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重大事件

2024-05-09 22:01

1. 中国的重大事件

1980年 中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2年 全国十二大召开,确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1984年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新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突破”。 
国庆大阅兵!! 
1986年 “863”计划制定并实施;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法》 
1987年 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 全国十三大召开,概括并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确立了中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 
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1992年 邓小平南巡,发表“南方谈话” 
1997年 2月邓小平逝世 
7月香港回归 
9月全国十五大召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 
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8年 几乎是整个夏天,全国都在抗洪救灾,全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1999年 10月国庆大阅兵 
12月澳门回归祖国 
2001年 中国男足世界杯出线 
中国加入WTO 
中国获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中国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03 “非典”疫情爆发 
神舟5号成功返回 
2006 神舟6号成功 
2007 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2008 南方雪灾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 
8月8日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奥运会

中国的重大事件

2. 最近国际重大事件

1月1月1日——垦丁国家公园成立30周年。1月2日——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发生纵火事件。1月2日——‘雪龙号’将被困的俄罗斯南极科考队员全部救出。1月10日——原今年65岁的中非共和国第七任总统米歇尔·乔托迪亚宣布辞职。当地时间1月21日18时30分,泰国看守政府副总理素拉蓬突然宣布,从22日开始在首都曼谷及其周边地区实施紧急状态法,为期60天。素拉蓬表示,由于近期的反政府抗议引发多起暴力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破坏,因此政府决定实施紧急状态法,并成立由劳工部长差林负责的紧急维护安全稳定中心,动用国家安全力量控制局势。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于1月20日发表声明说,国务卿克里已经批准“必要的”对伊朗缓和制裁举措,并将于当天通知国会。美国国务院随后公布了放松制裁具体指导文件,其中包括允许伊朗6名客户在现有数量基础上继续购买伊朗原油;与美国伙伴国和伊朗一道建立“财政渠道”以便伊朗支付人道事务交易和医疗费用、伊朗海外学生大学学费和联合国会费。此外,在伊核问题协议落实的6个月期限内,美国停止针对伊朗石化产品出口、黄金等贵金属进出口以及汽车行业商品和服务的制裁措施。同时,美国政府将发放许可证,准许伊朗部分航空企业进口零部件和购买安全保障所需要的检修和相关服务。另欧盟成员国外长会也于20日作出决议,自即日起暂停对伊朗实施的部分制裁,期限为6个月。据伊朗国家电视台1月20日报道说,该国已在当天中午12时停止最敏感的铀浓缩活动,作为履行伊朗核问题阶段性协议的实际步骤。该电视台称,伊朗已经自愿暂停20%浓度的铀浓缩活动,切断了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的原料供应。报道还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已经前往其他铀浓缩工厂,进行下一阶段的监测工作。据《星期日泰晤士报》1月19日报道,英国王储查尔斯今年6月将在法国举行的二战盟军诺曼底登陆70周年庆典期间,代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这被称为“迄今最高调的一次与女王共同分担王室职责”。与此同时,查尔斯王储的新闻办公室和女王的新闻办公室将合二为一,并由前者统一负责王室的新闻事务。这些举措,被媒体解读为女王开始向王储查尔斯移交部分王室职权,为查尔斯未来登基做准备。据非洲媒体近日报道,非洲地区三个区域经济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体、东非共同体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预计今年6月签署协议,建立一个涵盖26国的大市场。三方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将成为非洲经济共同体的基石。美国国会众议院1月15日投票通过联邦政府2014财年预算法案,其中包括了日军慰安妇问题。这是美国国会预算法案中首次敦促日本政府遵守美国众议院于2007年通过的“慰安妇决议案”。该预算法案仍需等待参议院投票表决,预计将于17日举行。伊朗外长扎里夫1月16日访问俄罗斯并与俄总统普京、外长拉夫罗夫会谈。普京感谢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建设性立场,并希望双方扩大经贸交流,扎里夫则希望普京在近期合适的时机访问伊朗。拉夫罗夫在会谈后表示,俄方呼吁伊核问题会谈的所有各方为顺利完成此前达成的协议继续开展建设性合作,俄方将尽力保证协议实施。扎里夫表示,伊朗核计划绝对和平,最终解决伊核问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据朝中社1月16日报道,朝鲜国防委员会当天向韩国当局发出“重大提案”,提议双方从1月30日开始采取实际措施,全面停止相互刺激和诽谤中伤,停止针对对方的一切军事敌对行为,采取相互措施防止发生核灾难。韩国外交部发言人赵泰永1月14日在记者会上敦促日本收回在中学教科书编写指南中加入“独岛(日本称竹岛)是日本领土”的内容的决定,否则后果自负。伊朗副外长阿拉格希1月12日表示,伊朗已经与伊核问题六国取得一致,从1月20日起开始落实去年11月24日达成的日内瓦阶段性协议。阿拉格希称,伊朗将停止生产纯度为20%的浓缩铀,换取西方国家放松对伊朗的制裁以及对伊朗部分资产的解冻,此外,伊朗准备让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来检查,以核实伊朗履行日内瓦阶段性协议的情况。1月11日,在南非普马兰加省首府内尔斯普雷特市的姆博贝拉体育场,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举行非国大成立102年庆典。南非总统祖马发表了2014年大选非国大的竞选纲领,强调非国大将在未来5年专注进行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纲领强调,非国大未来将继续优先发展教育、卫生、农村发展、土地改革和粮食安全事业,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打击犯罪和腐败。特拉维夫消息:据以色列军方电台报道,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埃勒·沙龙1月11日下午因病医治无效,在特拉维夫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5岁。沙龙1928年出生于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地区的马拉勒村。14岁时参加了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军事组织“哈加纳”。从1947年起,出任 “哈加纳”的教官,开始其军人生涯,参加了1948年至1973年阿以爆发的4次中东战争,历任步兵团连长、戈兰旅指挥官、伞兵旅旅长、北部军区司令、装甲师师长和南部军区司令等职。沙龙有“铁血将军”之称,以作战风格大胆泼辣著称。1973年7月,沙龙从国防军退役后参与组建利库德集团,属该集团中的右翼强硬派,其在1982年担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期间领导了入侵黎巴嫩的军事行动。2001年,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日本文部科学省基本决定在初中和高中的教科书编写指南——“学习指导要领解说书”中写明钓鱼岛与竹岛(韩国称独岛)为“日本固有领土”。除了向日本下一代灌输错误的领土认识外,日本近日还在军事等多方面采取行动,加强夺岛力量部署。

