蚴,人食用含囊尾蚴的猪肉后,经60-70天后附着在肠壁形成成虫,并随粪便排出成节和孕节3流行病学:主北方,有连茅圈,肉品质量检验不严格4症状与致病作用:消瘦,皮下水肿,贫血,醉酒状,背部狮子体型5诊断:一听(有无呼噜声)二看(眼球是否突出,腮腺是否肿大,有否狮子膀)三查:舌下、眼结膜有否囊虫。6治疗:吡喹酮,阿苯达唑7预防:查(检查患病人群),驱(驱虫),管理粪便,不使用连茅圈,改变饮食习惯
  
 棘球蚴病寄生部位,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与致病作用,诊断,防治,1寄生部位:肝肺2生活史:中间宿主牛羊,终末宿主:犬科,人感染为直接接触感染,或吞食被污染的蔬果3.症状机械性压迫,毒素作用及过敏反应4诊断:IHA,ELISA,流行病资料,临床症状5流行病学:放牧地区多见6治疗:吡喹酮,阿苯达唑7预防:禁饲犬以感染肝肺,消灭牧场野犬、狼、狐狸,对犬定期驱虫,管理粪便,注意个人卫生
  
 莫尼茨绦虫形态,寄生部位,中间宿主,1形态:扩展莫尼茨绦虫虫卵三角形,贝氏莫尼茨绦虫虫卵四方形2中间宿主:地螨3寄生部位:小肠
  
 多头蚴病寄生部位,又称:中枢神经系统,脑包虫病
  
 瑞利绦虫寄生部位:鸡小肠
  
 Oviparity卵生,从雌虫子宫排出含卵细胞的的虫卵
  
 Ovoviviparity卵胎生,从雌虫子宫中排出含幼虫的虫卵
  
 Viviparity胎生,直接从子宫产出幼虫
  
 线虫的形态:雌雄异体
  
 线虫的雄雌生殖系统特点:雌虫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雄虫为单管型
  
 线虫的分型,1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2间接发育型(需要中间宿主)
  
 旋毛虫病寄生部位,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与致病作用,诊断,防治1寄生部位:成虫寄生在小肠,称肠旋毛虫,幼虫寄生在横纹肌,称肌旋毛虫,通过口和胎盘感染。2生活史:先终末宿主后中间宿主,雌虫和雄虫在肠道交配后,雌虫钻入肠粘膜深处产卵,幼虫随血液淋巴管寄生到肌肉中,并形成包囊,宿主食用含感染性幼虫的包囊而感染。3流行病学:流行范围广,鼠为传染源,包囊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4症状与致病作用:肠炎,淋巴结肿大,肌肉横纹消失5诊断:检查膈肌24粒肉样法。6.治疗:阿苯达唑7预防:灭鼠,提倡食用熟食,加强饲养管理
  
 类圆线虫寄生部位,生殖方式,1寄生部位:小肠粘膜2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卵胎生,兼性寄生虫
  
 鞭虫虫卵形态,寄生部位,鞭虫病又称1寄生部位:结肠2又称毛尾线虫病3虫卵形态:棕黄色,雄虫后端弯曲,雌虫后端钝圆,呈腰鼓形,卵壳厚两端有卵塞
  
 猪蛔虫病寄生部位,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与致病作用,诊断,防治1寄生部位:猪小肠2生活史,雌虫产卵-一期幼虫-二期幼虫-被猪食入-卵囊脱落幼虫溢出-随血管进入肝(三期幼虫,乳肝斑)-进入肺(四期幼虫)-咽喉-小肠(五期幼虫)-成虫3流行病学:生活史简单,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4症状与致病作用:乳斑肝,体温升高,咳嗽,消瘦腹痛5诊断:根据临床诊断,病例剖解,流行病学诊断,实验室漂浮法6治疗:阿苯达唑,伊维菌素7预防:粪便管理巴拉巴拉。。。。。。
  
