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故事的介绍

2024-05-12 17:10

1. 企业家的故事的介绍

该剧讲述不同行业的企业家为证实自己的人生价值所经受的种种磨难,乃至今日的辉煌成就,颂扬了企业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折射出的乐观、豁达、奋发向上的精神。张奕打算花10年工夫创办一家公司,再回学校教书,把全面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可是,第一个月没有赚到钱反而亏了一大半。就在大家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张奕竟然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了市场,卖小礼品、卖鲜花、卖书、卖衣服、卖手电筒……正是靠着永不言弃的精神,公司在张奕的带领下,渐渐开始有了起色。

企业家的故事的介绍

2. 哪有小故事关于企业家的

1.李嘉诚 
第一块手表包装盒:李嘉诚永久珍藏的教训 
李或许是全世界最重视现金流的商人之一,在2007年财年结束时,和黄拥有着1110亿港元的现金及现金等值的资产。而李对现金流的高度珍视,很大程度上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李的身边一直保存着他第一块手表的包装盒。“这里面没有珍宝,也没有秘密,但它却是一个教训。”他说。 

这个教训可以回溯至1950年代李嘉诚创业之初。还在经营塑料花业务的李收到塑料花买家付款的一张期票,讲求信用的他随即给原料供应商开出一张期票作结数,希望到时买家支付的款项存入自己的户口后,供货商也可兑现李的期票。不巧的是,李的买家未能践诺,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信誉东拼西凑,可惜仍未能凑足所需数目:幸好,他平时间会随手把多余的硬币放在那个包装盒里,而这些无意间积攒的硬币竟凑足了不足之数。 

这种由硬币付款到今天千亿现金的关联,外人很难理解。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他能从5万元的积蓄和借款发展出12家总市值逾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他能够从最微小的教训中学得避免犯大错误的方法——在与李嘉诚交流时,他总会将话题引向自己的青年时期,这或许说明,当年太多的事情留给他过于深沉的影响,以至于即使他管理着一个业务遍布57个国家的商业帝国,仍不可避免的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在2005年的一场演讲中李谈到,22岁他创立长江塑胶厂时,他“知道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是低循环过时的观念,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建立减低失败的架构,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 

回顾早年商业生涯,李嘉诚并非没有犯过错误,而他将这些错误提炼为新的人生哲学的能力,实在令人吃惊。 

1950年,在其塑料花工厂成立时,为了节省微薄的租金,李选择了一个货仓做工厂。不久之后,因香港连降暴雨,刚刚添置的塑胶机器被逐一泡坏,结果开业后不到两个月就需另觅厂房经营。李并未以“运气不好”为由怨天尤人,而是开始思考,未来每做一件事,需将其种种环节考虑周全,并给自己留出余地。日后,当他有钱买下一艘游艇,已经被训练得极为谨慎的李定制了两个引擎,两个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甚至,“如果两个都坏掉,我船上还有一个有马达的救生艇。” 

2.松下幸之助
出身贫寒的松下,年轻时到一家电器工厂去谋职,这家工厂人事主管看着面前的小伙子衣着肮脏,身体又瘦又小,觉得不理想,信口说:“我们现在暂时不缺人,你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看吧。” 


  这本来是个推辞,没想到一个月后松下真地来了,那位负责人又推托说:“有事,过几天再说吧。”隔了几天松下又来了,如此反复了多次,主管只好直接说出自己的态度:“你这样脏兮兮的是进不了我们工厂的。”于是松下立即回去借钱买了一身整齐的衣服穿上再来面试。负责人看他如此实在,只好说:“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得太少了,我们不能要你。” 

  不料两个月后,松下再次出现在人事主管面前:“我已经学会了不少有关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我哪方面还有差距,我一项项来弥补。”这位人事主管紧盯着态度诚恳的松下看了半天才说:“我干这一行几十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和韧性。”

  松下幸之助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打动了主管,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并通过不断努力逐渐成为电器行业非凡的人物。

  松下的成功告诉我们。失败不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机会,它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轻言放弃,补上这一课,就成功了。

3. 企业家成功的故事有哪些?

  有哪些企业家是你比较熟悉的?你对他们的成功故事了解多少呢?我精心为大家蒐集整理了企业家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家成功的故事篇1:王裕岱  
    防水,众所周知,但要做好也是防水界探讨的难题,王裕岱与员工一直在努力研制新型的防水技术。山东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境内的东平湖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三面环山,山水相连。国内著名的隐形灌浆防水企业——山东天宇特种防水公司就坐落在泰山脚下,美丽的东平湖畔。 
 
    天宇特种防水公司的老总叫王裕岱,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防水大王!一个不怕挫折,愈挫愈勇的退伍军人,他喜读名人传记,喜欢寻觅商机,喜欢刨根问底,喜欢不断超越进取.....从1992年复员回家创业开始,十多年里一心扑在建筑防水领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被评为“泰安市十大杰出青年”、“优秀 *** 员”、“帮贫济困先进个人”。他所创办的山东天宇特种防水公司,也成了国内隐形防水企业的领头雁。主要产品有:防水王防水抗渗精,JS168高弹型防水胶、改性膏体SBS.快速堵漏王、防污乳胶漆涂料外衣.高弹性奈米渗透型彩色防水涂料.及新型建筑模板脱膜剂等,都通过了国家建设部门的鉴定,畅销国内南北市场。 
 
    1988年,他积极的响应国家参军的号召,调到了 *** 81779部队科研室,入伍以后,他因表现优异,多次得到领导表扬。 
 
  
 
    1992年转业回乡分配到东平县燃料公司工作,1996年因为企业破产,他拿着买断工龄及安置费用四万多块钱开始出来创业。最初,他选择的就是烫屋顶,普通民房防水补漏。当时他和五个伙伴一起,投资了三千元,一辆三轮车,一口大锅就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当时他们采用的是“两毡三油”防水,也就是把沥青熬好,浇在需要做防水或补漏的房顶,然后铺上一层油毡,再浇上一层沥青,再铺油毡,浇沥青。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能吃苦就行。王裕岱他们在炎炎的列日下开着三轮走街串巷,揽到活后,又要在毒毒的日头下用木柴大火熬沥青,到房顶上去施工,没干几天,王裕岱肩膀上就被晒的脱了皮,手上胳脯上经常有烫伤,但他还是咬牙坚持着,总是拣最累最难干的活去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年下来,他们赚到了六万多元。98年又用了市场上风行的改性沥青SBS卷材,但是SBS的施工繁琐,2-3年后就要重新做一次,行业是随着市场来变换的。 
 
    随着国家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出台,那种有污染或浪费的防水材料及工作方法被慢慢淘汰,王裕岱就在这时萌生创办一家特种防水公司的想法。 
 
