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2024-05-20 05:25

1. 英国金融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你好亲,除对霸权战争结果的影响外,英法国家债务的市场化操作对金融市场与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影响。英国国债的市场化操作有效刺激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与扩张,具体而言:其一,为提升国债在市场中的接受度与流动性,以制衡政府财政、货币权力为目的,授权私人创办英格兰银行,其日后成为了金融体系的信用中心与稳定器!其二,国债发行后,市场规模的不断上升,直接刺激英国私人证券资本市场的扩张。英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充裕、低成本的资金支持,金融革命是催生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所谓的英国金融革命,主要指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体系和政府财政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迪克最早提出了英国金融革命的概念,认为除了征税体制的变化,金融革命的实质在于国债偿付。这一点与国家信用是英国金融革命产生重要条件的认知一致,因为只有国家信用支持的国债方能保证按时偿付与流通,同时国家信用与英国财政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摘要】
英国金融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提问】
你好亲,除对霸权战争结果的影响外,英法国家债务的市场化操作对金融市场与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影响。英国国债的市场化操作有效刺激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与扩张,具体而言:其一,为提升国债在市场中的接受度与流动性,以制衡政府财政、货币权力为目的,授权私人创办英格兰银行,其日后成为了金融体系的信用中心与稳定器!其二,国债发行后,市场规模的不断上升,直接刺激英国私人证券资本市场的扩张。英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充裕、低成本的资金支持,金融革命是催生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所谓的英国金融革命,主要指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体系和政府财政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迪克最早提出了英国金融革命的概念,认为除了征税体制的变化,金融革命的实质在于国债偿付。这一点与国家信用是英国金融革命产生重要条件的认知一致,因为只有国家信用支持的国债方能保证按时偿付与流通,同时国家信用与英国财政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回答】

