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句】刘慈欣: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2024-05-19 06:40

1. 【读美句】刘慈欣: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没有证据证明智慧有利于生存,也许正相反,它是通向毁灭的捷径,因为最顽强的生命都没有智慧。 
  
  
                                     ——《流浪地球》
  
 
  
                                          
 智慧的目的也许只是作为宇宙之美的见证者。 
  
  
                                     ——《流浪地球》
  
  
 
  
                                          
 必须渺小,才能感受宏大;必须脆弱,才能敬畏坚强;必须短暂,才能感受永恒;必须能思考,以感受造物设计的精妙,又不能全知,以防一切在瞬间全透明。
  
  
                                     ——《流浪地球》
  
  
 
  
                                          
 这就是智慧生命了,做这种见证者,神不行,只能是人。
  
  
                                     ——《流浪地球》
  
  
 
  
                                          
 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流浪地球》
  
  
 
  
                                          
 
  
                                          
 更多精彩请关注专题: 【读美句】

【读美句】刘慈欣: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2.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新作吗

《流浪地球》并不算刘慈欣的新作,这部作品是在2008年出版的。
 
 《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始制定了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不过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人类,在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了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这部作品曾获得了2018中国科幻大会水滴奖评委会特别奖。《流浪地球》还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由郭帆导演,吴孟达、李光洁、吴静、刘启等人主演。
 
 此外,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刘慈欣。他出生于1963年6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3. 刘慈欣的作品流浪的地球主要讲了什么?

《流浪地球》讲什么,导演郭帆这样说

刘慈欣的作品流浪的地球主要讲了什么?

4. 大家觉得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有哪些硬伤?

背景硬伤,对这类硬伤作者在写小说时是心知肚明的,但只能硬头头皮写下去,因为这种硬伤是故事赖以存在的条件,否则小说就没法写了。这样的硬伤在中外科幻中比比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用身体透明方式来隐形,稍有常识的人都能想到,即使其折射率与空气相同,在现实环境中也不可能隐形,更别提隐形人的视觉问题了。威尔斯肯定想到了这些,但他还是把小说写出来了,现在已成经典,在所能见到的的评论中,很少提到些硬伤,倒是现在又出了个,虽然评价界有说它是垃圾的,但与其硬伤无关,这方面同样很少被提及。

5. 《流浪地球》概念片曝光,如何评价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

根据刘慈欣小说改编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公布了首支概念预告片,在一曲《送别》的陪伴下,画面上都是积灰已久的杂物,报纸,收音机等等,显得十分凄凉。《流浪地球》摒弃了美国大片中的“太空探险片”套路,在片中渗透了中国人特有的安土重迁与恋家的核心情感,坚持“带着地球去流浪”。这种情感也为本片注入了一个中式的灵魂。

虽然《三体》电影搁浅,但是这部《流浪地球》正在制作中,预计2018年上映。 该预告片长度约为30秒。故事背景设定在不久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不再适合人类生存。面对绝境,人类拒绝坐以待毙,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倾尽资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巨大的推进器,希望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星系家园。

在上述的背景之下,为了能在漫长的2500年后抵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
据了解,片中最后出现一个发着蓝光的模型,就是推动地球的行星发动机,导演郭帆为了保证影片质量,特邀四位中科院科学家一同探讨,为剧情拍摄设定一套严谨的世界观。

导演通过各种技术,将原著中直径几十公里的庞然大物还原在电影当中。不仅如此,拍摄前的2000张概念图和5000多张分镜,是由300人的概念美术团队历时15个月来打造。原著中占据很大笔墨的“冰原”、“地下城”等场景也都将在片中实景还原。

《流浪地球》概念片曝光,如何评价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

6. 流浪地球浅谈(刘慈欣小说)


7. 如何评价刘慈欣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呢?

我从不追星,也很少看电影,但《流浪地球》我是认真看了,总体感觉:震撼!所以它冲44亿我期待。


第一,为作者思维震撼。作者站到星际的宏观以一颗包裹宇宙的胸怀看待地球,又以显微镜的微观视角解剖地球数千米地下城和城市里人的情感,还跨越数百年的时空,架起人(儿子)与星(爸爸)之间时断时续的心灵桥梁,把神话做成事实,真的想看看老刘长的什么样。《流浪地球》的附加值还会延伸增长。

第二,为开创先河震撼。《流浪地球》另一个亮点是突破了世界科幻片就科幻做科幻的模式和格局,祖父、父亲、儿子、妹妹,亲生的、收养的,不同人种之间,不同语言之间,赋予行星以人的情感,让冰冷的科幻有了温度,让科学幻想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使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放大了自己的格局。

第三,为中国制造震撼。《流浪地球》结束了中国人只有听外国人散扯科幻的历史,第一次就能干的有模有样,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也该出一个这样的人了!他把中国人的面子争来了,也把中国人的胃口搞大了,有第一部就有第二部、第三部……。虽然这部电影还有不足,但我希望大家不要自诩所谓的教授在鸡蛋里挑骨头,不要让民族的大爱流浪。谢阅互关同行。
这种群像式的英雄主义与人性相辉映,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超越了国界和民族,展示了一种伟岸的“巨人精神”,爆发出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这种英雄主义反照的则是: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在这个意义上,地球人就是一家人!
最前沿,先行者总部——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经行天下光未央欢迎交流,欢迎订阅——

如何评价刘慈欣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呢?

