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孟子"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

2024-05-05 16:21

1. 如何看待孟子"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

原文: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好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如何看待孟子"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

2. 孟子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种说法对吗?

孟子认为善教得民心。《孟子・离娄上》:“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认为好的政治既不是完善的政治制度,也不是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恰恰是教育。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也可以看作孟子仁政思想的抽象表达。孟子相信,如果君王能够遵从这样的执政理念,一定能获得民众的衷心拥戴和支持;反之,实行暴政则等同于自动把民众赶到敌对一方。
扩展资料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
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3. 得民心者得天下谁说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司马懿说的。
三国时的司马懿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大意就是:得到民众的拥戴可以成为帝王,得到帝王的青睐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成为有权力的官员。

得民心者得天下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接受
由于此定律为胸怀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之梦想的野心家提供了很好地治国、安天下的建设性意见,并且在现实中屡屡得到验证,因此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广为传颂,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接受,成为了立国于民之本。
所谓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不过是这个治国定律的推论而已。

得民心者得天下谁说的?

4.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古人常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什么意思?看完终于明白了

5. 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还是得天下者得民心

古代,帝王得天下,总要说上膺天命,下餍民心,而非智竞力争而来.天命如何,人不知鬼不觉,你说什么便是什么好了;至于民心,似乎是有些准儿的事,所以不但帝王借此来合成王朝的合法性,老百姓也跟腔学调,拿它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瞧啊,我就是天视天听的民!我就是载舟覆舟的水!还有格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很动听,然而可惜,是句谎言.
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行,走到三山街,在一个老太太门口歇脚.听说老太太是苏州人,便问张士诚在苏州如何.老太太说,张士诚不战而降,苏州人不受兵戈之苦,很感念他的恩德.第二天朱元璋在朝中发牢骚:京师十万人,怎么没有一个人能像这个老太太,背地里说我的好?
张士诚为人宽厚,比朱元璋更得人心,但得天下的不是他.朱元璋起兵后行“寨粮”、“检括”,与剽掠无异,却能得天下.他高兴地说:“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温暖融融.”这位弥赛亚,对民心很可能别有自己的见解.比如,他或许已觉察到民心和民意是两回事.曾有十三人因为说“朝廷法度厉害”,全家成年男子都被处死,妇女流放;他的一条有名的榜令,是禁止人“不思朝廷凡事自有公论,但不满所欲,便生议论,捏写匿名文书,贴在街巷墙壁”,违者全家处死——管不了你的心,还管不了你的嘴呀?未得表露的民心,总没什么大用.
史书里总有许多材料,证明开国皇帝得民心以得天下,亡国皇帝反之.那些都是剪裁涂饰过的.朱元璋自己认为元朝之亡,在于纲纪废弛.“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他治道的中心是使民战栗,而对民心,则是半信半疑.明确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命题的是孟子.朱元璋下令把《孟子》中不顺耳的话都删掉,其中便包括所有对“民心”的讨论.若全信民心论,他不敢删《孟子》;若全不信,他不必删《孟子》.
流传有许多朱元璋治吏的故事,身受吏治之苦的平民听着很满足.不妨再看看他的治民—— 
朱元璋畏惧无业游民.《大诰》里明明白白地写着“逸夫处死”.榜文则说,百姓都要就业,外出要知道本人下落,到哪里去,去做什么;人们互相监督,若有人远行不知下落,或日久不回,里甲邻居不告发的,一律充军.另一条是规定看病的,算卦的,都只能在本地行业,不许远游.
按他的榜令,对说谎的人、通奸者和骗子小偷的处罚都是死刑(曾有人偷卖草束,被凌迟处死).自以为道德无瑕的人,说不定会为此欢呼呢.但你一旦认可了这种任意处置的权力,就不要再抱怨这种权力干涉到你的生活.
比如,同姓结婚的,处死;私改名姓的,处死.违反官定的服式,穿“半截靴”的,处死;违反官定的发型,孩子剃“一搭头”的,阉割.你要喝酒吗?有“乡饮酒礼”,犯者打五十,甚至充军.你要听戏吗?只许演“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别的不但不能演,连戏本子也不能看,“敢有收藏者,全家杀了”.
还有呢.民间的医生,只能称医士、医者,不能称大夫、郎中.梳头人只许称“梳篦人”,或称“整容”,不许称待诏.万一叫错了呢?“治以重罪”.又军人子弟只许演习弓马,否则便是不务正业,学唱的,割舌;下棋的,断手;踢球的,卸脚;做买卖的,充军.要是吹箫呢?“连上唇连鼻尖割了”,看你拿什么吹.
除非明朝人是很特别的一种人民,否则无法想象,这样一位皇帝,这样一种统治,会得什么“民心”.
但在民间,朱皇帝的口碑竟还不错,尤其是与他的为人相比.这已不是“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所能解释的了.王朝自马背上得来,得民心不如得士心,得士心不如得军心.“都很狡猾”的士人,一开始或要闹点别扭,迟早要加入新朝以自保.士是民的精神领袖,还是其传记作者.士心一旦收揽,民心也就粗定了.
在底层,个体的人心与整体的民心已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提出民心论的先贤,假设的是处于理想状态中的民人.这种状态,自秦汉以后,怎么可能接近呢?百姓在精神上早被征服,这时再谈什么民心向背,不过是拿幻象来自我娱悦罢了.
朱元璋得到了民心.明朝也得到了,而且靠着士人的越俎代庖,享祚近三百年.看来,“得民心者得天下”虽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但有比它更有道理,也更合实情的一句话,便是“得天下者得民心”.