 食道口线虫又称,寄生部位1又称结节虫2寄生部位:结肠
  
 冠尾线虫寄生部位,诊断,又称:1寄生部位:肾盂,肾周围脂肪,输尿管,2诊断:采尿液进行离心沉淀法3又称:猪肾虫病
  
 后圆线虫又称,寄生部位,中间宿主1又称:猪肺线虫,2寄生部位:支气管,细支气管3中间宿主:蚯蚓
  
 捻转血矛线虫寄生部位,感染方式1寄生部位:真胃2感染方式:感染性幼虫方式感染
  
 仰口线虫病又称,寄生部位,发育类型1寄生部位:小肠2又称:牛羊钩虫3发育类型:直接发育型
  
 肺线虫病分类:丝状网尾线虫,胎生网尾线虫
  
 异刺线虫又称,寄生部位1又称:鸡盲肠病2寄生部位:鸡小肠
  
 鸟蛇线虫病寄生部位,生殖方式,发育类型,中间宿主1.寄生部位:下颌部,皮下组织,颈,腿2生殖方式:胎生,3发育类型:间接发育型,中间宿主:剑水蚤
  
 巨吻棘头虫病寄生部位,中间宿主1寄生部位:小肠2中间宿主:金龟子
  
 Schizogony裂殖生殖,母体大量繁殖出胞核,胞质紧缩形成单个个体的过程
  
 无性繁殖分,二分裂,裂殖生殖,孢子生殖
  
 有性繁殖分,接合生殖,配子生殖
  
 Gametogony配子生殖,母体产生一对配子,有配子形成合子,合子形成个体的有性生殖过程
  
 弓形虫病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与致病作用,诊断,防治1生活史:猫食入含幼虫的卵囊,虫卵进行裂殖生殖形成幼虫,幼虫侵入肠上皮粘膜发育成熟,进行有性生殖,形成大小配子,再形成合子,形成虫卵2流行病学:3症状:高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身体下部或耳部出现血瘀斑4诊断:病例剖解,临床诊断,IHA,ELISA,PCR。5治疗:磺胺嘧啶+甲氧苄胺啶
  
 伊氏锥虫寄生部位,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与致病作用,诊断,防治1寄生部位:血液,又叫苏拉病,2生活史:由虻,蛰蝇机械性传播,以纵二分裂法进行繁殖3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是机械性传播,传播媒介是虻。4症状:皮下水肿,淋巴结肿大,间歇热,“焦耳”现象5诊断:血清学诊断,临床诊断,动物试验。6治疗:三氮脒,锥至净,喹嘧胺7预防:控制生物媒介,药物预防
  
 隐孢子虫病生活史,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
  
 肉孢子虫寄生部位,肌肉
  
 小袋纤毛线虫寄生部位,生活史1寄生部位:结肠2生活史:横二分裂-接合生殖-横二分裂
  
 牛巴贝斯虫寄生部位,临床症状,中间宿主,治疗1寄生部位:红细胞2临床症状:发热,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3中间宿主:微小牛蜱
  
 泰勒虫病寄生部位:淋巴细胞,血细胞
  
 鸡球虫病寄生部位,症状与致病作用,流行病学,诊断,防治1寄生部位:盲肠,十二指肠2症状与致病作用:肠粘膜出血,消瘦,盲肠肿大3流行病学:鸡是最天然的宿主,感染途径是摄入有活力的孢子化卵囊,鸡感染球虫常为混合型感染4诊断:病例剖解,临床诊断,流行病学,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5治疗:磺胺类,百球清,氨丙嗪。6预防:药物预防,免疫预防
  
 鸡球虫病分类,1艾美耳属,卵胚形成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2个子孢子。2等孢属:卵胚形成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4个子孢子.3温扬属:卵胚形成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4个子孢子。4泰勒属:不含孢子化囊,直接形成8个子孢子
  
 卵囊指数:鸡食入孢子化囊到下一代排出的时间
  
 潜隐期:孢子化囊到第一次形成孢子的时间
  
 住白细胞虫病寄生部位,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与致病作用,诊断,防治1寄生部位:血孢子虫寄生于血细胞2生活史:分卡氏住白细胞虫和沙氏住白细胞虫,分别靠库蠓和蚋。3流行病学:季节性。4症状:死前口流鲜血,鸡冠苍白,全身皮下出血,胸肌腿肌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结节5诊断:流行病学,临床诊断,病例剖解,PCR。6治疗:磺胺类,氯羟吡啶
  
