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师表》为什么“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024-05-19 04:57

1. 诸葛亮《出师表》为什么“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历史界有个共识,那就是汉朝的衰落始于两个不争气的皇帝:汉桓帝、汉灵帝。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提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位皇帝都干了什么事导致汉朝衰落呢?
汉桓帝(132年—167年)
汉桓帝刘志是东汉第十位皇帝,公元146?167年在位,在位长达二十一年,然而这长达二十一年的皇帝生涯中,汉桓帝只在最后的六年拥有实权,前面十三年汉桓帝基本上是个傀儡,由梁太后临朝听制,梁冀把持朝政,这个梁冀可是个狠角色,谁不服他他杀谁,2岁的汉质帝就因为说了一句他是“跋扈将军”就被毒死,汉桓帝能不认怂么?
直到延熹二年(159年),早对梁冀专权乱政不满的汉桓帝,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 ⑻坪獾任迦酥?ι彼懒杭剑?⒔?涿鹱澹?芩闶谴笕ǘ览苛恕H欢?驮诖蠹移诖?汉桓帝掌权后励精图治的时候,汉桓帝的表现却让人失望至极。
首先是卖官鬻爵,汉朝走到桓帝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家入不敷出,汉桓帝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改革财政制度,而是通过贩卖官职。大小官衔明码标价,虽然短期内让国家财政好转,但是通过买官上台的官吏执政后拼命剥削百姓,政治腐败日趋严重。
其次是党锢之祸,桓帝特别宠信宦官,宦官仗着皇帝的信任为非作歹,很多正直的大臣被迫害,桓帝昏庸无比,不仅没有明察秋毫还发动党锢之祸,把正直的大臣列为朋党,最多的一次打压了200多位忠臣,从此朝廷之上尽是阿谀奉承的奸臣。
最后是后宫混乱,汉桓帝时候后宫妃子多达万人,并且连续废立三任皇后,好色薄情的汉桓帝造成了后宫争权夺利,后宫又牵扯到外戚势力,从此汉朝再无宁日。
汉灵帝(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
汉灵帝刘宏是汉朝第十一位皇帝,公元168~189年在位。汉桓帝死后无子,刘宏被外戚窦氏立为皇帝,窦氏拥立有功,权倾朝野。汉灵帝在位时候汉朝已露亡国之相,而灵帝的胡作非为更进一步加深了汉朝的灭亡危机。
首先,纵容外戚和宦官火并。汉灵帝是个心大的皇帝,东汉长期存在外戚和宦官争权的局面,其实皇帝如果把握的好,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相互斗争来实现自己大权独揽的目的,但是灵帝的政策是:你们随便斗,我不管。结果外戚计划消灭宦官结果反被宦官消灭,得势后的宦官将窦武陈蕃等忠臣一网打尽。
其次,更进一步推行卖官鬻爵制度。汉桓帝卖官不过是在缺钱时候卖,而灵帝则是直接把卖官给政策化了,连正常的官吏升迁也要交钱,清官们辛苦为政不得升迁,反而贪官官越做越大,百姓被剥削的一无所有,被迫起义。
再次,第二次党锢之祸。灵帝听信宦官一面之词,发动了汉朝历史上第二次党锢之祸,这次党锢之祸比桓帝朝更严重,从中央扩大到地方,受害者高达六七百人,直到黄巾起义爆发,灵帝怕官吏因党锢之祸投奔黄巾军才解除。
第四,宦官政治。汉桓帝宠信宦官却也对宦官有所提防,但灵帝则是完全听从宦官,更设立了臭名昭著的“十常侍”。十个宦官把持朝政,迫害忠良,稍有不听从的意思就被灭族,灵帝一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祸害最重的时期。
最后,重置州牧。汉灵帝废史立牧,在全国遍设州牧,这些州牧拥有地方的财权、军权、管理权。很快,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汉朝宗室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在两个昏君的折腾之下,汉朝走上了覆灭道路,尽管有不少忠于汉朝的臣子的努力,汉朝依然走向了灭亡。