    2000年的一天,他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说:“未来建筑防水行业将是一个朝阳产业。”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行业。当时,他既无技术,资金也不雄厚,也不懂行情,纯粹一个门外汉。亲威和朋友对他也多有劝阻,但王裕岱认定的事就是十头牛也拉他不回,他一方面查询有关的资料,把从部队带来的化工技术都用上,一边借钱办厂,2000年创办了山东东平天宇特种防水材料厂,生产特种防水材料。但由于技术落后,原料成本高,企业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王裕岱萌发了'开发新产品'的想法,但对于一个私营小厂来说,搞科研,开发新产品,简直是异想天开。 
 
    王裕岱为了开启知识的宝藏实现梦想,毅然决定自己搞科研——既适合国情又符合国家建筑环保要求的新型防水材料。他查阅上千册图书、资料,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研究实验,历经千辛万苦,皇天不负有心人,“防水王”终于研制成功。这项发明技术不仅淘汰传统的“三油两毡”,取代了传统的SBS等,在防水补漏方面获得巨大成果,而且是为使用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换代产品,还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防水王:ZL0810000139.0使用简单,只需按一定比例兑水后用低压喷雾器直接喷涂在干燥的建筑物上即可迅速渗入其内部,产生交联反应,形成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层而立刻防水。根据需要及建筑物材质的差异,该液只要渗入建筑物基体多深,就会形成多厚的隐形防水层,雨水飘洒在建筑物上就像落在荷叶上一样自然滚落,滴水不渗。本品也可按一定比例加水后拌和成水泥砂浆在潮溼或干燥的基面上直接施工,其生成物可堵塞微孔及毛细通道,从而实现长久防水,免除了年年维修的烦恼。对大裂缝有配套技术SJ168嵌缝胶是跟随使用的,二者合一是过硬的技术。 
 
    凭借此技术,天宇防水在当地一炮打响,当地的土地管理局办公楼防水招标,他们以保证五年防水质量,12元一平米的价格击败了其它竟标者。接着又拿下了县委办公楼、教育局电教楼等防水工程,天宇特种防水工程公司成了当地的明星企业,当年他们仅销售“防水王”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了28万元。 
 
    攻克难关:2009年王裕岱又承接了新泰市综合开发公司的防水工程,没想到在施工中遇到了难题。因为地下室泛水,“防水王”对大的裂缝力有不逮,工程没法进行.王裕岱根据自己的多年防水施工经验,仔细观察地面表层渗水情况,又查阅多种技术资料,改进技术配方,采用最新的施工方法,经过几天的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也因为这个工程,让他发明了带水补漏,灌浆防水.技术,此技术省时、省工、省力,施工时无危险,适用于各种建筑物的地下室及车库泛水,屋面、地下室、卫生间、空调外机、水池、粮库等都可以用些技术,另外让人神奇的是用此技术做完防水工程后,外表上基本看不到变化,还可以在房顶上种植花草,防尘,这一技术称得上是防水技术上的一次革命。 
 
    随后王裕岱的技术攻关一发不可收,先后又发明了JS168高弹型防水胶、快速堵漏王、彩色奈米高弹型防水涂料,渗透结膜型防水胶,防污乳胶漆涂料外衣及新型建筑模板脱膜剂等。 
     企业家成功的故事篇2:李嘉诚  
    李嘉诚三岁时,家道中落,后来父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李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李嘉诚是家中长子,不能不帮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收留16岁的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小嘉诚也抱怨过自己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枪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发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为太疲倦,他当班时一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溼了客人的衣裤。李嘉诚很紧张,他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为他开脱,一再为他说情,让老板不要开除他。 
 
    没关系的,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 
 
    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久而久之,竟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什么职业,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个不离十。这一切对他后来的事业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后,李嘉诚辞掉跑堂的工作,从塑胶厂推销员开始,一直干到了业务经理。三年后,20岁的他做好了准备,要大干一番。白手起家的他,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了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办起了长江塑胶厂。随后,经过反复考察,他认为塑胶花市场需求很大,于是大量生产,这为他带来了可观收入。30岁的李嘉诚,已成了千万富翁。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时,李嘉诚却敏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拥入这个行业,好日子很快会过去,如果再不调整,引起的后果不只是溅溼衣裤了。有人认为他太保守了,但他认为这是经商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谨慎和预见性。 
 
    随后他找到的是房地产。60年中期,内地的局势令香港社会人心惶惶,富翁们纷纷逃离,争着廉价抛售产业。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当时的地产价格来算,他简直可说是全军覆没了。但他沉着应变,仔细分析局势。认为内地肯定会恢复安定,香港将进一步繁荣发展。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行之,将所有资金都来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 
 
    李嘉诚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他从中获得了双倍的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此后,李嘉诚节节高升,成为全球华人中的首富。 
     企业家成功的故事篇3:马云  
    作为国内最早创办以商家为主导网站的创始人,马云在国内早已是家喻户晓了,成为了白领们心中崇拜的偶像 但是马云自己曾经讲他很笨。读书时,他的成绩从没考过前三名。他的理想是上北大,但最后他只上了杭州师院,是个专科,而且考了3年。第一年高考他数学考了 1分,第二年19分。 马云后来常说自己的创业经历至少可以证明:“如果我马云能够创业成功,那么我相信中国80%的年轻人都能创业成功。”· 
 
    大学毕业后,马云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就是在这期间他也没有真正消停过;他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译社,用业余时间接了一些外贸单位的翻译活。钱没挣到多少。1995年,“杭州英语最棒”的马云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 结果是钱没要到一分,倒发现了一个“宝库”——在西雅图,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第一次上了网际网路。刚刚学会上网,他竟然就想到了为他的翻译社做网上广告,上午他把广告发送上网,中午前他就收到了6个email,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第一个网页。“这里有大大的生意可做!”马云当时就意识到网际网路的商机有多大。 后来马云回国了。回国之后,马云把中国企业的资料集中起来,快递到美国,由设计者做好网页向全世界释出,利润则来自向企业收取的费用。 
 
    马云找了个学自动化的“拍档”,加上妻子,一共三人,两万元启动资金,租了间房,就开始创业了。这就是马云的第一家网际网路公司——海博网路,产品叫做“中国黄页”。在早期的海外留学生当中,很多人都知道,网际网路上最早出现的以中国为主题的商业资讯网站,正是“中国黄页”。马云的口才很好。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在杭州街头的大排档里经常有一群人围着一个叫马云的人,听他口沫乱飞地推销自己的“伟大”计划。 那时候,很多人还不知网际网路为何物,他们称马云为骗子。但马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他天天都先这样提醒自己:“网际网路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 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然后出门跟人侃网际网路,说服客户。业务就这样艰难地开展了起来。 
 