 组织滴虫病又称,寄生部位,繁殖方式,治疗1又称:黑头病2寄生部位:盲肠和肝脏3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4治疗:甲硝哒唑
  
 Complete metamorphosis完全变态,指卵孵出幼虫,幼虫到成虫阶段需要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每个时期生活习性都差异很大
  
 Incomplete metamorphosis不完全变态,指卵孵出幼虫,幼虫经多次蜕变成若虫,若虫再成长成成虫,每个时期的生活习性都很相似
  
 节肢动物繁殖方式:卵生,卵胎生
  
 疥螨寄生部位,发育类型1寄生部位:皮肤表皮内2发育类型:不完全变态
  
 牛皮蝇蛆病寄生部位,发育类型,发育阶段1寄生部位:背部皮下组织2发育类型:完全变态3发育阶段:卵,幼虫,虫蛹,成蝇
  
 一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都寄生在同一宿主上
  
 二宿主蜱:幼虫,若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上,成虫寄生在其他宿主
  
 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寄生在不同宿主上
  
 蜱传播方式分:机械性传播,生物源性传播
  
 蜱假头的组成:假头基,口器(须肢,螯肢,口下板)
  
 蜱生活史:虫卵,幼虫,若虫,成虫
  
 人畜共患病有哪些:日本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姜片吸虫病,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利氏曼线虫病