3. 国内外十件大事

九月
  9月1日——手机实名制正式实施。   9月1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河东村大石房村民小组发生特大地质灾害,已造成29人死亡,19人失踪。   9月5日一一西班牙巴斯克分裂主义组织“埃塔”宣布停火。   9月7日一一山东东营胜利油田作业3号平台发生倾斜。平台上4人落水,32人被困平台。经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连夜救助,目前已有34人获救,1人死亡,1人失踪。   9月7日一一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与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  9·7日本巡逻船钓鱼岛冲撞中国渔船事件
9月10日一一中国的第26个教师节。   9月11日一一美国911事件九周年。   9月14日一一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民主党代表(党首)选举中击败竞选对手民主党前干事长小泽一郎,连任民主党代表。   9月18日一一阿富汗举行议会人民院(下院)选举。   9月19日一一瑞典举行议会选举。   9月21日一一索马里过渡政府总理奥马尔·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马克宣布辞职。   9月25日一一被日方非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返回福州。
十月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61岁华诞。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10月2日一一拉脱维亚举行议会选举。   10月6日——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届时,首批修复的文物将公开展出。   10月10日——辛亥革命99周年。   10月14日——荷兰自民党领袖马克·吕特接替此前担任八年荷兰首相的扬·彼得·巴尔克嫩德,宣誓就职新一任荷兰首相。   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闭幕。