诸葛亮《出师表》为什么“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 诸葛亮《出师表》为什么“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汉朝的衰落始于两个不争气的皇帝:汉桓帝、汉灵帝。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提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汉桓帝刘志是东汉第十位皇帝,公元146~167年在位,在位长达二十一年,然而这长达二十一年的皇帝生涯中,汉桓帝只在最后的六年拥有实权,前面十三年汉桓帝基本上是个傀儡,由梁太后临朝听制,梁冀把持朝政,这个梁冀可是个狠角色,谁不服他他杀谁,8岁的汉质帝就因为说了一句他是“跋扈将军”就被毒死,汉桓帝能不认怂么?
直到延熹二年(159年),早对梁冀专权乱政不满的汉桓帝,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之力杀死梁冀,并将其灭族,总算是大权独揽了。然而就在大家期待汉桓帝掌权后励精图治的时候,汉桓帝的表现却让人失望至极。
汉朝宫廷
首先是卖官鬻爵,汉朝走到桓帝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家入不敷出,汉桓帝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改革财政制度,而是通过贩卖官职。大小官衔明码标价,虽然短期内让国家财政好转,但是通过买官上台的官吏执政后拼命剥削百姓,政治腐败日趋严重。
其次是党锢之祸,桓帝特别宠信宦官,宦官仗着皇帝的信任为非作歹,很多正直的大臣被迫害,桓帝昏庸无比,不仅没有明察秋毫还发动党锢之祸,把正直的大臣列为朋党,最多的一次打压了200多位忠臣,从此朝廷之上尽是阿谀奉承的奸臣。
最后是后宫混乱,汉桓帝时候后宫妃子多达万人,并且连续废立三任皇后,好色薄情的汉桓帝造成了后宫争权夺利,后宫又牵扯到外戚势力,从此汉朝再无宁日。
汉灵帝刘宏是汉朝第十一位皇帝,公元168~189年在位。汉桓帝死后无子,刘宏被外戚窦氏立为皇帝,窦氏拥立有功,权倾朝野。汉灵帝在位时候汉朝已露亡国之相,而灵帝的胡作非为更进一步加深了汉朝的灭亡危机。
首先,纵容外戚和宦官火并。汉灵帝是个心大的皇帝,东汉长期存在外戚和宦官争权的局面,其实皇帝如果把握的好,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相互斗争来实现自己大权独揽的目的,但是灵帝的政策是:你们随便斗,我不管。结果外戚计划消灭宦官结果反被宦官消灭,得势后的宦官将窦武陈蕃等忠臣一网打尽。
其次,更进一步推行卖官鬻爵制度。汉桓帝卖官不过是在缺钱时候卖,而灵帝则是直接把卖官给政策化了,连正常的官吏升迁也要交钱,清官们辛苦为政不得升迁,反而贪官官越做越大,百姓被剥削的一无所有,被迫起义。

3. 诸葛亮《出师表》为什么“叹息痛恨于桓灵Ĺ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有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桓灵二帝之可恨,由此在无数读者脑海里烙下了历史印迹。
桓灵二帝可恨不可恨,这是没有疑问的。可问题是,桓灵二帝为什么可恨?真的是诸葛亮所说的“亲小人,远贤臣”吗?
应该说,这六个字,既说到了桓灵二帝的弊端,但又远未触及根本。
桓灵二帝于东汉二百年历史上最让时人后人诟病痛恨的,莫过于党锢之祸。党锢之祸,说白了就是对士大夫朝廷清洗。这是桓灵二帝时期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一个共同点,彻底得罪了士人这个群体。
诸葛亮其生也晚,没有亲历这场祸乱,对党锢的余悸想必有所了解,但他没有看到桓灵二帝真正可恨之处,不在亲小人、远贤臣,而在杀锢士人。连董卓都感慨不已:“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几百年后的杜牧还没有忘记:“桓、灵四十年间杀千百比干,毒流其社稷,可以血食乎”,道出了桓灵二帝可恨之处。