    1996年,马云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也就是这一年,网际网路渐渐普及了。这时马云收到了业界的注意;1997年,马云被邀请到北京,加盟外经贸部的一个由联合国发起的项,并参与开发外经贸部的官方站点以及后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在这一过程中,马云的思路渐渐成熟那就是要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他研究认为,网际网路上商业机构之间的业务量,比商业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业务量大得多。为什么放弃大企业而选择中小企业,马云打了个比方:“听说过捕龙虾富的,没听说过捕鲸富的。” 
 
    1999年,马云回杭州创办“阿里巴巴”网站。临行前,他对他的伙伴们说:“我要回杭州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从零开始。愿意同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很高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3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我们回杭州去,一起去!”几个月后他的网站上线了 一传十,十传百,阿里巴巴网站在商业圈中声名鹊起。然后,马云继续到世界各地演讲:“btob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 他在吸引到大量客户的同时也吸引人才和风险投资。 
 
    台湾人蔡崇信是全球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investab的亚洲代表,他听说“阿里巴巴”之后立即飞赴杭州要求洽谈投资。一番推心置腹之后,蔡竟然出人意料地说:“马云,那边我不干了,我要加入'阿里巴巴'!”马云吓了一跳:“不可能吧,我这儿只有500元人民币的月薪啊!”但两个月后,蔡崇信就任“阿里巴巴”的首席财务官。 这一事件引起华尔街的震动。随后以华尔街高盛为首的多家公司,毫不犹豫地向阿里巴巴投入了500万美金。 高盛资金到位的第二天,马云马不停蹄飞赴北京“见一位神秘人物”。见面才知,是成功投资了雅虎网站的“全球网际网路投资皇帝”、日本软银公司的董事长孙正义要求见面!面谈仅6分钟,孙正义就说:“马云,我一定要投资'阿里巴巴'!而且用我自己的钱。”2000年1月,双方正式签约,孙正义投入2000万美金。 一时,阿里巴巴声名大震。 
 
    现在“阿里巴巴”被业界公认为全球最优秀的btob网站。来自国内外的点选率和会员呈爆增之势!一个想买1000只羽毛球拍的美国人可以在“阿里巴巴”上找到十几家中国供应商;位于中国新疆和非洲的使用者,可以在“阿里巴巴”网站上走到一起,成交一笔只有在网际网路时代才可想像的生意! 2003年,“阿里巴巴”拓展了自己的业务,进入全球商务的高阶领域。如今,“阿里巴巴”服务的商人达到240万,马云即使在睡梦中,“阿里巴巴”每天也有100万元的收入。非典期间,“阿里巴巴”业务量增长了5-6倍。 至此马云成就了他的帝国。 
 
    从马云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成功与否在于你的信念和你对时代趋势和商机地把握,因此马云的事迹给了我们很多的其实就是:“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要自我放弃”。

企业家成功的故事有哪些?

4. 一个成功企业家背后的故事

描写一个成功企业家背后故事的句子有:
  
 1、成功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2、梦想经不起等待,只有你不断努力地执着于一件事,才有可能会成功;
   
 3、标新立异的成功者,向着洒满阳光的大道昂首走去,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4、有着坚定的意志与忍耐力的人,以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坚持自己的意志,便会获得成功;
  
 5、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6、真正的成功,不是来自别人的认可和评价,而是由自我满足带来的宁静平和的心态;
  
 7、真正的人生之路是由成功和失败两根道轨铺成;
  
