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赢得敬仰有哪些原因

2024-05-18 02:17

1. 邵逸夫赢得敬仰有哪些原因

教育慈善让邵逸夫赢得尊重 

 








2014年1月7日,香港无线电视(又称TVB)荣誉主席邵逸夫先生于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在内地,他的名字不仅因一部部香港影视作品而知名,更多人熟知他是因为“逸夫楼”、“逸夫学校”。微博近日发起投票调查:“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联想到什么?”,短短两个小时就有万余人参与投票,其中81.1%的人选择了“逸夫楼”。

“逸夫楼”、“逸夫学校”是很多人学生时代最刻骨难忘的记忆。在他逝世当天,许多人自发到逸夫楼前拍照留念,为这位“从未谋面,却无比熟悉”的老先生送行,网络上“逸夫楼”的照片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网络公司在地图软件上输入“逸夫楼”,结果代表建筑位置的红点密密麻麻遍布全国,被点亮的近三万座“逸夫楼”,就像一座锦绣的功德碑,记录着这位慈善家为教育所做的杰出贡献。

早在2012年,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就曾表示,“邵逸夫基金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为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相比其他富豪,邵逸夫或许并不是拥有财富最多的,但绝对是慈善捐款最多的之一。这或许正是他拥有许多财富,却并没有引来嫉妒,反而赢得尊敬的重要原因。

邵逸夫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在早年,他和许多事业正在起步的商人一样,注重对财富的积累和占有,对获取财富十分在意,对分配、使用财富却小心翼翼。有传闻就称,他曾是著名的“守财奴”,最初一笔慈善捐款只是给了一所老人院100港币的支票,当时就被老人院退了回来,嫌他实在太过于吝啬。但随着人生与财富观的变迁,在此后数十年,邵逸夫逐渐从一个醉心于创造、占有财富的人,变成一个懂得如何让财富更富有意义的人。正是这种追寻财富意义的价值观,让中国教育在邵氏慈善的关注下,变得更有意义。

几乎所有人都渴望拥有财富,在法治底线内创造财富的任何行为也都值得去尊敬。因此,富豪往往容易赢得人们羡慕或钦佩。他们如何使用与分配自己创造的财富,也往往并没有对错、高下之分。但一个人拥有巨额财富,如果只是陶醉于常人对自己的羡慕,乐于做创富成功的导师,或是动辄用于炫富,包括去做一些土豪式的慈善,能有多大意义呢?或许,这并没有错,但无疑,他们还可以做更多。

事实上,之所以富豪邵逸夫能够赢得普遍尊重,不仅因为他艰辛创富,勤于发展自身事业的努力奋进,更在于他“兼济天下”的财富情怀。邵逸夫将著名爱国企业家、教育家陈嘉庚视为榜样,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为祖国富强发展教育,“国家要富强,一定要把教育搞好,一定要培养人才。”正是这种对财富、对教育的态度,才让一座座“大庇天下学子”的“逸夫楼”拔地而起,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慈善文化,树立起中国教育慈善的丰碑,更成就一段善用财富的佳话。

如今,一代教育慈善家邵逸夫逝去,他的慈善基金却仍将薪火相传,延续下去,这值得欣慰。然而,在慈善的后邵逸夫时代,富豪们如何重建自己的财富观,如何用更文明与富有文化意味的方式去推进公共慈善,民间公益如何更积极介入慈善领域?邵氏慈善模式能否成功复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却不应止息。

邵逸夫赢得敬仰有哪些原因

2. 邵逸夫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很多人认为邵逸夫是商业奇才,他在各种身份的转变上游刃有余,他的思维、策略、胆识在当时的电影市场没人比得上。邵逸夫以实际行动来要求自己成为精通电影的专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他也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认真。邵逸夫制片相当严谨,为了保证影片质量,他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宁愿烧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