诸葛亮《出师表》为什么“叹息痛恨于桓灵Ĺ

4.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了些什么内容?

chū shī biǎo 出师 表 zhū gě liàng 诸葛 亮 chén liàng yán : xiān dì chuàng yè wèi bàn ,ér zhōng dào bēng cú ;jīn tiān xià 臣 亮言:先帝 创 业未半 ,而 中道 崩殂 ;今 天下 sān fēn ,yì zhōu pí bì ,cǐ chéng wēi jí cún wáng zhī qiū yě 。rán shì wèi zhī chén 三分,益州疲弊 ,此 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 臣 ,bù xiè yú nèi ;zhōng zhì zhī shì ,wàng shēn yú wài zhě : gài zhuī xiān dì zhī shū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 身于外者:盖 追 先帝之殊 yù ,yù bào zhī yú bì xià yě 。chéng yí kāi zhāng shèng tīng ,yǐ guāng xiān dì yí 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 张 圣 听 ,以 光 先帝遗 dé ,huī hóng zhì shì zhī qì ;bù yí wàng zì fěi bó ,yǐn yù shī yì ,yǐ sāi zhōng jiàn 德,恢 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 忠 谏 zhī lù yě 。 之路也。 gōng zhōng fǔ zhōng ,jù wéi yī tǐ ;zhì fá zāng pǐ ,bù yí yì tóng : ruò yǒu zuò 宫 中府 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若有作 jiān fàn kē ,jí wéi zhōng shàn zhě ,yí fù yǒu sī ,lùn qí xíng shǎng ,yǐ zhāo bì xià 奸 犯科 ,及为 忠 善者 ,宜付有司 ,论其刑 赏 ,以昭陛下 píng míng zhī zhì ;bù yí piān sī ,shǐ nèi wài yì fǎ yě 。shì zhōng 、shì láng guō 平 明之治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侍 中 、侍 郎郭 yōu zhī 、fèi yī 、dǒng yǔn děng ,cǐ jiē liáng shí ,zhì lǜ zhōng chún ,shì yǐ xiān 攸之、费祎、董允 等 ,此皆 良实 ,志虑 忠 纯 ,是以先 dì jiǎn bá yǐ yí bì xià : yú yǐ wéi gōng zhōng zhī shì ,shì wú dà xiǎo ,xī yǐ zī 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 宫 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 zhī ,rán hòu shī xíng ,bì děi bì bǔ quē lòu ,yǒu suǒ guǎng yì 。jiāng jūn xiàng chǒng 之,然后施 行 ,必得裨补阙漏 ,有所 广益。将军 向 宠 ,xìng xíng shū jūn ,xiǎo chàng jūn shì ,shì yòng zhī yú xī rì ,xiān dì chēng zhī ,性 行淑均,晓 畅军事 ,试 用之于昔日,先帝 称之 yuē “néng ”,shì yǐ zhòng yì jǔ chǒng wéi dū : yú yǐ wéi yíng zhōng zhī shì ,shì 曰“ 能”,是以 众议举 宠为督:愚以为 营 中之事 ,事 wú dà xiǎo ,xī yǐ zī zhī ,bì néng shǐ háng zhèn hé mù ,yōu liè de suǒ yě 。 无大小 ,悉以咨之 ,必能使 行 阵和睦 ,优劣得所也。 qīn xián chén ,yuǎn xiǎo rén ,cǐ xiān hàn suǒ yǐ xīng lóng yě ;qīn xiǎo rén ,yuǎn 亲 贤 臣,远 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 隆也 ;亲 小人,远 xián chén ,cǐ hòu hàn suǒ yǐ qīng tuí yě 。