 8、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5. 成功企业家的故事3个

      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应该努力坚持走一条正途,这样一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企业家的故事,欢迎阅读!
          成功企业家的故事1:比尔·盖茨 
         拖着两个很大的行李箱,第一次走出乡村的米莎太太,走进了候机大厅。环顾四周,寻觅了半天,她也没有找到说好了要赶到这里与她会合的侄子。她轻叹了一口气,坐下来等侄子。
         因为刚刚做过肾脏手术,米莎太太要比常人更频繁地去厕所,可总是不见侄子的影子。她带的许多东西虽然不很值钱,但都很珍贵,因为那是她给远在都市里的亲朋们积攒了多年的礼物。她只得一边忍耐着,一边焦急地东张西望。
         “太太,需要帮忙吗?”一个面带微笑的年轻人坐到了她身旁。
         “哦,不,暂时不需要。”米莎打量了年轻人一下。
         身着休闲服的年轻人掏出一本书,旁若无人地阅读起来。
         “这个不守时的家伙,等会儿非得训斥训斥他。”米莎太太开始埋怨起侄子来。
         又过了一会儿,米莎太太实在忍受不住生理上的要求了,她向身旁的年轻人求援道:“请帮我照看一下行李,我去一趟洗手间。”
         年轻人非常愉快地点头答应了。
         米莎太太很快回来了,她感激地掏出一美元,递给年轻人:
         “谢谢你帮我照看东西,这是你应得的报酬。”
         望着老人一脸的认真,年轻人回一声“谢谢”,接过那一美元,放到了上衣兜里。
         这时,米莎太太那位西装革履的侄子快步走到她跟前,他刚要解释迟到的原因,忽然惊喜地冲着老人身旁的年轻人道:“你好,盖茨先生,你也乘坐这趟班机?”
         “是的。”年轻人收起书,开始朝检票口走去。
         “哪个盖茨?”米莎太太跟在后面不解地追问道。
         “他就是我常常跟您说起的世界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啊。”侄子拖着行李箱,大声地告诉米莎太太。
         “哦,我今天终于知道他成功的秘密了,我刚才还给过他一美元的报酬呢。”米莎太太满脸的平静和自豪。
         “他真的接受了你一美元的报酬?”侄子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没错,我很高兴今天在候机的时候还有一美元的收入,因为我帮助这位太太做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事。”盖茨回头坦然回答道。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感慨不已的小故事一一因为一份自然的认真,清贫的乡村老妇米莎太太,和身价数百亿美元的世界首富,彼此都很在意那区区的一美元,都让那一美元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在前者的眼里,那是对一种劳动必须支付的报酬;在后者的心中,那是对一份真诚感谢必须回应的尊重。
         没有财富多寡的鸿沟,没有身份尊卑的差别,两人以简单的方式,以超俗的坦然,告诉世人——无论是谁,都要乐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慷慨地付出劳动,并欣然地接受相应的报酬,财富才会不断地流动起来,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层面上的。
          成功企业家的故事2:粱稳根 
         “中国首富粱稳根”自9、10月开始至今,都为互联网上热门搜索词。当粱稳根荣登福布斯、胡润双料首富之时,当他从政消息传来之时,当三一重工全资子公司涉嫌海外避税时,众多媒体都在寻找这个低调而又神秘的中国首富梁稳根。然而,他却始终躲在幕后。
         10月18日,有媒体指出,三一重工全资子公司涉嫌海外避税。而2011年的中国首富——三一集团实际控制人梁稳根,“中国首富”之称,于媒体,是追逐热点;于百姓,是日常谈资:但于梁,却毫无意义。
         “你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三一,但最好任何人都不知道梁稳根。”这是三一集团董事长、创始人梁稳根曾对三一副总裁向文波说的话。
         低调“中国首富”
         传来当梁稳根成为中国首富以及从政消息之时,无论是在办公楼内,还是生产厂区,整个三一集团都异常平静,丝毫感受不到老板已经成为中国首富的任何喜庆。“这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三一重工的工作人员说。
         细心浏览三一集团和三一重工的官方微博,竟然对董事长梁稳根成为中国首富之事以及从政事件无任何消息发布与转发。工作人员透露说,因为早已熟识梁的低调风格,因此,在此事处理上亦同样低调。
         采访梁稳根这一要求被众多媒体提起过,三一集团工作人员的回答是“几乎不可能”。近几年,梁稳根从不接受媒体采访。而最近的2008年的破例接受媒体专访,也是通过私人关系才得以约到。“之前跟他说过几次采访但都被拒绝了,总说他会不高兴。”上述人员表示。
         果然,无论是三一的员工,还是认识梁稳根的所有人,对梁的评价只有两个字:低调。
         开会时,一支笔、几张白纸是梁必不可少的。无论发言者位居高管,抑或只是普通员工,他都会耐心地在纸上不断地做着记录,但从不打断发言者。如果会议结束前,他有了定论会公布。如果没有,他则会通过其它会议进行判断。
         “至今,我始终坚持每天工作到晚上8点,我也要求我们的整个高管团队都这么做,目的是希望让三一始终保持创业伊始的执行力和创业激情。”梁稳根说。
         并不低调的“三一集团”
         梁稳根,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也许并不熟悉,这是源于他的低调。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一集团”并不陌生,相较于其董事长梁稳根的“低调”风格,他的三一集团,却并不低调。
         2011年9月7日、8日,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先后登上胡润与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之顶,首次成为中国首富。在亿万富豪榜上,更有七位高管进入榜单。一时间,三一集团被称作“造宫工厂”。25年前,梁稳根与同伴用拼凑的6万块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25年后,曾经不起眼的小厂已发展为产值超500亿元、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基地,并造就了“中国首富”。
         三一被看作行业的搅局者,更是行业的另类,在这里没有“不可能”。2008年初,三一就有了千亿级的发展战略,即到2012年,三一集团要实现1000亿元的收入,进入世界500强一这在当时看起来有点“天方夜谭”。2010年,三一销售收入已突破500亿元,一切似乎并非不可能。
         三一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没有国企的政策优先,更没有雄厚的资金。所以,有人说三一集团的成功是民营企业的奇迹。
         民企掌舵人的上升路
         在“三一重工世界最长臂架泵车下线新闻发布会”现场,面对“长沙市怎么看待这次对梁稳根的考察”的提问,参会的长沙市市长张剑飞婉转作答:“关于三一集团梁总身份的转变,现在还处在考察阶段,你们最好再找党务部门作进一步了解。”
         据了解,梁稳根能成为高层部门的考察对象,除了他在三一集团的巨大贡献外,也与其做人低调和他本人体现出的从政禀赋有关。
         事实上,梁稳根即将获得的华丽跨越,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和荣誉的一次简单提升,更代表了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地位之变。
         业内观察人士评价,尽管早在多年前青岛海尔CEO张瑞敏、中石化董事长李毅中等企业家也曾先后进入中央高层序列,但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背景是,这些企业均是国企或央企。而作为拥有个人财富超过350亿的下海民营企业家,此次若能顺利晋升,梁稳根应是中国民企第一人。