国内外十件大事

4. 近期国内外大事

1、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打算在联合国寻求国家地位,美国、以色列及欧洲一些国家坚决反对。
2、利比亚反对派在赶走卡扎菲之后,并没有给这个国家带来预想的平静,组建新政府的分歧严重。
3、土耳其与以色列的关系恶化,令美国和北约挠头。
4、中国欲出手拯救欧元区债务危机,但提出了个先决条件,要求欧洲承认中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5、朝鲜外交部要求无条件重启六方会谈。
6、天宫一号将于9月27日至30日发射,使中国向建立自己的太空站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7、标普下调了意大利的主权评级,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欧元区危机。
8、印度宣布将与越南联合在南中国海进行石油勘探,是南沙群岛风波更加复杂。

5. 近期十件国际大事

02月07日——马尔代夫发生军人哗变,总统纳希德宣布辞职。
03月05日——俄罗斯总理普京赢得2012年总统大选。
4月10日——菲律宾海军企图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被中国海监船制止,双方随后发生对峙。
4月13日——朝鲜卫星发射失败 
5月7日——社会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当选法国第七任总统
6月2日-6月5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纪念 
6月9日——2012年欧洲国家杯足球赛开幕。本届欧洲杯在波兰和乌克兰举行。 
6月25/26日——“流行音乐之王”(KING OF POP),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逝世三周年忌日

近期十件国际大事

6. 国际,中国有什么大事件发生

2008 年大事件一:全国性雪灾   2008年春节前,南方大雪灾,损失巨大。1月10日起中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9个省级行政区均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据民政部的数字,截至2月12日,此次雪灾已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暴风雪让无数归心似箭的游子不能回家与亲人共聚春节,被冰封在回家道路上。大半个中国都是处在暴风雪之中,2008年的粮食价格也受这次暴风雪的影响而走高。

7. 近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国际性的大事件?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 汪金福、宋振远、邓卫华)2007年岁末,记者梳理出这一年影响民生的大事。从这些民生变化,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国改革的脉搏、发展的心跳。 

(一)1.5亿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义务教育“实至名归” 



资料图片:宁夏红寺堡第二小学学生在上课,该校移民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10月30日摄)。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两免一补”资金181亿元,免除全国近1.5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事件〕2007年1月,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将免除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将普遍减轻。不仅如此,今年政府还启动了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并增加财政拨款140多亿元完善国家助学体系。 

〔点评〕我国义务教育在经历多年“收费教育”后,终于彻底向全国农村孩子敞开“免费之门”。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政府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公益性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得民心。 

(二)2亿多城镇居民受惠医保,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 



11月6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工程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在展示哈尔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材料。自11月1日起,《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开始实施。凡具有哈尔滨市城镇户籍的非从业人员,不论患病与否,都可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婴儿出生28天即可参保、老人参保不设年龄上限。居民参保后,可以享受低廉的住院起付费用标准。(新华社记者 吕优摄) 


〔事件〕7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共惠及2亿多城镇居民。 

〔点评〕三大制度构成中国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变得不再遥远。按照规划,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首批79个城市参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到“十一五”末,我国将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医保,梦想的阳光正逐渐照进老百姓的现实生活。 

(三)逾2000万农民纳入低保,城乡一体化再提速 

〔事件〕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7年我国将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目前纳入农村低保的人口超过2000万人。 

〔点评〕城乡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意味着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存在的又一道“二元结构”鸿沟被抹平,城乡一体化再次提速。除了实现农村低保全覆盖,一些地方还逐步提高了农村低保的标准,并形成了以农村低保制度为核心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四)物权法施行,有恒产者有恒心 



〔事件〕10月1日,物权法正式施行。这部在立法过程中多次刷新最高立法机关审议次数的法律,明确界定了公民私有财产权与国有、集体财产权的平等主体地位,意味着更多的人将更充分、更平等地享受财富阳光。 

〔点评〕国外有句谚语:私人的茅草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物权法的施行对中国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新课题。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将不能随意实施征收、征地等行为,一旦当事人对行政权的行使发生异议,还应当配以司法救济。物权观念的传播与普及,将为政府依法行政奠定扎实基础。 