xiān dì zài shí ,měi yǔ chén lùn cǐ shì 贤 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 ,wèi cháng bù tàn xī tòng hèn yú huán 、líng yě !shì zhōng 、shàng shū 、zhǎng shǐ ,未 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 中、尚书、长史 、cān jūn ,cǐ xī zhēn liàng sǐ jié zhī chén yě ,yuàn bì xià qīn zhī 、xìn zhī ,zé 、参军 ,此悉贞 亮死节之 臣也,愿陛下亲之 、信之 ,则 hàn shì zhī lóng ,kě jì rì ér dài yě 。 汉室之 隆 ,可计日而待也。 chén běn bù yī ,gōng gēng nán yáng ,gǒu quán xìng mìng yú luàn shì ,bù qiú wén 臣本布衣,躬 耕南 阳 ,苟 全 性 命于乱世 ,不求闻 dá yú zhū hóu 。xiān dì bù yǐ chén bēi bǐ ,wěi zì wǎng qū ,sān gù chén yú cǎo lú 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 zhī zhōng ,zī chén yǐ dāng shì zhī shì ,yóu shì gǎn jī ,suì xǔ xiān dì yǐ qū chí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hòu zhí qīng fù ,shòu rèn yú bài jūn zhī jì ,fèng mìng yú wēi nàn zhī jiān :ěr 。后值 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 间:尔 lái èr shí yǒu yì nián yǐ 。 来二十有一年矣。 xiān dì zhī chén jǐn shèn ,gù lín bēng jì chén yǐ dà shì yě 。shòu mìng yǐ lái 先帝知 臣谨 慎 ,故临 崩寄臣以大事也。受 命以来 ,sù yè yōu tàn ,kǒng fù tuō bù xiào ,yǐ shāng xiān dì zhī míng ;gù wǔ yuè dù lú , ,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 ,以 伤 先帝之 明 ;故五月渡泸, shēn rù bù máo 。jīn nán fāng yǐ dìng ,jiá bīng yǐ zú ,dāng jiǎng lǜ sān jūn ,běi 深 入不毛 。今南 方已定 ,甲 兵已足,当 奖率三军 ,北 dìng zhōng yuán ,shù jié nú dùn ,rǎng chú jiān xiōng ,xīng fù hàn shì ,hái yú jiù 定 中 原 ,庶竭驽钝,攘除 奸 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 dū : cǐ chén suǒ yǐ bào xiān dì ér zhōng bì xià zhī zhí fèn yě 。zhì yú zhēn zhuó 都: 此臣所以报 先帝而 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 酌 sǔn yì ,jìn jìn zhōng yán ,zé yōu zhī 、yī 、yǔn děng zhī rèn yě 。 损益,进尽 忠言 ,则攸之 、祎 、允 等之任也。 yuàn bì xià tuō chén yǐ tǎo zéi xīng fù zhī xiào ,bù xiào zé zhì chén zhī zuì , 愿陛下托 臣以讨贼 兴复之 效 ,不效则治 臣之罪, yǐ gào xiān dì zhī líng ;ruò wú xīng dé zhī yán ,zé zé yōu zhī 、yī 、yǔn děng zhī 以告 先帝之 灵 ;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 、祎 、允 等之 màn ,yǐ zhāng qí jiù 。bì xià yì yí zì móu ,yǐ zī zōu shàn dào ,chá nà yǎ yán ,shēn 慢,以 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 ,以谘诹 善道 ,察纳雅言,深 zhuī xiān dì yí zhào 。chén bù shèng shòu ēn gǎn jī !jīn dāng yuǎn lí ,lín biǎo tì 追 先帝遗诏。臣不 胜 受恩感激 !今 当 远离 ,临 表涕 qì ,bù zhī suǒ yún 。 泣,不知所云