         学界人士认为,此举象征意义更大于政治意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浦兴祖说:“以民营企业家的身份进入国家权力核心,既表明执政党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度,也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所在阶层的利益表达。”
         施奕青却一连用了三个“不会”来回应“梁稳根从政”的消息,“梁董不会放弃三一重工的控股权,不会离开董事长的位置,三一高管也不会因此发生变动。”
         因此,梁稳根的晋升机遇,意义非凡。
         三一重工高管“低买高卖”?
         10月18日,有媒体指出,三一重工全资子公司涉嫌海外避税。根据三一重工公告,被指涉嫌海外避税的公司为此前的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三一重机投资”)注册地为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资本仅为5万美元,下属全资子公司有三一重机(中国)有限公司(维尔京)(下称“三一重机中国”),这两家公司均为持股性公司,自身无实际生产经营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三一重机投资由梁稳根等十名自然人于2003年注册于维尔京群岛,包括唐修国、向文波、易小刚、毛中吾等大部分三一重工(或三一集团)高层,该公司前身名为SpecklemarkLtd。当时,梁稳根仅出资2.891万美元,其他自然人出资更是少至从几百美元到4410美元。
         当日,三一重工有关人称,对于海外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及个税避税等问题,目前公司高层已经知道媒体在关注,但并没有正式回应。不过,梁稳根等10名自然人因持有“三一重机投资”已有丰厚的斩获。
         2010年时,三一重机的整体评估值高达近20亿元。因此,有人士质疑,三一重工及其高管存在将挖掘机资产“低买高卖”的嫌疑。
         不过三一重工也曾回应,三一重机在2001年和2002年时,存在技术水平、产业链建设、营销服务体系及财务状况等各方面难题,前景有诸多不确定性,而当时三一重工这家上市公司若要整合挖掘机产业需要投资大量资金,所以决定出售资产。
          成功企业家的故事3:安德鲁.卡内基 
         由赤贫一变而成为亿万富翁,创造无数百万富翁的人。未经过医生的手,也未借由助产士的协助,安德鲁。卡内基就降临于人世,因为他们家当时穷得根本无法请人助产。他第一个工作的工资是一小时两分钱——但后来却创造了4亿美元的财产。
         我曾到他位于苏格兰丹枫林的老家拜访,那是个只有两间房间的农舍,他父亲就在楼下从事编织工作,一家人则在狭窄阴暗的阁楼上生活,甚至连煮饭都得在那儿。
         卡内基一家人后来移民到美国,生活就靠父亲到各地推销自己编织的布匹,和母亲替人洗衣、为鞋店加工维持。安德鲁当时只有一件衬衫,所以每晚上床睡觉之后,母亲就赶紧把他脱下的衬衫洗干净。对于每天需工作16至18小时的母亲,安德鲁衷心地爱着她,在他22岁时,甚至承诺只要母亲在世一天,他就绝不结婚,而他也的确履行了这个诺言。他的结婚是在那之后的30年,也就是他母亲过世后,当时他已52岁,唯一的儿子则生于他62岁时。他小时候,就常对他母亲说:“妈,我将来一定会成为富翁,我要为你买好多丝质洋装,还要请佣人替你做事,而且也有自用马车。”他认为自己的智慧承自于母亲的遗传,而促使他能有非凡成就的原动力,也是因思念母亲而来的。自他母亲去世之后,他曾因悲伤过度,而有15年之久不敢提及母亲的名字,他曾为一位苏格兰老太太偿还债务,解除抵押权,其唯一的动机就是这位老太太长得很像他母亲。
         安德鲁。卡内基虽以“钢铁大王”闻名于世,但对于钢铁的制造却是一窍不通。不过,他拥有数千名精于此种技术的员工,而且他也了解如何巧妙运用这么多员工的方法,这正是他创造巨万之富的秘诀。他自年轻时代就已展露出超群的组织力、领导力及用人的优秀才能。
         就以他还在苏格兰时的少年时代故事为例,有一次,他抓到一只母兔,过不多久就生下许多小兔子,但安德鲁没钱购买饲料,经过一阵思考之后,他终于想到一个好法子,他对邻居的玩伴说:“我要饲养这些兔子,你能不能替我摘一些苜蓿或蒲公英的叶子,这么做当然会有回报,我将把其中的一只兔子以你的名字命名。”据说这种方法果然获致相当效果。
         安德鲁成为企业家之后,仍然经常使用这种心理战术。例如,他想将钢制铁轨推销给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遂将建造于匹兹堡的大工厂,以当时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董事长J.艾德格。汤姆森的名字命名,取名为J.艾德格。汤姆森钢铁厂,汤姆森先生当然非常高兴,于是毫不犹豫地就购买以自己名字为名的钢铁厂产品。
         安德鲁年轻时曾在匹兹堡市从事电报工作,日薪只有五角,但对当时的他而言,已是笔大收入了。他对匹兹堡市的街道并不熟悉,他深怕有一天会因这个原因而被革职,于是把匹兹堡商业区的公司名称及地址都一一背起来。后来,他决心成为电信技师,每晚都研读与电信有关的书籍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到电信局练习按键。
         有一天早上,费城方面不断打电报到匹兹堡市来,但值班技师还没到公司,安德鲁。卡内基只好自己接收电讯,然后很快地把电报送出去。由于这件事情,安德鲁很快地就被擢升为电信技师,薪水也增为两倍。
         他心怀大志,工作时又十分卖力,所以极获赏识,不久,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为了要设置电信电缆,遂以电信技师的职位雇用卡内基,后来又担任电信科主任的私人秘书。
         有一天,因为一件偶然的事情,卡内基终于向成为亿万富翁之路踏出第一步。当时他正乘火车前往某地,坐在他旁边的乘客是位发明家,在聊天中,那位发明家拿出一个新式卧车模型给卡内基看,并告诉卡内基那是他的新发明。那个时代的卧车,只是在货车的两边钉上简陋的卧铺而已,而那个模型却相当接近于现代的卧车。卡内基以苏格兰人特有锐利的先见之明,一眼就看出这种发明极具发展潜力,于是借了一些钱,购买制造这种新式卧车公司的股票,果不其然,股票值节节上涨,到25岁时,卡内基已因此项投资而年收5000美元。
         有一次,铁路所经过的木桥被烧毁了,使得火车好几天无法通行。当时卡内基的职位是电信科总主任,他认为木造桥已经落伍了,铁桥时代即将来临,因此借钱设立公司,开始制造铁桥,因此而获得的利益更是难以计数。在神话中的米达斯王受神所赐,而有碰触任何东西都能成为黄金的能力,安德鲁。卡内基也和他一样,不论从事任何事情,都能获得成功。他曾和几位朋友以4万元合买宾州西部油田中央的农场,在短短的一年期间,农场就涨价为100万元。据说在他27岁的时候,每周的收入平均有1000元,而在15年前,他的日薪只有两毛钱而已。
         林肯总统在位的1862年,正是南北战争进行得最激烈的时候,物价不断上涨,大事件也接二连三地发生,西部的开拓在这个时候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甚至已开发到密西西比河彼岸,在这种情况下,横越大陆的铁路绝对有其必要性。而新兴都市也在各地勃然兴起,美国全境都为这个新时代而感到热血沸腾。
         安德鲁。卡内基的制钢炉几乎未曾停止冒烟,随着这个繁荣异常的潮流,他创造了几乎可说是史无前例的巨大财富。
         虽然如此,他并非那种成天埋首于工作的类型,有一大半的时间,他是在悠闲中度过。他常说,“在我周围有许多脑子比我好的助手。”他以叱责或鼓励的方法,让这些能干的助手为他创造巨大的财富,而他虽也有苏格兰人吝啬的个性,但绝对让协助者赚取他们应该获得的。几乎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创造了那么多的百万富翁。
         他一生所受的学校教育虽然只有4年,但他所写的游记、传记、随笔以及有关经济的着作却有8本之多。而且也捐出6000万元给公共图书馆,同时为改善教育制度,也曾捐款达7800万元。
         苏格兰民间诗人罗巴特。邦兹的诗,他都一一记于脑中,莎士比亚的“马克白”、“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茱丽叶”及“威尼斯商人”,他也一篇不漏地背记起来。
         他虽不是任何教会的信徒,但捐给各地教会的风琴却有7000架之多。在他一生之中,捐给各方面的款项共计3.65亿元,等于一年内每天都捐出100万元。曾有不只一家的报社,设立奖金征求“卡内基应该如何使用他的巨万之富”的好办法,因为卡内基自己曾公开表示过,去世时还遗有金钱是一种耻辱。