(五)“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百姓进入理财新时代 

〔事件〕10月中下旬,党的十七大召开,顺应中国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时代趋势,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点评〕让更多的家庭学会理财,拥有财产性收入,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使社会结构趋于“橄榄形”的合理分布,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2007年快速发展的股市给了人们关于财产性收入最直观的感受。随着股市从大牛市转向震荡调整,中国百姓对于如何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还需要有更理性、更科学的考量。 

(六)廉租房“高调”推出,低收入群体有望“住有所居” 



10月12日,租到廉租房的银川市部分城市低保户在入住仪式上。当日,银川市又有60户城市低保家庭拿到廉租住房钥匙。目前,银川市廉租住房保障面已经覆盖1605户城市低保户。 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资料图片) 


〔事件〕8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其中廉租房被摆在了显要位置。按照这一意见确定的时间表,2007年底前,所有设区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而到“十一五”末,全国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围要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点评〕廉租房被如此“高调”推出,既体现了低收入群体对“住有所居”的要求,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建立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在内的住房保障制度的决心,同时也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有效举措。 

(七)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政府频出调控之手 

〔事件〕今年,以猪肉价格持续快速上涨为标志,食品价格居高不下,让人们特别是贫困家庭感受到了压力。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今年前11个月CPI累计上涨4.6%,预计全年物价将出现自1996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为调控肉价,中央财政增加约18亿元,用于补助城镇低保户和大中专困难学生。国家同时加大扶持生猪养殖户,仅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各级财政就增加支出48亿多元。 

〔点评〕一年来,“肉价”引出的民生问题就一直没有走出百姓和政府的视野。补贴困难群体需求,让政府的归政府;动用经济杠杆调控市场,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采取的调控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应该看到,此轮物价上涨有其复杂性,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带有恢复性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当前需要防止的是,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应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 

(八)“劝辞风潮”起波澜,劳动合同法梳理劳资关系 

〔事件〕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劳动合同法。随后在北京、广东等地发生一些企业与工龄较长职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或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事件,最终形成一股“劝辞风潮”。而引发这股风潮的深层原因,正是即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 

〔点评〕这部法律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时必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并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有关专家表示,劳动合同法将逐步改变中国不少企业“速招速裁”的用工方式,有利于劳动者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促使企业建立融洽的劳动关系和人才保留体系。 

(九)太湖蓝藻事件暴发,催生“生态文明”新理念 

〔事件〕5月2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席卷了江苏无锡,罪魁祸首是太湖蓝藻。随后,滇池、巢湖蓝藻也相继暴发,高增长的中国进入“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凸显经济高速成长之痛。7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中国将在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对违法排污者采取“高限处罚”措施,并进一步扩大“区域限批”范围。随后,国家有关部门频频动用财税杠杆,调控“两高一资”行业,遏制资源过度开发畸形出口,抑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投资反弹。

近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国际性的大事件?

8. 近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国际性的大事件?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 汪金福、宋振远、邓卫华)2007年岁末,记者梳理出这一年影响民生的大事。从这些民生变化,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国改革的脉搏、发展的心跳。 

(一)1.5亿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义务教育“实至名归” 



资料图片:宁夏红寺堡第二小学学生在上课,该校移民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10月30日摄)。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两免一补”资金181亿元,免除全国近1.5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事件〕2007年1月,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将免除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将普遍减轻。不仅如此,今年政府还启动了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并增加财政拨款140多亿元完善国家助学体系。 

〔点评〕我国义务教育在经历多年“收费教育”后,终于彻底向全国农村孩子敞开“免费之门”。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政府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公益性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得民心。 

(二)2亿多城镇居民受惠医保,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 



11月6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工程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在展示哈尔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材料。自11月1日起,《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开始实施。凡具有哈尔滨市城镇户籍的非从业人员,不论患病与否,都可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婴儿出生28天即可参保、老人参保不设年龄上限。居民参保后,可以享受低廉的住院起付费用标准。(新华社记者 吕优摄) 