寄生虫学

4. 寄生虫病学的建立和发展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1  拼音   jì shēng chóng bìng xué de jiàn lì hé fā zhǎn
   2  概述   在中国、希腊和罗马的古代医书中记载,人们肉眼已认识若干寄生人体的大形寄生虫,如蛔虫、绛虫、蛲虫和麦地那龙线虫等。但是,寄生虫学作为一门科学,始于1684年雷地(Redi,F.)发表的关于家畜和野生动物体内若干蠕虫的调查报道。近代寄生虫学则始于十九世纪中叶。自显微技术的改进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伴随着实验医学方法的问世,为近代寄生虫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殖民主义者对亚、非、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他们为了保护自身的健康和利益,同时还派遣了一些医务人员进入这些国家,在有关的海关、军队、医院和学校中任职,因这些国家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病的流行和节肢动物的危害十分猖獗,他们的调查研究对寄生虫病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因此,自十九世纪中叶至本世纪初,热带医学其中包括寄生虫学,在近代科学和医学领域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而得到发展。许多常见和重要的人体寄生虫病的病原及其传播途径相继被揭示。
  十九世纪,对寄生虫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有:①1835年英国医师欧文(Owen,R. 1804~1892) 发现人体肌肉中有旋毛虫幼虫的寄生;②1846年美国医师利迪(Leidy,J.1823~1891)发现猪肌肉寄生旋毛虫幼虫;③1851年德人比尔哈茨(Bilharz,T.1825~1862)于埃及作尸体解剖时发现了埃及血吸虫,澄清了长期来人体不明的血尿病因; ④1852年德国学者库奇梅斯特(Küchenmeister,F.)以兔体内的豆状囊尾蚴喂狗,获得了豆状带绛虫成虫,再用其卵喂兔获得了囊尾蚴。导致他1855年又成功地将猪肉中的囊尾蚴经人食后在其肠中获得了猪带绛虫成虫。应用动物实验的方法研究绛虫生活史的成功,对近代寄生虫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⑤1857~1859年德人洛克卡特(Leuckart,K. G. F. R. 1822~1898)和微尔啸(Virchow,R.)同时各自完成了旋毛虫的生活史;⑥1873年洛希(Losch,F.)于俄国圣彼得堡发现溶组织阿米巴;⑦1878年曼逊 (Manson,P. 1844~1922)在中国厦门发现致乏库蚊充当班氏丝虫的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⑧1880年法国军医拉佛朗 (Laveran,C. L. A.1845~1922)于非洲疟疾患者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 ⑨1883年托马斯(Thomas,A. P. W.)和洛克卡特各自独立地完成了肝吸虫的生活史,开辟了吸虫类生活史研究的道路,对后人研究吸虫生活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⑩1895年布鲁斯(Bruce,D. 1855~1931)发现了舌蝇是传播非洲锥虫病的媒介;(11)1897年英人罗斯(Ross,Sir,R.1857~1932)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为此,他获得了1902年诺贝尔医学奖;(12)1900年利什曼(Leishman,W. B. 1865~1926)在印度发现了黑热病的病原利什曼原虫;(13)1901年福德(Forde,R. M.)发现非洲睡眠病病原冈比亚锥虫;(14)1904年日人桂田富士郎在山梨县的猫体内发现日本血吸虫成虫,并在人粪中发现了本虫卵,并证明该虫和卵与“片山病”的关系;(15)同年德国学者鲁斯(Looss,A. 1861~1923)在埃及开罗由于偶然机会他自身被十二指肠钩虫幼虫感染,从而揭示了钩虫幼虫经皮肤感染的途径; (16)1909年查格斯(Chagas,C1879~1934)证明锥蝽(Triatoma megistus)是流行于南美洲的克氏锥虫的传播媒介;(17)1910年日人小林睛治郎发现鲤科淡水鱼充当中华枝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18)1913年日本学者宫入庆之助和铃木稔在佐贺疫区小沟内发现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完成了该虫的生活史,故日人称此小螺为宫入贝; (19)1915年英国伦敦热带病学院利珀(Leiper,R. T.)在日本学者发现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的启发下,于开罗近郊证明小泡螺(Bulinus)是埃及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随后的实验又证明双脐螺(Biomphalaria)是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20)1915年日本学者中川幸庵发现淡水甲壳类蟹充当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21)1918年武藤昌知发现纹沼螺为中华枝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完成了该虫的全部生活史。
  从以上寄生虫学史中的一些重要发现,可见十九世叶中叶,德英两国的科学家对寄生虫病的贡献较为突出,当时已具有一支独立的寄生虫学科的队伍,并出版有专门的著作,如德人洛克卡特(1863)所著《人体寄生虫学》(Die Menschlichen Parasiten)、英人科博德(Cobbold,T.S.1828~1886) (1864、1879)先后著有《内寄生虫》(Entozoa)及《寄生虫》(Parasites)。
  德国常被后人称为寄生虫学的发源地,因为十九世纪中后叶寄生虫学大家如:洛克卡特、库奇梅斯特、鲁斯等均出自德国,当时的柏林、莱比锡、汉堡曾是各国寄生虫学前辈的进修中心。例如:开创美国寄生虫学的沃德(Ward,H. B.)和斯泰尔斯(Stiles,C. W.1867~1941)、开创日本寄生虫学的饭岛魁以及中国寄生虫学先驱者洪式闾等均是留学于德国。
   