成功企业家的故事3个

6. 企业家的故事的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企业家的故事国家/地区:中国类型:当代都市集数:40

7.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成功故事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迅速提升,技术创新为互联网革新带来了契机,创业活动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创业活动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参与到创业活动中的创业者越来越多。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一个企业家的  创业之路  ,希望能帮到你。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篇一         交大铭泰从一个不足9平方米的地下室,只有4名员工的不起眼的小公司开始创业,在短短几年内连跳3级,如今成为总资产超亿元的,以开发、销售技术创新性强的翻译软件(东方快车)、播放软件(东方影都)和网络软件(东方三王、东方虹)而被业界誉为”东方三强”的大型旗舰式通用软件企业。交大铭泰的领军人物何恩培,也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在软件业界更加引人注目。
         从1997年开始,何恩培带领公司从一个4名员工的“小蚂蚁”,发展到拥有亿元资产的“大象”。他既有从商的智慧,也有科学的头脑,中国翻译工具软件市场首选品牌“东方快车”就是出自何恩培之手。
         如今,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创造了三个第一:国内第一个通用软件上市公司、亚洲首支“信息本地化概念股”、2004年香港股市第一家上市企业。
         何恩培经历了数次波折,成功地完成了他亿万富翁之路。
         大学时开始“地下创业”
         出生于四川大竹县的何恩培1988年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固体电子学专业,1992年被保送本校续读研究生。由于他出色的  毕业  论文获得特等奖,而被国际工程师学会吸收成会员并列入检索中。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被保送没几天,何恩培就带着几个同学承包了武汉著名的电脑一条街上的武汉高科公司系统工程部,开发电脑印章系统、电脑免疫系统。他的第一笔投资是1000元,是向父母借的。
         那时的高校还没兴起“创业潮”,学校也不允许学生“不务正业”,何恩培和他同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偷偷摸摸“地下”进行的。一段时间后,生意开始盈利了,他们又滚动投资,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年多后,他们共赚了23万元。他们用这些钱到处考察,参观展示会、联系企业……
         初涉商场就获得了成功,何恩培感受到了创业的莫大快乐。
         1995年研究生毕业时,学校决定保送何恩培去日本读博士,何恩培婉言谢绝了。他认为,所谓人生智慧,首先表现在抉择之中。研究生毕业后,何恩培先后在深圳华为、珠海南科工作过,踏实肯干的他,半年后就成了公司的高级主管之一。1996年,何恩培被珠海市评为“珠海市优秀中方干部”。
         在别人看来已然功成名就的何恩培却丝毫也不满足,他还有更大的梦想。1997 年,何恩培毅然放弃了已拥有的优越生活,来到北京的中关村,在一家软件企业任副总经理。一年后,他决定自己组建公司,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1997年9月,何恩培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里与4个志同道合者谈了整整一夜。当地平线开始泛白的时候,一个新公司诞生了,这就是北京铭泰软件开发有限公司。5个人倾其所有,凑了15万元。由此迈出了何恩培亿万富翁的第一步。
         善心助他一臂之力
         铭泰公司成立后,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及销售四大系列软件产品,其中以翻译软件为主,其余则包括信息安全软件、互联网应用软件及娱乐软件。1998年6月,何恩培从实达集团引进600万元资金,开发出第一个产品《东方快车》,并将公司更名为实达铭泰(北京)软件公司。说起那段快速发展的日子,何恩培最不能忘怀的是那场“《东方快车》生死战”。
         在《东方快车》出来之前,南京月亮公司在汉化翻译软件市场中独占鳌头,该公司的《使汉化专家》在这方面是老大。怎样才能让《东方快车》一炮打响?经过慎重考虑,何恩培决定与《即使汉化专家》叫板。第一步他采用了“三个一”战术:集中火力猛攻一个媒体即《电脑报》,因《电脑报》在IT圈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集中精力领一个城市即北京,北京作为中国IT大本营,其软件销售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搞活一个代理商即“联邦”,因“联邦”是软件销售的主  渠道  ,占整个中国软件销售的40%左右。与此同时,他还参加各种展示会,并让消费者当场感受、免费使用自己的产品。 [Page]
         《东方快车》的销售势头越来越好,并冲到了销售排行榜第一。这下,南京月亮公司慌了,赶紧在技术上升级,但为时已晚。最后南京月亮公司采取了降价策略,何恩培的应对  措施  不是让自己的产品跟着降价,而是另辟蹊径。恰在这时,中国遇到了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
         何恩培决定抓住这一契机,展开一场“洪水无情人有情”软件义卖活动:凡是在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0元以上的人,凭捐款单都可以48元买到一套原价160元的《东方快车》软件,比《即使汉化专家》还便宜10元。这样既援助了灾区,又给了消费者以实惠。
         《东方快车》知名度大升,一举成为中国翻译工具软件市场的首选品牌。谈起这段往事,何恩培深有感触:是善心让我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当然,后来的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9年,何恩培遭到了一次重大的失败——soyou网的项目经营失败。这个在互联网第一轮投资浪潮中的兴起而又破灭的梦幻,让何恩培感到可惜。何恩培说:“当时这个网络项目停掉后,企业200多名员工被裁,类似于‘壮士断腕’。”
         但是,遭遇失败的何恩培并没有一蹶不振。凭借在翻译软件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资源优势,自觉在个人软件领域已经做到了顶峰的何恩培,于2002年4月从上海交大引入1000多万元,将公司重新更名为交大铭泰(北京)软件公司。2004年1月9日,何恩培以优良的业绩促使交大铭泰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随后又更名为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公司。
         做好团队的一面镜子
         一个企业的领头人往往要比别人看问题要看得高,看得远。1999年,何恩培提出团队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必须具有三个顾问,第一个必须是行业的老大;第二个必须有一个不在自己行业;第三个至少在某一方面有特长。这样,在管理团队有10个人的时候,那实际上就有30个人参与管理,这样可以把各种思想先经过顾问放大,回来再缩小,取其精华。
         “我们不是学习MBA,而是通过请顾问在实战中学习,我们团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这种机制。”何恩培说。
         谈起成功的管理秘诀,何恩培说,他在企业里扮演的是一个“导演和教练”的角色。“作为领导者,当大伙热火朝天干活的时候,你要提醒他人方向可能要调整一下;当大伙在埋头苦干的时候,你要要求他们更换一种方式;在大伙某种工作方式不对的时候,你更要鼓励大家探讨一些新的方式”。何恩培认为自己最擅长做团队中每个人的一面镜子,做一个交流者、沟通者。”
         在这面镜子的照射下,交大铭泰的团队成为一个稳定的团队,人员自创业以来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同时团队在企业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最初在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他们敏锐地发现,人们的学习能力不可能一日之间就能上升,但是信息量和信息的交换速度却是飞速上升的,这时必然需要一种工具,于是他们抓住机会做了《东方快车》翻译软件;在2000年互联网步入发展期的时候他们提出了“I软件”;2003年交大铭泰的团队又提出了东方翻译工厂的概念。
         作为一个领导,何恩培认为首先要有能力带领团队不断开创新的天地,这是所有事情的核心。一个团队存在的价值和原因,不是金钱,而是共同的新的希望和理想。作为领导者就是应该让团队具有这个能力,要每个人懂得如何去做,要不断地交流。
         处事细腻周到、思考全面和深入也是何恩培性格的一大特点。他说:“为什么这些年我的挫折少一些?就是因为比别人多思考百分之一到五,做的每一件事都有120%的准备。每一次商战,我会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应急措施预先想好。有一句话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而千里长堤也是靠一个个小细节筑就的。哪一个小细节被忽略,可能就会功亏一篑,坏了大事。” [Page]