〔事件〕7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共惠及2亿多城镇居民。 

〔点评〕三大制度构成中国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变得不再遥远。按照规划,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首批79个城市参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到“十一五”末,我国将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医保,梦想的阳光正逐渐照进老百姓的现实生活。 

(三)逾2000万农民纳入低保,城乡一体化再提速 

〔事件〕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7年我国将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目前纳入农村低保的人口超过2000万人。 

〔点评〕城乡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意味着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存在的又一道“二元结构”鸿沟被抹平,城乡一体化再次提速。除了实现农村低保全覆盖,一些地方还逐步提高了农村低保的标准,并形成了以农村低保制度为核心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四)物权法施行,有恒产者有恒心 



〔事件〕10月1日,物权法正式施行。这部在立法过程中多次刷新最高立法机关审议次数的法律,明确界定了公民私有财产权与国有、集体财产权的平等主体地位,意味着更多的人将更充分、更平等地享受财富阳光。 

〔点评〕国外有句谚语:私人的茅草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物权法的施行对中国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了新课题。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将不能随意实施征收、征地等行为,一旦当事人对行政权的行使发生异议,还应当配以司法救济。物权观念的传播与普及,将为政府依法行政奠定扎实基础。 

(五)“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百姓进入理财新时代 

〔事件〕10月中下旬,党的十七大召开,顺应中国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时代趋势,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点评〕让更多的家庭学会理财,拥有财产性收入,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使社会结构趋于“橄榄形”的合理分布,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2007年快速发展的股市给了人们关于财产性收入最直观的感受。随着股市从大牛市转向震荡调整,中国百姓对于如何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还需要有更理性、更科学的考量。 

(六)廉租房“高调”推出,低收入群体有望“住有所居” 



10月12日,租到廉租房的银川市部分城市低保户在入住仪式上。当日,银川市又有60户城市低保家庭拿到廉租住房钥匙。目前,银川市廉租住房保障面已经覆盖1605户城市低保户。 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资料图片) 


〔事件〕8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其中廉租房被摆在了显要位置。按照这一意见确定的时间表,2007年底前,所有设区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而到“十一五”末,全国廉租房制度保障范围要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点评〕廉租房被如此“高调”推出,既体现了低收入群体对“住有所居”的要求,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建立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在内的住房保障制度的决心,同时也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有效举措。 

(七)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政府频出调控之手 

〔事件〕今年,以猪肉价格持续快速上涨为标志,食品价格居高不下,让人们特别是贫困家庭感受到了压力。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今年前11个月CPI累计上涨4.6%,预计全年物价将出现自1996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为调控肉价,中央财政增加约18亿元,用于补助城镇低保户和大中专困难学生。国家同时加大扶持生猪养殖户,仅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各级财政就增加支出48亿多元。 

〔点评〕一年来,“肉价”引出的民生问题就一直没有走出百姓和政府的视野。补贴困难群体需求,让政府的归政府;动用经济杠杆调控市场,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采取的调控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应该看到,此轮物价上涨有其复杂性,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带有恢复性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当前需要防止的是,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应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 

(八)“劝辞风潮”起波澜,劳动合同法梳理劳资关系 

〔事件〕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劳动合同法。随后在北京、广东等地发生一些企业与工龄较长职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或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事件,最终形成一股“劝辞风潮”。而引发这股风潮的深层原因,正是即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 

〔点评〕这部法律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时必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并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有关专家表示,劳动合同法将逐步改变中国不少企业“速招速裁”的用工方式,有利于劳动者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促使企业建立融洽的劳动关系和人才保留体系。 

(九)太湖蓝藻事件暴发,催生“生态文明”新理念 

〔事件〕5月2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席卷了江苏无锡,罪魁祸首是太湖蓝藻。随后,滇池、巢湖蓝藻也相继暴发,高增长的中国进入“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凸显经济高速成长之痛。7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中国将在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对违法排污者采取“高限处罚”措施,并进一步扩大“区域限批”范围。随后,国家有关部门频频动用财税杠杆,调控“两高一资”行业,遏制资源过度开发畸形出口,抑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投资反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