  英国,第一所讲授寄生虫学的利物浦热带医学学校由博伊斯(Boyce,R.)于1899年筹建,著名学者罗斯(Ross,R.)担任教员。该校出版的《热带医学及寄生虫学年刊》封面上画有远洋航船并在帆上有一眼睛,象征地说明办校的宗旨是向海外扩张,眼向亚、非、拉地区。7个月后,被誉为热带医学之父的曼逊(Manson,P.)从中国厦门回英国后也创办了伦敦热带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院。外此,由纳托尔(Nuttall,G.H,F. 1862~1937) 1919年募建的剑桥大学Molteno研究院也是英国研究寄生虫学的中心之一。随后,英国寄生虫学家在热带地区对疟疾、锥虫病和黑热病等调查研究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继英国建立热带医学和寄生虫学院校之后,欧洲其他国家如法国在布兰查德(Blanchard,R.)的倡导下,于1902年建立了法兰西殖民医学研究院,讲授热带病课程。原先1888年在巴黎筹建的巴斯德研究院以及1889年和1893年分别在越南西贡和北非突尼斯建立的巴斯德研究院,也进行有关热带生物、医学和寄生虫学的研究课题。布伦特(Brumpt,E.)对促进法国寄生虫学的发展作出了努力。
  苏联罗曼诺夫斯基(Романовский)(1891)发明了原生动物的染色方法,迄今有关原虫的染色剂多在此基础上改进而成。十月革命后苏联寄生虫学有了迅速的发展。苏联蠕虫学创始人斯克莱宾(Скрябин,К.Н.)建立了兽医、医学和生物科研机构中的蠕虫研究工作。他提出根据病原生物学的特点,制定蠕虫病的严格防治措施体系。在他的领导下,目前已编写了《人体及动物吸虫》26卷、《绛虫学纲要》8卷及《线虫学纲要》28卷,如此庞大的蠕虫学专著是前所未有的。巴甫洛夫斯基(Лавловский Е.Н.)创立的自然疫源地学说,对寄生虫病的传播概念有了新的启发。多格尔(Догель,В.А.)从生态学角度考察寄生虫问题创立了生态寄生虫学派。
  美国,虽然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利迪(Leidy,J. 1823~1891)发现猪肉中有旋毛虫蚴虫以及以后有关其他寄生虫的工作,成为美国寄生虫学的奠基人,但是寄生虫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自1910年华盛顿蠕虫学会的成立。1914年沃德创办了美国寄生虫学杂志,十年后又筹建了美国寄生虫学会。沃德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是美国近代寄生虫学的创始人之一,而且他的门下有数人是数十年来美国和国际寄生虫学界的杰出人材。

5. 寄生虫学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研究领域     1  拼音   jì shēng chóng xué 
   2  英文参考   parasitology
  helminthology
  寄生虫学是一门研究寄生虫与其宿主和两者之间关系的科学。寄生虫学属于生物学的范畴,寄生虫学不仅仅是厘清这些生物和环境之间的问题,还包括了他们生存的方式。这意思著寄生虫学是一门综合科学,和细胞生物学、生物资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和生态学都有关系。
  
   
   3  研究领域 

寄生虫学简介

6. 寄生虫学的介绍

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病病原(寄生虫)的生物学、生态学、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的科学。

7. 医学寄生虫学的介绍

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属病原生物学,是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课之一。它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病病原(寄生虫)的生物学、生态学、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的科学。从寄生虫进入人体或动物,建立寄生关系,发展为寄生虫病的流行,以及从寄生虫病流行的压缩、控制到终止流行和长期巩固,都是寄生虫学必须用理论和从理论到实际加以阐明的领域。

医学寄生虫学的介绍

8. 医学寄生虫学的原虫方面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对危害人类健康较大的原虫性疾病,如疟疾、黑热病、阿米巴病等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疟原虫所引起的疟疾是危害中国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在中国长江以南流行尤为严重。本世纪30年代许多学者对各地区人群进行了广泛调查,对发病季节及疟疾的种类进行了分析。这些调查结果显示了三种疟原虫在全国的分布轮廓。1935年胡梅基报告了上海高桥地区疟疾的季节分布与中华按蚊密度间的关系。此外,冯兰洲等还对疟疾的传播媒介的确定、对一些按蚊在疟疾传播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了一系列调查研究。1936年姚永政等证实盛行于我国西南各省山岭区域的所谓“瘴气”实际上就是恶性疟疾。1941年姚永政与吴征鉴在昆明首次证实卵形疟原虫在我国的存在。在旧中国,尽管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过一些“点”的调查研究,在云南省曾设立了疟疾防治所,进行小范围的防治工作,但全面的抗疟工作在当时无法开展,据估计每年疟疾患者至少3000万以上,病死率约为15%。 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所引起的阿米巴病也引起当时许多学者的注意,并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调查。1943年卢婉卿及冯兰洲以实验方法证明蝇在传播阿米巴病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除最常见的阿米巴痢疾外,还报道了有关阿米巴肝脓肿、肺脓肿以及皮肤、生殖器与泌尿器阿米巴病的许多病例。张孝骞等用乙状结肠镜诊断阿米巴痢疾。认为方法简便可靠。钟惠澜等用碘油空气造影诊断阿米巴肝脓肿可显示脓肿形状与位置。刘效良及吴执中用中药鸦胆子治疗急、慢性阿米巴痢疾均获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