5. 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这句话,他说,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干了什么事

汉恒帝时期外戚干政,又宠信宦官卖官鬻爵,重用宦官,不仅因为宦官在他夺取实权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宦官的一切权势都直接来自皇帝,而不是他们的背景。因此,相对于拥有强大的自身实力的外戚和士大夫,桓帝更愿意使用宦官,如果宦官不令他满意,他可以随时换掉他们,而不必顾及他们的“家族背景”和“地方声望”。而在信任和重用宦官的同时,桓帝对于在历次事件中都没有发挥任何实质作用的士大夫们,持一种极度的不信任的态度。其实也难怪桓帝不信任士大夫,他们也确实拿不出像样的成绩让桓帝信服。
汉灵帝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

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这句话,他说,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干了什么事

6.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提到桓、灵二帝都做了什么让刘备痛恨呢?

1.桓、灵二帝沉溺女色。
汉桓帝在位时,后宫各类环肥燕瘦,姹紫嫣红的佳丽达五千多人,就是说他的老婆多到他每天临幸一个,十年都临幸不过来,而汉灵帝更荒唐,他苦心孤诣发明了宫庭版的开裆裤,有了需要,不管什么场合,都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淋漓尽致地发挥,够荒淫无耻的。
这是回答问题,不能写艳史,否则发表不了,上面用春秋笔法点到为止,看官可以想像,这两位帝王是什么东西!
2.桓、灵腐朽没落,导致大权落到宦官手中。
由于贪图享乐、不理朝政,朝政大权逐渐被十常侍窃取,这些家伙背后有皇帝撑腰,一个个飞扬跋扈起来,后来发展到明目张胆地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的地步。这是十常待就是诸葛亮所说的小人
桓,灵之时,发生了宦官集团迫害朝廷士大夫的“党锢之祸”,使得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这些国家栋梁级的人物都被宦官曹节等人诬陷,谋害致死,东汉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太监们的黑暗统治时代,形成了“十常侍专权”的局面。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就是贤臣,结果死于非命。
史载:当时灾害频繁,间或爆发出妖异事件,不光是狐狸妖魔鬼怪,山洪大雨冰雹之类的现象,仅在灵帝时代的东都洛阳一个城市,一年之中出生两头四臂畸形儿的事件就时有发生,抛开迷信信色彩,我们可以推断出,那个时候的生态环境被污染到什么样的程度!民不聊生绝非空穴来风啊,灵帝末年就爆发了黄巾起义。
政治生活非常不正常,忠诚正直的大臣,在政治上没有了话语权和生存空间,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家形势,徒增无奈和无力感,使得朝堂的政治缺乏远见和创意,让东汉成为了政治上最沉闷的朝代之一。怎么不叫诸葛亮扼腕叹息呢?
3.不能给外患以有力打击,维护不了民族的尊严。
在大汉帝国西北的古羌族的叛乱待续进行,到桓,灵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不力,地方诸侯掌握了军政大权,东汉王朝已经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根本不能号召全国百姓团结,同仇敌忾,抵御外患,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了,诸葛亮是忠贞为国的知识分子,对大汉皇帝不能保家卫国是痛心疾首的。
其实,东汉帝国的国家机器此时几乎进入了停滞状态;一个人,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国家,哀莫大于有了外敌侵入,朝廷不能组织人民进行有效地抵抗。4.灵帝昏聩,随着州牧政治的实施,加速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皇族刘焉,从望气师处得知蜀地有王者之气,出于私心,他向汉灵帝提出州牧全权治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就是实行州牧首长负责制,其实这是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让州牧发展壮大的举措;汉灵帝却认为,这样一来,地方的匪患治理全都交给了州牧,朝廷倒是可以省事不少,当即给予了支持。你说混蛋不混蛋?
汉灵帝驾崩,朝廷外戚失去了宦官的控制权,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招董卓入京灭宦,引起了朝野大乱,皇帝无法控制牧,州牧全权治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成为压死东汉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要了皇权的命。
刘焉成为益州牧后,传位给儿子刘璋,后来刘备取而代之;力量日益壮大的公孙瓒鲸吞了幽州牧刘虞;冀州、豫州、兖州等等陷入了由州牧发展的起来的各派势力的绞杀中,直到到袁绍、曹操在中原崛起;徐州有陶谦虎蹲;荆州被身为皇族的刘表龙盘;袁术由于起家于光武帝的老家南阳,还想过一把当皇帝的瘾;雍凉也不清净,成为西北诸将较劲的战场;孙坚父子在江东打下了一片天下。皇室什么也没有了,连东西二京洛阳、长安都无法保住。
各州牧大员这挟天子以令诸侯,把个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当成了政治工具,天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最后被废黜,从而宣告了四百年大汉的灭亡,真正三国时代的到来。
总结:《三国演义》当头就说:“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治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罗贯中认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的崛起,是因为汉桓帝、汉灵帝昏庸无能、重用奸佞、荒淫无道引起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也认为贤良不分,是导致东汉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这论断有一定的道理。

7.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提到桓、灵二帝都做了什么让刘备痛恨?