英国金融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金融,资金的关系

一、长期历史视角:工业革命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
  “大金融”理论(陈雨露,2013)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拟合。从长期的视角来看待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大国的金融崛起几乎总是与其经济崛起同步实现的。17世纪末,英国依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提供资本燃料和动力,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19世纪头号强国;但该体系“效率性”不足,无法支撑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无法适应新经济内在需求,而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逐渐走向衰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继承英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基础上,依靠逐渐成熟的投资银行体系,支持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20世纪头号强国,120年屹立不倒;但却又因该体系“稳定性”不足,存在脱离实体经济和金融泡沫化的风险,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投资银行体系也宣告破产,其经济一蹶不振,霸权地位也逐渐衰落。
  英美究竟是如何崛起和衰落?金融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在世界经济第六个长周期,中国又应如何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如何构建稳健、高效、统一的大国金融体系,全面服务于大国经济和金融崛起的双重战略需要?这无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
  二、英国模式的兴起: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10世纪前后的宋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从科学技术上,宋代的中国领先世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印刷术得到了大幅度改良(毕升的活字印刷),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从经济增长看,10世纪至15世纪,中国GDP平均占到世界30%,位居第一;从钢铁产量看,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大致在7.5万—15万吨,然而1720年工业革命前夕,英国钢铁产量也才1.7万—2万吨。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实力,几乎具备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条件。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宋代,而推迟700余年在英国发生?
  实际上,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这是因为业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量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规模化的产业阶段。因此,英国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的成熟发展必需经历一个等待的过程,当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后,工业革命也就随之发生了。这就是“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大金融”理论强调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和金融革命正是“大金融”理论一个经典的历史注释:正是工业部门的资本需求和政府借款的需要促成了金融革命的发生;金融革命反过来则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英国的金融革命始于世界上首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1694年,英国“九年战争”激战正酣、耗费巨大,政府大举借债仍入不敷出,于是成立英格兰银行为战争募资,后发展成为英国中央银行。1720年,为应对“南海泡沫”金融危机,英国政府制定《泡沫法案》以限制股份自由转让、限制英国股票市场发展,促使城市私人银行、地方银行等商业银行蓬勃发展。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构建的银行网络体系,成为英国近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和基础,不断为工业革命注入资本燃料和动力,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使英国从一个“蕞尔小国”一跃成为“日不落帝国”。
  三、英国模式的衰落:集中垄断的商业银行体系缺乏“金融效率”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英国商业银行体系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累积资本、发展壮大,走向“托拉斯”式的集中垄断。“托拉斯”式的银行体系“效率性”不足,难以支撑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无法适应新经济内在需求,导致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落。
  1826年,英国政府颁布《银行法》,鼓励股份制银行的发展。为追求垄断的高额利润,股份制银行迅速吞并私人银行或合伙银行,同时兼并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从而使得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的银行体系最大限度地占有稀缺资源,也更加注重短期回报、轻视工业创新的长期投资。资本的集中更加强化了其“逐利性”本质,通过特许贸易公司、殖民活动甚至战争,拓展具有更高利润率的国外市场,进而忽视了本国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调整升级。英国集中垄断的商业银行体系失去效率和活力,不能给英国经济提供长期发展、动力不竭的资本市场,“日不落帝国”逐渐衰落。
  四、美国模式的兴起:投资银行体系是美国经济腾飞的主推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继承英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基础上,依靠投资银行体系及金融创新,支持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霸主。1933年,为应对经济大萧条,美国制定《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限制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促使投资银行体系发展迅速,逐渐由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变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美国以投资银行为主体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资本运营能力,实现了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及有效配置,支撑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投资银行与生俱来“金融创新”的品质,通过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经济快速增长所需要的更高流动性和信用催化,并借此主导五次并购浪潮,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同时,投资银行体系顺利化解高新技术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通过风险投资支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其迅速成长为美国新经济的支柱。因此,投资银行体系及其创新对于美国的崛起具有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五、美国模式的衰落:泡沫化的投资银行体系缺乏“金融稳定”
  美国投资银行体系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但该体系“稳定性”不足,存在脱离实体经济和金融泡沫化的风险,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该体系也宣告破产。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美国投资银行体系曾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为何后又脱离实体经济?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为追求高额利润,资本必须走在实体经济前面,它“先入为主”却又“抢先退出”。美国经历工业化、产业化后的利润率下降,无法满足资本的逐利欲望,资本就放弃介入实际生产,专门从事于借贷、投资等非实物资金运作,于是产业资本就变异为金融资本。被金融资本绑架的美国义无返顾地走上“工业化—去工业化—金融化”道路,最终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并泡沫化,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当前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只是对困境的修补,不能改变衰落的大势。因为金融化后的美国资本已经习惯坐享其成,难以再适应并满足于工业制造的利润率;即使金融资本迫于无奈而寻嫁实体经济,也会通过全球配置选择低成本、高利润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美国逐渐被金融资本抛弃,缺少了资本动力,美国经济将走向衰落。
  从英美崛起历史中,我们发现工业革命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金融体系已成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性战略力量。这也是我们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拟合的核心要义。但是,走向集中垄断的英国银行体系因缺乏“效率性”,不能给实体经济资本支撑;走向泡沫化的美国投资银行体系因缺乏“稳定性”,导致金融危机。任何一种金融制度都有“天使”和“魔鬼”两面,怎么根据自身国家禀赋,用好才是关键。

3.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是什么?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什么?