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还是得天下者得民心

6.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是得天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得民心者可得天下,但不意味着得天下者都是得民心的。
因为得天下的手段很多,比如权臣篡位,典型例子是司马氏篡曹魏立晋,杨坚篡北周立隋。再比如军事政变,典型例子是赵匡胤陈桥兵变。
纵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得民心进而得天下的,只有汉和明。唐朝可以算半个,毕竟李家是关陇世族集团的一员,自身有很高的声望,可以说是自带光环。
题主所提到朱元璋和多尔衮其实都是得民心的
朱元璋在争取天下时,并未屠杀官僚,对官僚集团的清洗发生在他得天下多年以后,也跟争取民心无关。朱元璋在元末争取民心的作为主要表现在召集流民恢复生产,禁止手下将领滥杀无辜,宣传自己代表民族大义等方面。
多尔衮争天下时确实在屠杀平民,不过他屠杀的是汉族平民,对满族平民,则通过实行跑马圈地等方法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利益。所以多尔衮也是得民心的,只不过得的不是汉人民心,而是满人民心。

7. 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意思是: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获得整个天下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得民众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要想获得民众有办法,那就是获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民众;要想获得民心有办法,民众所需要的,就给予他们,反对的不要给予。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主张君王执政应以民为本,民心所向即为天下趋势。这在先秦时代可以说是十分先进的思想。
“得民心者得天下”据三国时的司马懿所说,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唐代魏徵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要知道什么叫“水能载舟,亦能溢舟”,(就是说水能将小船浮起来,也能让小船沉入海底)所以,这个“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当于是水,而你要想的天下,就要让你的“船”浮起来,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当你获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于你得到天下了。民心等于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8. 孟子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元清两朝得民心了吗

元清两朝的统治者还是比较擅长用屠刀对待人民。
成吉思汗对中国人实行的是种族灭绝政策,认为汉人太多,必须斩尽杀绝,要变城廓和村庄为水草肥美的大草原. 北方的汉人在金人的名义下被杀了个干干净净,南方的汉人也几乎被杀光, 以四川省为例,南宋时有人口1300多万人, 被杀得只剩下80万人.南方各省的情况差不多.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被杀汉人达7000多万人.
元朝的保甲制:元朝制度规定十户为一保,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保长,这十户的财产和女人保长可以随时、随意取用;汉人、南人不得拥有金属刀具,十户人家只能共用一把菜刀,且菜刀平日里须寄放在保长家;保长对汉人新娶的妻子享有初夜权,汉人娶妻后必须先将妻子送至保长家,三日后再接回。
清朝 清军入关后强推剃发易服令,规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导致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汉族传统服饰从此在中国大地消失,甲申国难数千万人被屠戮,同时实行超过一百多年残酷的文字狱,”留头不留发””宁与洋人,不与家奴””量中华之物力,博与国之欢心”这就是清朝统治者所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