1.桓、灵二帝沉溺女色。
汉桓帝在位时,后宫各类环肥燕瘦,姹紫嫣红的佳丽达五千多人,就是说他的老婆多到他每天临幸一个,十年都临幸不过来,而汉灵帝更荒唐,他苦心孤诣发明了宫庭版的开裆裤,有了需要,不管什么场合,都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淋漓尽致地发挥,够荒淫无耻的。
这是回答问题,不能写艳史,否则发表不了,上面用春秋笔法点到为止,看官可以想像,这两位帝王是什么东西!


2.桓、灵腐朽没落,导致大权落到宦官手中。
由于贪图享乐、不理朝政,朝政大权逐渐被十常侍窃取,这些家伙背后有皇帝撑腰,一个个飞扬跋扈起来,后来发展到明目张胆地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的地步。这是十常待就是诸葛亮所说的小人
桓,灵之时,发生了宦官集团迫害朝廷士大夫的“党锢之祸”,使得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这些国家栋梁级的人物都被宦官曹节等人诬陷,谋害致死,东汉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太监们的黑暗统治时代,形成了“十常侍专权”的局面。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就是贤臣,结果死于非命。

史载:当时灾害频繁,间或爆发出妖异事件,不光是狐狸妖魔鬼怪,山洪大雨冰雹之类的现象,仅在灵帝时代的东都洛阳一个城市,一年之中出生两头四臂畸形儿的事件就时有发生,抛开迷信信色彩,我们可以推断出,那个时候的生态环境被污染到什么样的程度!民不聊生绝非空穴来风啊,灵帝末年就爆发了黄巾起义。
政治生活非常不正常,忠诚正直的大臣,在政治上没有了话语权和生存空间,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家形势,徒增无奈和无力感,使得朝堂的政治缺乏远见和创意,让东汉成为了政治上最沉闷的朝代之一。怎么不叫诸葛亮扼腕叹息呢?

3.不能给外患以有力打击,维护不了民族的尊严。
在大汉帝国西北的古羌族的叛乱待续进行,到桓,灵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不力,地方诸侯掌握了军政大权,东汉王朝已经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根本不能号召全国百姓团结,同仇敌忾,抵御外患,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了,诸葛亮是忠贞为国的知识分子,对大汉皇帝不能保家卫国是痛心疾首的。
其实,东汉帝国的国家机器此时几乎进入了停滞状态;一个人,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国家,哀莫大于有了外敌侵入,朝廷不能组织人民进行有效地抵抗。

4.灵帝昏聩,随着州牧政治的实施,加速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皇族刘焉,从望气师处得知蜀地有王者之气,出于私心,他向汉灵帝提出州牧全权治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就是实行州牧首长负责制,其实这是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让州牧发展壮大的举措;汉灵帝却认为,这样一来,地方的匪患治理全都交给了州牧,朝廷倒是可以省事不少,当即给予了支持。你说混蛋不混蛋?
汉灵帝驾崩,朝廷外戚失去了宦官的控制权,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招董卓入京灭宦,引起了朝野大乱,皇帝无法控制牧,州牧全权治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成为压死东汉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要了皇权的命。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提到桓、灵二帝都做了什么让刘备痛恨?

8. 诸葛亮出师表的原文是什么呢?谢谢

前出师表
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候啊。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皇宫中或朝廷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感到叹息,表示痛心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可以很快实现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只希望在乱世间苟且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做官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鄙陋,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感动激奋,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将要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后出师表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39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