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是: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3)对外贸易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5)自然科学的进步  (6)指导变革的新经济学理论  (7)新兴产业的出现   
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市场支持 和资金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为威廉三世。《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2.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4.人民有请愿权;5.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一法案的实质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规定国王的法令必须由有关大臣的签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不同意议会的决议,大臣就须辞职。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与后来的资本积累不同,前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建立之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后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称为资本积累。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
(3)对外贸易
自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政府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是强迫式贸易。如强迫印度农民种鸦片,输出到各国取得高额利润,中国也是受害国。英国低价收购印度大米,再卖给其他国家,获取暴利。
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问,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
15世纪时,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主要是毛纺织业。在16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导地位。英国手工工场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与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大量工匠移民有密切关系。在中世纪末期,法国、尼德兰等国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超过英国,拥有大量的技术熟练工匠。
因为不断发生的宗教战争,使大批新教徒遭到迫害,所以很多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逃亡到英国避难。这些技术熟练的工匠涌人英国之后.对于改良和革新英国的手工业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深入,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为英国大商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各种技能的廉价劳动力,于是集中的手工工场逐渐地发展起来。至于分散的手工工场就更为普遍了。所有这些,意味着英国资本主义结构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成熟。
英国手工工场在18世纪普遍地扩大起来。手工工场发展的结果,使技术分工更加精细,操作分成各种细节,从而使专门工作日益精巧、熟练。这样就出现了适宜于各种专门工作的细小而简单的生产工具,同时也出现了高度熟练的技术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区别。手工工场分工的发展,把工具改良成为许多只适合专门动作的工具,因而提供了把这些工具联结在一起成为机器的可能性。此外.手工工场讲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所有这些,为发明机器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当时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尚不能适应广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技术改革成为迫切需要,这就提出了发明机器的历史任务。
(5)自然科学的进步
机器的发明必须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熟,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他既是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培根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深入到自然界去,研究和反映自然界,从中获得知识,以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培根提倡认识自然要通过科学实验。他认为,实验是观察、认识和形成知识,得到新发现的最有效方法。培根的思想对英国自然科学家产生积极影响,活跃了17世纪英国自然科学领域,解放了生产力。
在这些科学成果中,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工业革命的兴起都产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响。这个时期取得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6)指导变革的新经济学理论
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大。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再单纯表现为货币的积累,而且也表现为生产的增长,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扩大。因此,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限制生产。随着资产阶级利益的重心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移,重商主义学说趋于崩溃,新的经济学说产生了。这种新的经济学说就是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思想上的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的经济学。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译本名为《国富论》)。这本书可以说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著作,是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在思想上的体现。它对工业革命的蓬勃展开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国富论》的出版,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它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工业革命时代到来的号角。
(7)新兴产业的出现
英国的冶金业、采矿业和采煤业,在16世纪到17世纪刚刚起步。就矿石开采的数量和加工的技术而言,在17世纪前半叶,英国还不如捷克和瑞典,某些工业部门的生产水平也不如法国。不过,英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成长有其本身的特点,就是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农村,使英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遭到剧烈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18世纪,虽然毛织业在英国是最发达的工业,但这种工业是从封建社会后期发展起来的,受政府严格控制,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保证质量,维护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信誉,但是在达到这个目的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毛纺织业技术的更新。使这个行业的生产过程僵化、定型,成为一个保守的、毫无生气的、传统的生产部门。而英国棉纺织业则不同,它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英国棉纺织业是1588年由尼德兰技工引进的,到17世纪才在兰开夏建立生产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产基地散布予农村,不受行会和政府法规的约束,也不存在生产上的清规戒律,没有传统的阻碍。因此,棉织业具有良好的技术改新环境。18世纪以前,英国棉织业的原料主要靠进口,生产技术相当落后,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不及印度,同类产品的价格比印度的贵50%-60%,英国棉织业的处境十分艰难。英国棉织业为了求得生存,为了抵制印度棉布,就只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因而,进行技术革新势在必行。其次,棉织品适宜于普通大众日常穿着,且价格较毛织品低廉,属于低档商品,国内外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可见,棉织业更适合于发明新机器,推广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所以,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新兴的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开始了。
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各工业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起到19世纪中叶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时间。
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 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文档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有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是什么?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什么?

4. 论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科学技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 
3.。使英国的国力大大提高,称为当时世界头号强国,开启了“日不落帝国”时代,加速了英国的海外扩张,进一步促进了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劳动力、原料的获取。

5. 英国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两场重大革命?

政治领域进行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济领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两场革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率先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地位。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帷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拉开了欧美实现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二者关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市场需求迅速增大,商品开始供不应求,急需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于是从纺织业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应运而起。

英国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两场重大革命?

6. 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并指出这两次革命之间的关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树立了国会的在国家政治中处于权力中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道路。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改变了资本产阶级内部统治关系。
关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改变,从而改变了英国资产阶级内部的统治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取代了农场主和商业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进一步促进了资产阶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