8.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早就听说过流浪地球的原作和电影没什么关系,读了原作后深刻了解到确实如此。原作中的时间跨度很大,通过主角的一生描绘了地球刚启程时的社会变迁,只花了大约一页描绘了途径木星的壮观景象,也没说有发生什么需要点燃木星的意外。更别说原作和电影的主旨甚至还有较为本质的区别,原作最后叛军将联合政府处刑,可谓民科害人愚民误事,电影中饱和式救援全球人民齐心协力救地球显得人民群众有力量。


并不想评价哪个主题更好,毕竟大谈三观某种意义上是个挺不入流的评价方法,重中之重应是作品把它的主题表现得怎么样。(顺带一提,大谈bug也是个挺不入流的评价方法,搞科普做分析欢迎,但说有bug就是烂作大可不必。)

原作中的悲剧反转显得造化弄人,不过,在长达2000多年的流浪旅程的伊始,在地球尚未漂流出太阳系之前,发生这个讽刺的插曲,最后却以“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结尾,倒有一丝沧海桑田的宏大的浪漫感。电影则不像原作那么着重描写在危机之下的人情淡漠,而是更加强调了地球的家园属性,全人类齐心协力守护自己的家园,排除万难带着母星一起流浪,照样也很宏大浪漫。

再多举几个例子,要是原作的主题集中在讽刺愚民上,那结局就该让发动机掉头,最终地球在氦闪中全灭,而像《瑞克和莫蒂》那种虚无主义荒诞单元剧,甚至可以选择不拯救世界,在世界毁灭前狂欢一把,拯救了世界我岂不是明天又要上班了jpg.

再顺便聊聊我阅读范围内的刘慈欣作品给我的感觉,首先他肯定和《瑞克莫蒂》那种不是一路子,他大抵的倾向确实在《三体》中可见一斑,例如“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不择手段的前进”,但也并非总是如此,会因设定的不同而改变。

例如,《三体》中说社会太柔和太女性化了不行,但《微纪元》中设定就是资源取之不竭社会无忧无虑,元首是个女孩,人民全体都像个孩子毫无问题,甚至比当今的人类世界要美好多了,或者又像《全频带阻塞干扰》那样通过角色之口表达要是全人类都享受宇宙之美就不会有战争了,很有理想主义理科生的感觉;《三体》中有黑暗森林,发现一个文明灭掉一个,《乡村教师》中却可以搞个碳基文明大家庭;《流浪地球》中讽刺愚民,不妨碍《中国太阳》的底层农民工逆袭。

大刘被吹的理由主要是在科幻点子上,这点没说错,不过我感觉他还挺喜欢描写社会的,虽然这方面确实不如科幻点子出色。或者说,他写的社会和角色是一种根据剧情需要/点子需要/作者三观经过简化的描写,复杂性不够大刘被吹的理由主要是在科幻点子上,这点没说错,不过我感觉他还挺喜欢描写社会的,虽然这方面确实不如科幻点子出色。或者说,他写的社会和角色是一种根据剧情需要/点子需要/作者三观经过简化的描写,复杂性不够。在宏大的尺度上描写社会时适当简化我觉得可以接受甚至还算搭配,不过这样确实容易招致不同意这种社会模式的读者的不满。我也称不上完全同意他笔下的社会,不过我觉得这是某种可能性,而我对可能性的接受能力向来挺高。

以及,大刘在科技细节的描写上,深黯写不明白的事就不要强写从而让一些爱捉虫的人抓住太多把柄的道理。《流浪地球》还是写得太早了,以至于他自己后来都说当初不该把数据编得太细。不过,其他的地方,他好像就突然不懂了。例如性别差异的描写,程心不行就是不行为什么要加一句她是女人呢,《全频带阻塞干扰》里说女孩都怕孤独,儿子喜欢孤独所以本质上不像女孩……我这个被人吐槽“人可以内向但总得达到人类社交需要的最低水平吧”的人感觉要性别认知障碍了。

这里虽然谈了点个人三观,但主要还是想说,这种和主题和剧情都没关系删了不影响的描写,冒着招致部分人口会不认同的风险,真的没必要啊。要是作者就是故意想搞刻板印象写男频文就算了,相当于主动筛选读者群体,看不惯就不看嘛,可大刘这我看更像不懂却强写,我想象得出他觉得自己身为男性像米沙一样比起社交更喜欢探究宇宙就张口来了句“女孩都害怕孤独”,和写十大页充满细节然而(其实连词比起然而用导致更恰当)漏洞百出的科幻设定一个性质,真的没必要啊。

不过我觉得大刘经常被人诟病的文笔其实不错,多好要看和谁比,但绝不能说不好,能让我对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经历产生代入感,对意象的掌握更是一绝。例如,《流浪地球》中,就将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哲学课上那个关于无限大的墙壁的谜题、那个时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结合在一起。意象上最集中的例子应当是《三体》中云天明的童话,一般人真想不出来。小说作者毕竟不是网抑云评论家,对故事整体氛围的把握比写几句优美的金句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