         坚持,忍耐,宽容,细心,有人情味,这些并不深奥,但真正做到是很不容易的。何恩培高就高在这里:别人不一定能做到的,他做到了,所以他获得了成功。说何恩培有人情味,就表现在他非常注意培养下属,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帮助他们,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而这也正是他最欣慰、最快乐的事。
         “变脸”成就跨越式升级
         35岁的人基本定型,但何恩培却在不断地变化。
         在2月25日举行的“交大铭泰2004年战略发布会”上,何恩培特邀川剧变脸大师表演了变脸绝技,令在场记者大饱眼福,也深刻领会了何恩培的企业变脸技法。
         何恩培领导的铭泰公司,7年不到,更名三次!最早叫铭泰科技;1998年更名为实达铭泰;2002年更名为交大铭泰(北京)软件公司;2004年香港创业板上市后,又更名为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公司。
         当然,铭泰“变脸”并不是为了变脸而变脸,那是适应环境的结果。铭泰每一次的更名,何恩培都会给出充足的理由。第一次“变脸”是因为实达集团的介入,也因此确立了铭泰在翻译软件行业中的领导地位;第二次“变脸”是因为上海交大的介入,也因此铭泰在技术储备、资金储备、人才储备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第三次“变脸”是因为交大铭泰在香港上市后,希望铭泰在业务模式、服务客户、战略规划等方面有一个变化,将铭泰的企业特征从纯粹的“软件”领域,拓展到“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显示了铭泰在信息本地化领域不断进取的雄心。
         伴随着公司名称的变化,铭泰的业务模式也经历了三种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早期的以个人用户为中心转变到以企业客户为中心;第二个转变是从提供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中心;第三个转变是从以技术和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
         “我小学的时候想当飞行员,初中、高中想当老师,大学一年级想当科学家,毕业后想当一个企业家。”何恩培坦率地说。
         何恩培举例说:“我们要不断地自我否定,光盘和闪盘否定了磁盘,互联网否定了单纯的软件市场,服务否定了单纯卖软件。如果团队不能带领企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一个平台走向另一个平台,那注定会失败。这就是中关村很多公司消失的原因。”
         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不变是暂时的,变化才是永恒的。”生物界是这样,企业界理当如此。何恩培有着远大的雄心壮志,谈到今后的发展,何恩培说是:“立志使交大铭泰成为中国和亚太地区最大的信息本地化供应商,做翻译行业的联想和戴尔,2008年做到销售额10亿元人民币。”
         何恩培面对媒体坦言:“在高科技领域,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生产梦想的世纪,那么,21世纪必将是人类实现梦想的世纪。当千百年的梦想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成现实的时候,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篇二         从哈佛商学院出来的MBA经济大师,也不尽然能够在世界经济史上独行天下,书写传奇色章,不一定能在在交易场上捭阖纵横无阻,而往往,世界上很多知名的企业家、经济大家出身微寒,曾栖于陋室,隐于草根,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如果需要在这里对这个问题下一个定义和结论的话,请我们看一下街市之中营生的湖南人,您就可以大概知道民间最伟大的MBA经济大师在哪里。
         繁华的广州市,幽静的天河公园,高雅的波波球酒窖里,我对面是一位多年的朋友,湖南人祁东人,二十多岁,做不少生意。因家里贫困,小学毕业之后辍学,属于大字可以认识几个,小字一窍不通的人,用通俗的说法来形容,是过马路可以认识红绿灯标志的人,但是这不妨碍他如今拥有几百万的身家,用他的话来说是,天都不帮自己,只有自己救自己了。
         最初,这个湖南人流落在我们市街头,在街边铺张塑料纸摆卖一些小花饰换来两餐饭,摆卖了两三年之后,在百货街上租个小小的铺面,四五个平方,原来是修单车的地方。不过短短的四年时间,他已经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而且那一条百货街上,四五十个店铺,都是他们祁东亲朋好友开的,本地人开的店一个接一个倒闭,最后一个也没有剩下。
         一个二十多岁,没有读多少书的年经人,身家能够达到几百万?
         一个市最繁华的百货街上所有的铺面全部是来自同一个村的人开的?
         一个市90%以上的百货批发零售生意被同一个村的农民垄断了?
         他们就是在三四年时间内做到了!
         那个祁东人,他有了四五平方米的小门面之后,认为这个地方是做生意的好地方,于是他决定在这里长期做下去,从市场角度来看是“正确的选址”。
         接下来,他通知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来这边开店,他们在老家筹集资金,借遍乡邻村里,到这条百货街上看准时机把一个接一个店盘过来。这就是最典型的融资和资本运作。
         在销售中,他们店铺之间所标的销售价格是统一的价格,不管你走到哪一个店,都是一样的价格:你走进第一家询价时,30元一个,走到第三第四家也是30元一个,少于30元最低价格,就没有人会卖给你,最低价的统一控制,可以建立起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保障店铺的信誉,给顾客“原来讲不了多少价格”,原来确实是最低价的感觉。内部同行之间不杀价不压价,这就保障了他们的利润,他们通过内部关系网组成紧密的协作,这就是事实上的连锁。
         本地的百货店采购商品,只能是到周边二级城市的批发市场进货,一两个月才能去一次,在批发市场,拖把是一打12个销售,不拆散零卖,那么,本地老板买任何东西都需要按标准件进货,才能拿到批发价,这样他大部分现金被积压在库存里面,另一方面,这些商品很容易过时,他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遇到不好卖的东西,他要卖个一年半载。但是,湖南人是如何采购的呢?每个月月末,就会有一个湖南人拿着一个本子,到各个老乡店铺去登记,收集采购单,收集回来之后进行汇总,随后,他们安排两个人去温州、广州厂家集中地进行厂价采购,包一辆十几米长的大车拉货回来。从采购环节来看,这凝聚了极高的智慧和商业操作手法,是最典型的连锁管理,统一的采购、批量的采购、统一的配送,他们的店铺事实上就是连锁加盟店。本地老板采购两万块钱货,物流费用是1000元,这台车不管是否装满,一出车就是1000元起价,而湖南人从温州到市里,运费是5000元,40个店铺,每家分单运费只有120元左右,一年下来每家平均比本地老板节省上万元的物流费用;本地老板去采购一次,要去一两天,吃饭住宿各种费用要五六百块,一年下来需要七八千块。而湖南人是每家轮流派人去采购,可能一年半载也轮不到他们家一次,两个人去采购,成本1500元,分单到每家是30元一家。从这里看,大家可以看得出,这个连锁组织的结构是何等的精妙!
         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一点,你去湖南人开的百货店里买东西,十有八九他会叫你等一下,他跑去他老乡那里拿个货过来给你看,别人的库存也是自己的库存,统一的库存,区别只是库存放在哪个店铺而已,这就符合了“库存调拨”的连锁管理范畴,本来他们采购时就是两三个商品这样报订,现在还可以整合资源调配货源,库存损耗就很少了。而本地人,基本上都是自立山头,自扫门前雪,与同行老死不相往来,在这种市场环境里竞争,你可以判断得出最后的结果:本地人很快被击溃,被收购,到后面,整条街的百货店都是他们那个村子的人开的。
         这种商业组织对于民间传统操作来说,只能用精妙不可言来形容,这些  文化  并不是很高,没有学过很高深经济学原理,也不知道怎么叫做“  市场营销  ”“连锁管理”,很朴实的中国式农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土办法,给我们上了一节高深的经济学课程。
         “我现在的目标是在老家开一家波波球连锁酒窖”。朋友说,此刻,我才恍然发现为何我们相约交流的地点选在这个专业的红酒酒窖里。
         从地摊上走到了百货街,如今他想在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开起市内最好的红酒专营店。虽然他没有这方面的  经验  ,但是,我觉得过不了几年,我们市步行街,很有可能到处都是湖南人开的红酒店。“虽然前几年我们做百货是挣了一点钱,但是这些钱挣得很辛苦,是一毛钱一分钱攒下的,投资红酒专卖店是我们经过长期考察讨论出来的结果,一是附加值高,二是属于朝阳的产业,其次是红酒这个东西不会像我们的拖把那样很快会贬值损坏,红酒储存时间越久,价值反而越高,对于我们来说,通过加盟,使用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品牌,结合我们终端的优势,应该可以很快的做起一个市场!”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 
             

一个企业家的创业之路成功故事

8. 成功企业家创业故事

      现如今创业的人有很多,但是真正能成功的却很少,成功创业者他们是怎样走向成功的呢?下面就是我整理的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故事,欢迎阅读。
         成功企业家创业故事一:华人巨子霍英东         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只读过几年书,后来做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同样是他,这个有些倔强,一身傲骨的毛头小子,当他挥手离开人间的时候,已成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坐拥290亿人民币身家,可以和李嘉诚比肩的华人巨子。他就是被媒体誉为红色资本家的霍英东。然而,老人留给世界的,不仅是让人艳羡的万贯家财,更是他顶天立地的做人风范。
         我敢说,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
         当霍英东成为富豪之后,曾有人问他是否担心被绑架。霍英东坦然地回答说:“我从不担心别人会绑架我,因为我这一辈子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
         霍先生不只一次对人说,无论是从政还是做生意,无论你属于哪个行业,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做人。霍英东早年在和一个合作者共同开发新项目时,对方公司突然出现危机,急需现金,霍先生主动并巧妙地将利润重新划分,不仅不露声色地帮助对方渡过了难关,还保护了对方的尊严。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当年的合作者及他的后代都将霍先生看做最值得信任的朋友。霍英东是香港超级富商中唯一一个敢不带保镖独行的人。数十年来,市民们常常能看见霍先生独自一人散步、爬山,沿途还不时和热情的市民们打着招呼。
         “做人,关键是问心无愧!”霍先生不仅是这样说的,并且用其一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霍英东叱咤商界半个世纪,至今,尚未听过关于他的商业行为或其他任何行为的负面传闻。霍英东一生都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看得比金钱更重要,在很多时候,他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他认为,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人们更多的尊敬。而这样一个处处得到人们尊敬,人人都愿意为他尽力的人,想不成功都难!
         霍英东坦荡的胸怀,毫不做作的为人,真诚的处世方式,为他赢得了无数的朋友,也为自己辉煌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不惹事,也决不怕事
         霍先生一生与人为善,但同时也坚守着自己的做人底线与原则。霍英东先生是商人,与普通商人所不同的是,霍先生是位有血气的商人。广州着名的洛溪大桥是霍英东无偿捐款所建,而当地某政府部门却肆意收取过桥费,此事使霍先生倍感愤怒。于是,霍先生委托别人在报上发表声明,说明自己并没有收到过一分所谓的“过桥钱”,以此“敲山震虎”,通过人大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后的结果是当地政府部门认识了错误,还了霍先生一个公正。
         一滴雨露可以折射整个世界,一件小事便能检验人的品格。有些商人为了讨好相关部门,一味捐款,哪怕捐款的钱用起来不大干净,捐款的商人也不会有丝毫计较。而从此事可以看出霍先生的人品是多么高贵,如同他的身价一样。身价与人品等值,这才是真正的富有者。
         霍先生一生历险无数,尝遍人情冷暖却从未放弃,靠的就是这股不服输,不低头的血性精神。霍先生,是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
         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华男儿
         霍英东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实干家,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爱国主义者。当年,西方国家对大陆进行封锁,霍英东先生冒着巨大的危险向大陆提供紧缺物资。当后来有人谈起这段历史时,半开玩笑地问大陆给了他什么好处,霍先生当即慷慨激昂地回答道:“大陆当然给我好处了,没有大陆,就没有身为炎黄子孙的我,我一生都为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当年来到广州建设白天鹅酒店时,霍先生被同胞们贫穷的生活状态深深震撼了。那一次大陆之行,让一向坚强的霍英东落泪了。从那之后,他便以个人名义不停向祖国捐款。自1977年成立“霍英东基金会”以来,霍英东已经先后向内地捐款达40亿港元。
         酷爱体育运动的霍英东,每次在世界性的竞技比赛中,看到祖国的五星红旗在国外的奥林匹克赛场上飘扬的时候,都激动万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霍先生每次大赛过后,都要拿出巨款来嘉奖和表彰运动员的成绩。而每一次奖励,霍先生都尽量低调处理,丝毫没有炒作的成分,完全出于一片爱国的赤子之心。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站在时代潮头的霍先生有着无数傲人的资本:财富、地位、名誉、事业,然而霍先生对这一切却有很独到、很透彻的见解。他一生追逐财富,却不为财富所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霍先生一直用一种淡然的心态看待过往云烟。霍家子孙从很小就被告知要勤恳做人,整个家族都崇尚俭约朴素、勤奋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谈到自己的孙子与一些演艺圈儿的当红女影星交往时,霍英东语重心长地说道:“她们出名,有自己的实力,也有媒体的元素。别人出名是别人的事情,我只会教育我的子孙远离名利场,做个不被浮名所累的真性情的好人。”霍英东一生谨慎做人,时时刻刻不忘教诲子孙低调处世,这一份淡泊名利的自在洒脱,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
         他用一生的足迹告诉我们:人活一世,要做就做大写的人!
         成功企业家创业故事二: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一天晚上,天下着倾盆大雨,王永庆忙完店里的活计,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看,原来是嘉义火车站对面一家客栈的厨师。厨师说客栈来了几位客人,还没吃饭,刚巧厨房没米了,请王永庆帮忙送一斗米过去。当时,卖米的利润极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赚一分钱。从心情上来说,王永庆不愿冒着这么大的雨赚这一分钱,但为了维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话没说,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条麻袋当雨具,将米送到客栈。回来时,全身都湿透了。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要打听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这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米送过去。
         不过,由于嘉义大多数家庭都靠做工谋生,收入微薄,少有闲钱,主动送米上门,如果马上收钱,碰上顾客手头紧,会弄得双方都很尴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庆并不急于收钱。他把全体顾客按发薪日期分门别类,登记在册,等顾客领了薪水,再去一拨儿一拨儿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顺利,从无拖欠现象。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成功企业家创业故事三:柳传志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